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教研活动的几个转变

2008-06-20刘克森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3期
关键词:统一教研教学活动

刘克森

教研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但是在这一重要的环节中长期存在着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们很有必要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的教研活动存在着有待转变之处,下面略谈几点。

一、变重研究教材为重研究学生

传统的教研活动更多的是研究教材,很少研究学生。事实上这样的教研忽略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了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教研几乎是在研究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很少研究和探讨学生肯学不肯学,会学不会学,怎样学更好,不学怎么办等等。然而这后者却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事实证明,无论教师把教材吃得怎么透,教学重点抓得怎么准,教学步骤安排得怎么周密与得当,没有学生的有效配合,教学活动都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原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没有动。常听到有的教师在上课失利之后埋怨学生不配合,但是又很少见他们去反思和研究学生为什么不配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效地配合。以前无论什么形式的教研活动几乎很少去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因而教研活动研究来研究去,总是寻找不到教育和教学的真谛。

教研活动服务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理应重在研究学生。首先要研究在教学活动中如何使学生动起来,然后研究使学生如何地动,更要进一步研究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动,长效地动,以至于自觉地动。要研究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不仅仅是教师要给学生什么,要学生做什么。如果把类似的问题研究明白了,何愁学生在课堂上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把教研活动的主要精力转变到研究学生上来,教师又何愁找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呢?当然不是说研究学生就放弃研究教材,这其中只是有个轻重问题、主次问题,研究学生应当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二、变“绕”为“放”

教育是个百花园,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当然研究教学也应该是无定法的。这里的定法是具体的操作方法,不是指大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规律。传统的教研活动只是更多地研究具体的操作方法。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被指定在一种方法上,由上级研究部门划下框子,定下调子,然后大家展开研究、实验、评价、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有组织、有步骤、有统一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大到一个地区的听课,小到教学活动用什么形式,甚至用哪些言语都有统一的要求。诸如:备课有统一的格式,上课有统一的模式,作业有统一的要求,批改有统一的定式等等。虽然这些做法能够统一和规范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集中力量攻克某些难题,但也束缚了教研和教学应有的活力。这是违背教育和教学规律的。试想,具体的教学人员不同,具体的教育对象也不同,人与人有差异,校与校有差异,发展基础有差异,教学环境有差异,如果用统一的模式去规范这些有差异的现实会产生什么结果呢?用统一的模式怎么能给具有个性差异的教学人员(含教师和学生)创造发挥个人潜能的条件呢?况且有些模式正确与否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谁也不能否认矛盾具有普遍性,但矛盾的普遍性永远替代不了矛盾的特殊性。教研活动中的“统”不仅不能调动参研人员的积极性,有时还妨碍了他们对教研活动的有效参与。

教研若少一点指令性,多一点自主性,广大教师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有针对性地思考和研究问题,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索更有实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就会把教研和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得出符合自己工作实际的经验和理论,这样的研究结果,才会有效地指导教学工作。

三、变“演戏”为“研实”

客观地说,传统的教研活动有些时候是在演戏,有编剧,有导演,有演员,有观众,并且观众观后也要如此这般地演,否则便是不虚心、不认真、不研究、不落实。看看那些精彩的表演,确实有水平,想学到手,更是许多人的梦寐以求,但是又有谁能学得来呢?

教研活动要立足于实际,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本班级的实际,还要立足于本人的实际,如果脱离实际,那便成了演戏,演戏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是要落实到每个班、每个人、每一分、每一秒的具体行为,必须完全符合现实情况,才能有效地使现实情况发生变化。别人的东西再好,仅仅可以借鉴,决不可以照搬,任何的经验一旦成为模式,便到了它的死期。

教研要开展,就不能拘泥于形式,只要需要研究,只要有益于教学,什么形式有利,就用什么形式,不一定非要按照统一的形式和固定的步骤。要研究就不能拘泥于内容,只要教学需要的东西,不论是大题小题,计划之内计划之外,当研究的则研究,不符合教学实际的则放弃。要研究就不能拘泥于套路,不一定非要按什么选题、定向、实验、总结等指定的套路,有些问题可以随时而研,随事而研,可以写成总结,也可以无果而终,其实研究的本身就包含着成果。一句话,要研究就不能有太多的规范,就应该为广大的教师所接受和应用,就是要为自己所用,而不是为别人看

四、变只要成功为也允许失败

干任何事情都存在着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或者说是现实性,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教研活动也是如此。既要欢迎成功,也要允许失败,人们才能敢于大胆地展开研究,才能调动起广大教师的研究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智慧挖掘他们的才能,使教研领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也只有这样,人们才敢说实话,办实事,才能变“演戏”为“研实”,不断推动教育和教研活动向高效发展。

许多的成功都是在经过失败之后才获得的。这就意味着没有这样的失败,成功是永远不会到来。可是过去的教研活动失败甚少,什么原因呢?一是不容易失败,二是不会失败。前者是因为上级布置了教研课题,这样的研究从选题、定向,到实验、总结,都有一定的路子,只要走下来便是成功。这种研究一般没有失败,关键是必须要有表演和制造的能力,能把戏演下来,能把成果造出来便是成功。后者是因为与己无关,没有真正地参与,所以更谈不上失败,但是这些人既没有参与上级指定的课题研究,因为怕失败而无法结果又不敢自己选题研究,把教研的资源——自己的智慧、潜能、时间和精力白白地浪费掉,造成了更大的失败。

因此,我们不仅要允许失败,还要允许再失败,只要是做了有益的探索,或者是为了做有益的探索,都应视为成功,都要给予肯定与表扬。果真如此,教研活动一定会百花争艳、硕果累累。

五、变研究教材、学生为研究施教者

不仅是教研活动,无论干什么事情,除了研究这件事情,更重要的是研究干这件事情的人。教研成功与否,教育和教学成功与否,关键是从事这些事情的人,即施教者。但是,传统的教研更多的是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惟独很少研究施教者自己,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案,甚至有时还是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但就是教学效果不一样,什么原因呢?

这就是施教者的问题。研究施教者自身应该是教研活动十分重要的内容,但是却往往被我们忽视。现实告诉我们,纵使有再好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若施教者没有相应的素质,也无法取得教育和教学的成功;即使没有良好的教材,也没有什么现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高素质的施教者也能通过努力而取得教育和教学的良好效果。由此可见,我们要十分重视研究自身和提高自身。要不断地思考和发现自己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业务能力以及教育和教学实践中的优缺点,不断地探索如何扬长避短的方法,并结合实践完善和提高自身。要在教研活动中开展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把教研活动变成提高自身的过程,把提高自身素质作为教研活动的必修课。若能抓住这一点,我们就等于抓住了教育和教学研究的牛鼻子,其他方面的问题一定会随着教育者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而得以解决。

教育不仅需要会教书的人,还需要会教人的人,更需要会教自己的人。

教研不仅需要研究教材,还需要研究学生,更需要研究施教者本身。

朋友,想掌握教材吗?就研究自己吧。想掌握学生吗?就研究自己吧。想掌握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吗?就多多地研究自己吧。

猜你喜欢

统一教研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统一数量再比较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