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2008-08-23师新磊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8年2期
关键词:浮力重力多媒体技术

师新磊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学生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下面结合几个实例讨论物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

物理与生活联系密切,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物理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案例1“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情境设计(片段).

……

师:当你躺到浴缸的水中并逐渐下沉时,你除了感觉到人越来越轻外,你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水面跟着上升;水会溢出来……

师:由此你能否推测,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生1:跟水面上升有关.

生2:跟溢出的水的多少有关.

生3:跟排开的水的多少有关.

……

教师借助在浴缸中洗澡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不仅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高度关注和兴趣,而且给学生提供了猜想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二、利用问题的探究创设情境

适宜的教学情境总是同动手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利用问题的探究设计教学情境,有利于开展探究、讨论、理解、动手实践等活动,是物理教学情境设置的有效方法.

案例2“研究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重力关系实验”教学情境设计(片段).

……

师:如何比较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呢?

生:把被物体排开的那一部分水取出来,然后用弹簧称测出它的重力,最后再跟物体受到的浮力进行比较.

师:那么怎样把这部分水取出来呢?下面分组讨论,设计一个方案.

学生反复实验,观察水面的变化,师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出如何取出排开的水.这样,利用问题的探究,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从而不断超越自我,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轻松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教师不单刀直入,不急于把“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亮出,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本世纪地球上第一次出现日全食情景来引入新课,学生会被日全食的美丽、壮观、奇妙深深吸引.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其中包含了什么物理道理?这样,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结合其他生活中例子指导学生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结论,会使学生产生难以忘怀的印象.

又如,在讲“重力”时,教材除安排演示实验外,还在本章后配课外阅读材料.教师应在课堂中恰当安排几分钟让学生自己阅读这些材料,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太空第一旅游者蒂托在太空中生活情景片断,可拓宽学生视野,增长见识,仿佛亲自遨游太空,体验到了失重状态,无形中加深了对重力概念的理解.

四、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创设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可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认知和情感氛围,是用于创设情境的好素材.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和讨论,不但可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促进学生在情感、行为方面的发展.

例如,有这样的问题:把一杯冷水浸在沸腾的开水中,让杯子的四周都与开水接触,不断地给开水锅加热,杯中的水能不能沸腾?学生依其直觉回答:能.教师通过当场实验来验证,这样可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同时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冲动:为什么会这样?继而探究沸腾的条件.

又如,装铁块的烧杯漂浮在水槽的水面上,将铁块取出投入到水中,水面的高度将如何改变.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以当场实验,用无可辩驳的直观事实,以强大的冲击力去推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唤起学生继续探究新知的欲望.

总之,在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要设计合适的途径,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具体的情境之中来解决问题.由于学生的能力差异,知识、技能的迁移总受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所设计的情境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适合学生,这样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浮力重力多媒体技术
疯狂过山车——重力是什么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仰斜式重力挡土墙稳定计算复核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
神奇的浮力
重力异常向上延拓中Poisson积分离散化方法比较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