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尝试

2008-06-04蒋毅坚赵一夫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本科生基础工程

蒋毅坚 赵一夫

21世纪是以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质量、知识能力结构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为达到上述要求,北京工业大学主要在4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一、加强基础

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要,决定其将来是否具有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在注重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前提下,在基础学习阶段应特别加强数、理基础知识的教育,加强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的训练。同时,应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的交叉与融合,应当构建科学基础、技术基础、文化基础与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基础教育体系,加强学生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方面的训练,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搭建平台。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要适当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文法、经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要适当了解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工程知识。学科基础知识既应包括本学科基础,也要适当学习相邻学科知识,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应推进分类、分层教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实施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我校本科生的培养,以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搭建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创新四个平台。基础教育平台包含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两个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学生基本理论和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是学科各专业所设置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等方面的课程,以建立基本统一和比较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专业教育平台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根据学生就业或继续深造的不同志向,提供各种类型的课程模块。通识教育平台提供大批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人文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以及体育、外语等系列的选修课程。实践创新平台则包含实践环节、创新活动和第二课堂三个模块。

为加强基础,学校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更新教学内容、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提倡教师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开设深入浅出而又知识广博的课程,同时将科研的最新进展引入教学中,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从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转变,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学校设置了有学分要求的自学型课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强化实践

学校大力加强实践环节和工程技术的训练,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意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注重现代工程对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深化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1.贯彻“实践教学一条线”的教改思路。学校把各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军训、第二课堂等)作为一个系统统筹考虑,单独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试验和推广实验单独设课,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将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年的始终。

2.规定“机械工程训练”为全校必修课。学校各专业不论工科、理科,还是文科、管理学专业的本科生都必须通过“机械工程训练”的实践教学培养,其目的在于以机械工程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工业和工程的认识,使全校学生均具有对基本工程的认识和一定程度的实践动手能力。

3.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目前,我校含有实验的课程数为162门,其中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数为80门,占总数的49%,含有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课程数为153门,占总数的94%。我校的专业课程设计,很多来自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科技竞赛的实际题目,如电控学院在总结电子设计竞赛成功参赛经验及电子信息类本科生教学经验后,开出了“电子工程设计训练”课程设计,学生必须完成从方案制定、电路设计、元件筛选、焊接组装、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到设计报告撰写、答辩等全部设计过程。这门课程的建立将以前以参赛为目的的部分学生的赛前训练,变为面向电控学院全部学生的教学内容,得到国内外教育专家的赞许。

4.毕业设计做真题。我校毕业设计选题80%以上来源于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项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配置导师进行指导,许多结果在毕业设计后都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如建筑学专业2001级杨宁同学毕业设计的“北京延庆县千家店中心广场设计”一举中标并且完成了全套施工图。

5.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实践教学基地。近年来,我校投入上亿元相继建成了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机械设计实验中心等45个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基地。同时还通过产学研合作,促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前,与我校建立起稳固关系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超过100家,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6.积极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下高等工程教学的发展需要,我校主动引进大学本科生职业资格培训、考核与认证服务,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职业资格认证。2004年,我校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在本科层次进行职业资格考试的试点院校之一。

三、鼓励创新

经济全球化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而创新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在实践中积累养成,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为此,我校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努力。

1. 加强工程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为了使学生认识工程、了解社会对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学校从2006年起推出“工程大师论坛”系列报告,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外企业的总裁或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等作报告100多场,听众达两万多人次。大师们的报告既涵盖学校的主要工程训练领域,又包括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以及人文、艺术、经济、管理等学科;既涉及企业技术创新的感人事例,又介绍了自身在工程实践中所走过的道路、所经历的成功与失败。

2.设立创新学分,培养创新能力。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我校规定本科生必须拿到 4个创新活动学分方可毕业。创新活动学分是通过以下途径获得的:参加校级以上科技竞赛;承担学校“星火基金”课题;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教师为本科生拟定的科研训练项目;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研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或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暑期社会实践等。

我校为本科生设立了电子设计、数学建摸、机械设计、软件设计、结构设计、广告设计等84项课外科技竞赛,每项又分为校级、省部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竞赛,每年参与的学生近3,000人次。近5年来,我校学生共有295队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539人次获奖。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一批有创新潜质的人才脱颖而出。

四、促进交流

世界各国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使教师了解国际科技和工程教育的发展前沿,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呼吸“世界空气”,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我校经常邀请国际著名学者、企业家、教育家、政治家来校演讲;选派或鼓励教师到国外大学培训、访问或合作研究;通过多种模式选派优秀本科生到国外大学学习或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同时积极接纳国外大学的留学生;与国外大学互派短期交流学生;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举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工程教育与大学发展”国际研讨会;与国际著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培训等。总之,通过“送出去”、“请进来”、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使学校工程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化。■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蒋毅坚系副校长)

[责任编辑:张 敏]

猜你喜欢

本科生基础工程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