APP下载

高职院校武术教育的内容定位研究

2008-09-05徐培文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5期
关键词:技术体系民族精神武术

徐培文

摘要:通过调查、分析、论证,认为:1) 高职院校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在具备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相处”的中国精神;2) 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3) 高职院校武术的技术体系应采用以简单实用的基本功、基本技术、基本组合为主的实用技术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武术;教育;民族精神;价值功能;技术体系;定位

中图分类号:G85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67-02

新世纪,随着东方文化的崛起,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脉搏。在学校的各类课程领域中,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莫大关系的,除文、史、哲外,当数体育领域的武术。历史上,以武术为内核的尚武精神曾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由此,武术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等院校的武术教育,并配合高校的能力本位课程建设,我们在原来对中小学武术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的武术攻防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

1研究现状

从90年代后期,已有学者陆续展开了有关开展学校武术运动的研究,有的对各地市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有的重点提出了更好地开展武术的具体措施,有的则重点研究了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有的涉及到中小学武术内容的改革,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大学武术教学的研究。[1~4]但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武术教育的研究论文还极为罕见。

以上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对各方面问题进行了综述,指出:建国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使中小学校成为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地,造成学校武术教学竞技化,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与高难动作抹煞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多年如一、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多数体育教师不能胜任正常的武术教学任务;以上诸多问题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境况。[5]以上这些问题及言论确实发人深省,学校武术教育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武术改革同样迫在眉睫。

改革的关键是选取什么内容,建立怎样的教学技术体系,如何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如何与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相结合等等。对此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探讨。

2结果与分析

2.1高职院校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历史上武术曾为振奋民族精神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在,武术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囊括四海、刚健有为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以武术为载体的尚武精神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具体实践。武术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敢打敢拼、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其次,通过武德教育,使广大学生不仅要追求“能打”,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武术的宗旨——“如何才能不打”,从而体会和谐相处的意义。对比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明有余,野性不足,而武术教育正能弥补这一点。

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在具备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相处”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的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极为重要,是他们今后立业处世的支柱。

2.2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方面的定位武术是一个价值功能多元的综合体,它既有技击防卫的价值,也有强身健体的价值,还有艺术审美的价值。但是随着武术的历史演进,以上几种功能逐渐成为武术的几个发展方向,到现在,武术按其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三大类:攻防技击武术、艺术展现武术、健身养生武术[6-8]。而要培养敢拼敢打、坚忍不拔的精神,最恰当的是选择攻防技击类。

对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防身自卫”,其次才是强身健体。因此,单从技术角度讲,在开展学校武术时首先应立足于武术提高防卫技能的主体价值,在追求主体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但是,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个别的武术内容和训练方法纯从技击角度出发,可能有悖健康,这就要有所取舍,适当地摈弃这些内容,因为从身体锻炼角度出发,开展学校武术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也就是说,学校武术的开展应该在不违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追求其主体的技击价值。实际上,许多体育项目都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足球的目标是抢攻射门,篮球的目标是投篮命中,体操的目标是表现阳刚之美,当然武术的目标就是追求技击。各个项目的爱好者正是在追逐一定目标,满足自己的兴趣的前提下来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果一切都从健身角度考虑,反而不利于健身目标的实现,没有一个完全以健身为出发点而设计的项目会得到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只有在一定动机和目标的牵引下,才会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

因此,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追求武术的技击价值,即通过让学生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这种价值定位不仅使我们的学生锻炼了身体,而且通过长期的对抗性练习,培养了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学得了一定的防卫技术,特别是对以后从事金融职业的学生,又增加了一个安全砝码。

2.3高职院校武术在运动形式、内容体系方面的确定在学校武术运动形式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武术发展的固有规律,使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有一个清晰明朗的脉络。

中小学武术教师可能会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弓步桩、马步桩必须站得那么低,要求那么规范呀,为什么冲拳必须横平竖直,保持一定的静止姿态呀,套路是用来整体技击的,还是拆开的,等等。这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广大学生根本不了解武术的内容、脉络。实际上,不仅学生,许多教师对武术的认识也比较模糊。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武术进行必要的整理,使人们对武术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纵观整个武术发展史,从宏观上大体分成三个阶段:简单实用的阶段(明清之前),拳派林立的阶段(明清时期),体育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阶段(民国时期到现在)。最初的武术就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技术,一切基本功都围绕技击实战而展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全面成熟,受其影响,大量的武术套路逐渐形成,其主流作为记载技击动作的载体而存在,不同的技击风格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套路,众多拳种流派逐渐形成;民国时期,受西方体育的冲击和影响,武术开始了近现代体育化的历程,建国后开始多元化发展,后来按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不同,主要分化成三大类:攻防技击类武术、艺术展现类武术、健身养生类武术[8]。这基本上就是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

至于传统的武术传授方法,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著名武术学者温力教授认为:先学基本功,然后学套路,再是拆招、喂手(递手),最后是散手、实战。而一代宗师武术名家张克俭则认为套路应该放在最后,其过程应该是先学基本功、基本动作,再练喂手(递手),然后是散手、实战,最后是套路总结。我们认为两者皆有其道理,因为不同拳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但是,后者可能更符合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更易于学生清楚地认识武术。

为了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武术脉络有一个整体了解,也考虑到学校对武术的课时安排有限的实际,我们提出如下高职院校武术内容的设计方案:首先学习攻防技法的基本功,包括基本实战站位,基本步法,各种柔韧性练习的腿法、腰法、肩法, 等等;其次,学习基本手法(包括直拳、摆拳、抄拳、鞭拳、劈拳、顶肘、盘肘、下压肘,等等),基本腿法(弹踢、正蹬、侧踹、截腿、鞭腿、顶膝、撞膝,等等)及其防守练习;再次,学习基本摔法(拌摔、顶摔、手别、脚别、过背、折腰,等等),基本拿法(拿指、拿腕、拿肘、拿肩,以及各种防卫性拿法)及其破解性练习;最后,进行攻防对抗性练习及实战练习,并进行套路性的总结。在整个过程中,灌输精神文化思想教育。

学生学习语文都是先学字,再学词,然后学句子,最后过渡到文章,乃至不同风格类型的文章。学校武术教学同样应遵循这个规律。

总之,包括高职院校武术在内的学校武术教育应彻底改变受竞技武术的框架和思维模式影响的现状,彻底抛开老的运行模式,开辟新的思维,用全新的思路,根据武术运动的规律,来设计内容体系,彻底解决长期以来改革换汤不换药的问题,使学校武术教学真正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 指导思想。

3结论

1) 高职院校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在具备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相处”的中国精神。2) 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昌沧 王友唐.千秋大业——观看北京市中小学校武术比赛有感[J].中华武术,2003:229.

[2] 昌沧. 武术进中小学难在哪[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2.

[3] 谢玉波.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2005,(26)3:260-262.

[4] 崔浩澜.高校武术教学与改革的调查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02-104.

[5] 《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改革学校武术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J].中华武术,2005(7):4-5.

[6] 杨建营.武术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走向的研究[P].武汉体育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

[7] 杨建营.武术分类及发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39-141.

[8] 杨建营.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方向[J].体育科学,2005,25(7):53-58.

猜你喜欢

技术体系民族精神武术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古诗文中蕴涵的儒家文化精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
基于Java技术的搜索引擎研究与实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