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出真实的自己

2008-06-20张晓君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小人物

张晓君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个作品的解读,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看法。许多人对于《套中人》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有自己的看法。一般人都认为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统治的卫道士,是沙皇暴君的帮凶,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了;还有人认为别里科夫也是比较可怜,是一个被时代异化了的可怜虫。无论是哪种看法,都把别里科夫与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看待,这样是不是容易受时代的局限呢?今天再次解读别里科夫这个人物,我看见的不是那个没血没肉,始终把自己装在套子的可怜人,而是一个活得比任何人都真实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大胆的穿着

别里科夫受当时社会氛围的影响,对社会变革有自己的看法,形成了在外人看来多疑、守旧、封闭、保守的性格,可是这样的人却穿着奇特,与众不同。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这样的穿着跟所有的人都不同,也不能保证不出乱子,可怎么没有引起他自己的恐慌呢?因为这是他自己想穿的,他想这样做,就这样做了,根本不怕引起外界的议论与评判,所以面对外界的眼光,他很安全地把自己放在套子中。而这个套子之一也就是他给自己选的服装,真正地做到了穿自己的衣服,让别人说去吧。

二、磊落的言行

许多人都觉得别里科夫的言行委琐,见不得人,但我觉得他恰恰是最光明磊落的。他遵循国家政令,虽然已腐朽不堪,但他更多是为城里的人考虑,他的一句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只关心自己,就一个人悄悄地活着就好了,没有必要一天唠唠叨叨地惹人烦,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还有他的工作,当大家都不喜欢那古代的语言的时候,他却能坚持自己的喜好,依然热爱古代的语言,用现在的观点来审视,他可是为保存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啊。最能证明他磊落的就是告密一事。在他与柯瓦连科有过那么激烈的争执之后,他没有偷偷地去打小报告,反而明确地表示自己要去告状,“要是校长从别人那里听到什么就不好了”。试问,现代还有人这样吗?

三、新生活的追求

小人物也有自己对生活的美好想像,可怜的别里科夫也有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与华连卡的恋爱上去探究一番。别里科夫对华连卡的爱情虽然更多地出自于城里人看热闹心理的撺掇,但是本人也有对现有生活进行改变的想法,否则主观不愿意的别里科夫会受其他人的影响吗?别里科夫与华连卡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别里科夫对改变生活的一种尝试,尽管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但是却表现了别里科夫作为一个人非常真实的一面。

四、清者的寂寞

别里科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可是,别里科夫周围的每一个人又何尝没有自己的套子呢?在他死后,生活依旧“行进在老轨道上”,没有任何改观。令人窒息的沉闷依然如无处不在的浓雾,弥漫在俄罗斯的上空。小说的原结尾有一段颇为重要的话,不知何故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竟被删去。兽医伊万内奇听了别里科夫的故事后心情沉重。彻夜难眠,他说:“我们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城市里,在拥挤的空间中,写些无益的文章,玩纸牌,——难道这些不是套子?至于在渺小的无所事事的男人和无事可干的女人中度过一生,说着和听着各式各样的废话——难道这些不是套子?”伊万内奇的思想显然比中学教师布尔金更深刻、更敏锐。他深情地望着那比当时社会环境更美丽宁静、温柔美好的俄罗斯原野,忧伤地说出无数人们心中“套子”的根源:“你被人称作傻瓜,因为你忍受着这些谎言,忍受着侮辱和委屈,而不敢公开声明自己站在正直和自由的人们一边;你也撒谎,还微微笑着;这一切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为了得到一个安乐窝,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罢了。不,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在此,我不吝篇幅大段引述原文,是为了说明别里科夫真正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真实地活出了自己,而其他人相对他而言要逊色得多,他们明明也有套子,却不敢表现出来,活得虚伪而无聊。“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倒不是说别里科夫有多高洁,只是他真正地做了自己,活出了自己。

高尔基曾说过契诃夫“以一种诗人的崇高语言、幽默温和的语言揭露社会的丑态”,嘲讽了俄罗斯国民的劣根性,别里科夫是这劣根国民中的一个。在别里科夫的委琐的形象中有我们小人物的影子,他的悲剧值得我们同情,但是他活得不虚伪,甚至比任何人都真实,他做着许多小人物不敢做的事情,所以他也值得我们喜欢,今天看来更是如此。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小人物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我所欣赏的套子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
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