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滥觞于“讲价”的谎言文化

2008-08-06

杂文选刊 2008年7期
关键词:卖东西副刊梁实秋

米 兰

撒谎、谎言、欺骗是怎么传承下来的?

我以为,它与“讲价”有关,或者说,谎言文化滥觞于“讲价”。

本来,卖东西的就应该明码实价、“言不二价”,然而买东西的却常常要讨价还价,因为他知道卖方“要了谎”,所以他也要说谎,尽量压低价码。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讲价文化。当今,除了讨价还价,又风行一种变相的要谎价,即“打折”,打折就是谎价,是一种封住讨价者嘴的霸道之举。

早在六七十年前,现代作家梁实秋先生便从日常司空见惯的“讲价”现象归纳出讲价者的心理规律,并得出结论“卖东西不讲价,自古以来,是多么难得!”

人类社会最初可能是普遍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盛行。由于利益驱使,要谎价的占了便宜,满足了贪欲心理,一而再,再而三,贪欲不断膨胀,邻里、同行、亲属见了便羡慕,由羡慕而尝试,果然奏效,于是“讲价”便流行开来。买方也有精明者,见卖方占得便宜而自己吃了亏上了当,于是便绞尽脑汁开始了讨价还价,果然此招儿灵验,一传十,十传百,买方也开始给出“谎价”。这“要谎”与“给谎”竞相传播,谎言文化自然流传开来,且不断“丰富”不断花样翻新,骗子们也层出不穷。

作品指出:讲价使国人练就一身本领,他们有“政治家的脸皮,外交家的嘴巴,杀人的胆量,钓鱼的耐心,坚如铁石,韧似牛皮。”你看,这讲价是一般的雕虫小技嘛。讨价还价的关系其实是尔虞我诈的关系——你欺骗了我,我就讹诈你。

综观讨价还价现象,意识到尔虞我诈的实质,作品“总结”出一套“讲价的艺术”——

一是“要不动声色”(装模作样,作戏开始);二是“无情地批评”(无赖的嘴脸,阴暗的心理);三是“狠心还价”(强盗逻辑,骗子伎俩);四是“反顾的勇气”(流氓手段,厚颜无耻)。这四招儿是够绝的,但却屡试不爽,于是不胫而走,世代相传。作品最后一段形象地描绘给人以深刻烙印,即以雇车为例:街头孤零零一辆车“切莫睬他”,若“三五成群鸠形鹄面”则车价会特别低廉”。全文用一句话结束——“我们发现人性的一面——残忍”。这是全文的升华。原来,讨价还价,尔虞我诈,赤裸裸地暴露出人性之恶。

假冒伪劣是从哪里来的?尔虞我诈是如何传承下来的?利益驱动使然。个人的、集团的不正当利益,会扭曲人性,会损毁国家与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

作品明白如话,平实质朴,贴切通脱,畅达自然。既无曲折惊人的情节,也无反复说理之議论;既无省人的精辟格言,也无深刻的普世哲理,既未引经据典掉书袋,也未冷嘲热讽故作庄严状。然而作品所举几例、归纳的几点“艺术”却令人叹服。

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秋郎、子佳系曾用笔名。1915年考入清华,在校期间便开始文学创作。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次年到上海《时事新报》任副刊“青光”编辑。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1932年到天津《益世报》任副刊编辑,1934年任北大系主任、教授。1935年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世界日报》和《北平晨报》副刊。1949年到台湾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长。1966年退休。

作品主要是散文和翻译外国名著,《雅舍小品》是其代表作,晚年完成百万言之《英国文学史》。

2008年6月5日

猜你喜欢

卖东西副刊梁实秋
省志所载报纸文艺副刊勘误及其考订
粗心老板
北平的零食小贩
半路夫妻情也深
不是……
梁实秋守规矩
比主编还牛的副刊编辑们
副刊编辑:发挥文化传播作用
不怕得罪人的梁实秋
报纸副刊的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