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姑娘在津巴布韦做志愿者

2008-08-26

祝你幸福·知心 2008年9期
关键词:津巴布韦非洲志愿者

赵 真

走进神秘的非洲

刘琛小时候,大人说一个孩子黑,就说他(她)是非洲人。黑,蛮荒,原始,这是很多人对非洲最初的印象;上大学的时候,刘琛看过片子《走出非洲》,感觉那里有森林、沙漠、草原的奔放,有自然、原始、野性的呼唤,是人间的天堂。刘琛的爸爸年轻时差点参加援非,由于身体偏瘦没有去成。2006年底,刘琛通过了严格选拔,到津巴布韦做志愿者,也算是圆了爸爸的梦呢。

一下飞机,忐忑不安的刘琛就从中国的冬天进入了非洲的雨季,她立刻被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空气中充满了阳光和花香的味道。刘琛说,济南的夏天像个高温火炉,这里是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4度,挺舒服的。

但是,生活环境挺严酷。刘琛了解到,津巴布韦是世界上艾滋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每周有2500多人死于艾滋病,国民平均寿命仅为38岁(多年轻呀);工业发展落后,物资紧缺,汇率和物价天天都在巨变。

津巴布韦的主食“萨杂”是一种白玉米面做的干饭,然后加一点肉汤和一点儿当地的黑人菜。一日三餐,雷打不变,不像在国内有馒头、米饭、面条、水饺等,可以调剂着吃。刘琛说,“萨杂特别撑人,我吃了都胃酸。一年内,我吃的玉米面比在国内从小到大吃的总和还多呢。”

但生活中好玩的事情也很多。火车在津巴布韦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所以即使速度缓慢,不准时,经常出故障,仍然有很多老百姓选择坐火车出行。火车经过一些乡村,时常会有村民站在铁轨边。司机看到有人招手,哪怕只有一个人,也会将车速放慢,村民就会像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一样敏捷地跳进车厢,如果是老人和孩子,或行李较多,司机就会礼貌地将车停下。刘琛第一次知道,火车也可以招手即停。

在国内想看看可爱的猴子,只能去动物园,在这里野生的小猴子很常见。一次在农场,刘琛看到小猴子很可爱,也不怕人,就童心大发,拿起相机对着它们大拍特拍。照完了刚想走,小猴子追着刘琛要吃的,伸出爪子抓她的头发。

非洲学员唱起了《茉莉花》

津巴布韦大学是非洲最好的大学之一,总统穆加贝兼任该校的校长。津大的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非洲设立的第四所孔子学院,刘琛和宋爽就是到津大做志愿者。

刘琛和同事临行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自费1000多元购买了一整套适合不同课程设置的汉语教材(20多本书,一大摞磁带),这样,刘琛成了津大孔子学院的第一任汉语教师。

地图、国旗、国歌、照片、旗袍、中国结和红灯笼,当刘琛向记者说起她第一堂课给学员们准备的“中国印象”时,仍然颇感自豪。“从3月4日的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和我身穿的旗袍开始,我带领学员进入了深邃广阔的中华文化天地,他们对中国富饶、安定、发展的现状有了很具体的了解。我突然觉得,身为一名中国人无比光荣。”

第二堂课,学员们纷纷要求拥有一个中文名字。刘琛挨个儿收集了学员们的愿望以及他们想要的寓意,翻查字典,苦思冥想。几天后,班上就有了美娜、壮壮、爱多、大喜、笑笑、甄妮、葛璐、马丁……

在刘琛为学员们上第6次汉语课的那个上午,津大孔子学院举行了开学典礼。当25名非洲学生深情地演唱起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时(这是她刚刚教会他们的),到场的来宾们惊讶得瞪大了眼睛,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的袁南生大使和津巴布韦教育部部长更是笑得合不拢嘴。

贫穷的“千万富翁”

为了方便工作,津巴布韦大学安排她们住在离学校较近的职工公寓二楼(顶楼),两室一厅。校方给她们配备了电视、冰箱、电炉灶和简单的家具。

电视只能看一个台,由于信号不好图像模糊;冰箱常常因为停电罢工,里面也就放些饼干、牛奶、豆子罐头什么的;沙发年久失修,有时会把不知情的来访者陷到坑里;网络基本不通,打电话也要拨上百十遍才能通,太考验人的耐心了……但是她们很知足,常常打趣:山中一日,世上千年。

刘琛她们晚上基本不出门,不敢啊,因为这里常常发生抢劫或者汽油弹爆炸事件。

更恼人的是非洲的虫害,老鼠、硫酸虫、芒果蝇……都很厉害。非洲的老鼠一尺多长,和猫一样大,也不大怕人。深夜,刘琛她们常常听到屋顶上像有人跑步似的,忽隆隆直响,吓得以为闹鬼了。问了邻居才知道,老鼠在“开会”呢。

有一次,刘琛不小心被大蚂蚁咬了(黑黑的,有小孩小指那么长),脖子就又红又肿又痒,吃了国内带的抗生素也不管用,两个多月还没有好,说话都不得劲儿。幸亏邻居用一种非洲草药把她的皮肤擦破,再糊上药膏……

宿舍在郊区,刘琛出门到超市买东西要走一个半小时,只好挤小巴。这些小巴是日本、南非淘汰下来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9座小面包车,一辆车里要挤20多个人,快挤成人肉叉烧包了;里面很脏,刘琛经常被跳蚤咬得满脚踝都是包。

刘琛住的地方,平均一周供水一次,最严重的一次连续半个月没有一分钟的电、没有一滴水,只能跑到老远的地方买水,还常常买不到。“这样的时候真是感觉特绝望,非常想念祖国,想爸爸妈妈。”她们把所有的坛坛罐罐都接上水;大浴缸用消毒剂使劲清洗,刷出来当水缸,节约用能用七八天。

在津巴布韦,刘琛第一次成了千万富翁:兑换津币得用大塑料袋装。有一次她到超市买了点西红柿、黄瓜、洋葱什么的,竟然就花了2000多万津币。由于不好清点,她索性把一袋钱都给了收银员,请他自己过数(当地人都很诚实)。

刚去的时候一个面包卖875块津币,到她临走时已变成了250多万,通货膨胀率由1万%升至10万%。商店里空空荡荡,超市里等待购买限量供应食品和银行里等待提取现金的长队随处可见,非常壮观。最可恨的是排了N长的队后,刘琛发现什么可买的东西也没了,不得不从黑市购买。有些日子,刘琛和同事一天只能吃一顿或两顿饭,以饼干或豆子罐头充饥,吃什么饭,碗都舔得干干净净。她第一次体验到了什么是饥荒。

他们很穷,但有信仰

在津巴布韦人眼里,中国人都很友好,很多老一辈的人对毛泽东主席很崇拜,校方、学生们对刘琛很友好,见了面总是主动打招呼。由于当地的报纸偶尔会有一些关于中国的报道,他们对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感到惊讶,竖起大拇指说真了不起。

有时候出门搭车,车主知道刘琛她们是中国来的志愿者,都不肯收车费,而且会很感谢地说:“你们是中国来的,是来帮助我们的。”刘琛就送她们中国结表达谢意。好多日本人外出购物时甚至会假装自己是中国人,因为那样会得到很好的折扣。

“在国内当志愿者可能更多地代表一个个体,但出国之后,我们代表的是中国,人家叫我们中国志愿者。”刘琛说,“走在大街上,所有人都叫你CHINA,都会说你是朋友,这种感觉特别好。”

刘琛和许多非洲朋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最羡慕刘琛的头发了,又长,又黑,又直,开头他们以为她戴了假发呢。很多非洲人喜欢戴假发。

80%以上的津巴布韦人信仰基督教,每个周六上教堂,老百姓都穿上自己最美、最干净的衣服。非洲人不太守时,答应你的事也不会按时去做。他们做事情从不着急,对生活要求不高,很容易满足,很容易开心。虽然缺衣少穿,但人们喜欢音乐,从早到晚听音乐,高兴起来就跳舞,从小到大都是这样,这是一种生活的激情。

学校的一个女佣家里一贫如洗,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虽然如此,她每天见到刘琛都会微笑着主动打招呼。刘琛曾经问她:“你女儿将来上学怎么办?”她笑着回答:“上帝会帮助我的。”后来,真有一位外国朋友资助她的女儿上学。

疾病,灾荒,非洲人见多了,不怪了,就使他们面对死亡时有了镇定从容,危难临近时依然欢歌笑语。

刘琛有时想: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欲望太多,过于物化了呢?《菜根谭》里说: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峰,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回到亲爱的祖国

2007年底,刘琛要回国了。学员们为刘琛策划了一个特殊的送别仪式,着实令她惊喜和感动了一把。

朋友们带刘琛到一个偏远的乡村俱乐部,围着篝火,看赤脚的土著妇女唱歌跳舞。同学们把刘琛也拉进跳舞的圆圈里……那天晚上,月亮又圆又大,淳朴而原始的美丽撞击着她的心灵,成为美好的回忆。

当地朋友给刘琛编了个非洲小辫子。在这里,发式很有讲究,它可以表明一个人的民族属性、社会地位及宗教信仰。编辫子很麻烦,刘琛的头发又长又多,朋友编了上百根呢,花了两个多小时,才把她变成一个非洲美女。

刘琛说:从南半球的雨季回到北半球的冬天,我适应了好长时间。电视频道有上百个可供挑选,快速上网无限制,还时常和朋友煲个电话粥,真幸福呀,有一种感恩的心态。我现在吃饭从不剩下,浪费有罪啊,会想起非洲母亲那干瘪的乳房,孩子胸前那历历可数的肋骨……

做志愿者,改变了刘琛的人生,让习以为常的平凡生活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她通过了解这个世界而更加了解自己,一颗曾经彷徨的心正变得越来越饱满,越来越坚强。

2008年5月,刘琛被团中央授予2008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铜奖,并获得“山东青年五四奖章”。

zhaozhen1996@sina.com

(编辑:赵真)

猜你喜欢

津巴布韦非洲志愿者
津巴布韦学生中的汉语热
An Uncommon Trip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志愿者
换新币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