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

2008-08-29冯春法

关键词:东阳字义工具书

冯春法

第五单元

名师谈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是国家对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基本的要求。这是一种独立阅读的能力,对增加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都有莫大的好处,而且能使你终身受益。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呢?

首先,要扫除阅读障碍,弄准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和字义。

阅读文言文,常常会遇到生字、冷僻字,使你不能顺利读下去。这时,你就得借助文中的注释查找它的读音和意义。如果文中有通假字,则应注明它通什么字。如“才美不外见”(《马说》)中的“见”,应给它注上:同“现”,显现。这样,你就不会错读成“看见”的“见”,把它理解为“看见”,因为通假字通什么字就读什么字的音,就按什么字的字义解释。

另外,对文中无注释而自己没有把握读准、理解的字,就要翻字典或词典,查明它的读音和字义。比如,“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卒”,文中无注释,是读zú还是读cù,如果你心中疑三惑四,就应当去查字典,然后把它的字音、词性、字义(zú,副词,终于)搬到书里面去。这样,把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和自己没有把握读准的字注上拼音、字义等工作做好了,就为正确、顺畅地诵读全文扫除了拦路虎,从而为进一步读懂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其次,要善于思考,正确认读词义。

要读懂文言文,最重要的是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知识。对初中生来说,可能绝大部分同学积累得还不多,常常需要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去理解句子意思。书里有注释,阅读文言课文时对照注释去读,似乎就都能读懂其内容了。其实不尽然。例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这一句,课文里的注释是:“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虽然全句都翻译成现代汉语了,但是否每个词的意思都弄懂了呢?比如“口体之奉”,注释相应解释为“吃的穿的”,意思是不错,但其中的“奉”字,它的意思同学们明白不明白呢?恐怕不明白的居多,这就需要借助工具书了。“奉”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六个义项:①两手捧着;②恭敬地接受;③尊奉;④敬词;⑤供给,供养;⑥俸禄,薪俸。这六个义项,你选哪一个呢?这就要动脑子,作正确的选择了。自然,这里宜作“供养”讲,因为“口”和“身体”是需要“供给”“供养”的呀。所以,当你查到某个实词或虚词有多个义项、用法时,你必须反复推敲、认真思考,采用“代入法”比较,看哪一个义项、用法讲得通,就选哪一个,这才能真正读懂文言句子的意思。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读文言实词、虚词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1.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因而古今词义有很大的差别,认读时就要注意,不能用今义解释古义。如“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走”,今义是用一般的速度行走,而古义却是“跑”“奔向”之义,速度较快,故课文注释为“赶快去”。

2.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现象比较多,词性一变,词义也就跟着改变,认读时就不能根据这个词的原来的词性、词义去理解了。如“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中的“腰”本是名词,这里名词用作动词,作“腰里挂着”、“挂在腰间”讲,文中注释里讲得很明白。阅读时要高度关注这种词类活用的现象。

此外,还要十分重视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句式上大多是一致的,只是一部分文言常见句式即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而文言特殊句式课文不一定会作注解,所以,如果要真正读懂文言文,你还得借助古汉语语法之类的工具书或课文注释去读懂它。如:

1.省略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此句中,介词“与”后省略宾语“之”(代词,他们)。“与”后省去宾语,这是古汉语中的常见现象,翻译时务必添上宾语“之”才译得通。

2.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句中“千里”是“马”的定语,“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这是为了强调定语“千里”而通过助词“之”将它后置。

3.宾语前置句。“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句中“弗”(不)是否定词,“之”是“怠”的宾语,代词,代笔录这件事,“怠”是动词,懈怠,“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放松抄写。课文中注释得比较详细,阅读时应作归纳: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此外,还有被动句、判断句等,如果能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去研读这类文言句子,则对理解文言句意有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东阳字义工具书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指导学生巧用工具书
初中生语文工具书使用的问题与对策
一兜橘子
请你发明
绝和决
燥、躁、噪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
我能不能养小白狗
东阳木雕的人物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