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品文悟情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8-06-03王化英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品悟课文文本

王化英

一、“自主品悟”阅读教学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自主品悟”阅读教学,就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目的,让学生直面文字品评涵咏,以读中知其韵、悟中学其写为主要教学活动方式的语文教学。

“自主品悟”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以“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根本,即阅读要基于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使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在阅读中以品悟为渠道,与作者、编者、文本对话; 以“夯实学生语言文字训练”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立足于语言文字,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为途径,即重视阅读与学生的生命、生活、成长和发展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习得的知识和能力。

二、“自主品悟”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步骤

“自主品悟”阅读教学基本操作步骤是:激发兴趣,期待阅读→提出问题,引发质疑→搜集资料,整合内容→合作探究,研读文本→实际运用,个体展示。具体操作如下:

1.激发兴趣 ,期待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所以,唤起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先导。在“自主品悟”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通过设计精巧的导入语,采取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

2.提出问题 ,引发质疑

“自主品悟”阅读教学强调通过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中通常采用以下质疑问题方法: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针对课文标题质疑;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抓住关键词句、标点符号质疑;抓住过渡语段质疑和引导学生在教学后质疑等。

3.收集资料 ,整合内容

作为品悟文章的辅助手段,收集与文章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自主品悟的目的。资料包括音乐、图片、视频、文字。我们常采用教师收集资料、学生相互推荐资料、学生个体提供资料等运用资料的方法。

4.合作探究 , 研读文本

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合作、品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自主品悟”阅读教学的重要步骤。

5.实际运用,个性展示

“自主品悟”阅读教学力求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的习得大胆表现,使其个性得以展示,热情得以激发,人格得以培养。

三、“自主品悟”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说到底是一种对话,是编者、作者、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维对话。在这诸多的元素中,文本是关键,它是架设在编者、作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对文本的解读成为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解读文本不应该脱离品悟语言。语言承载思想,表达情感,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话语方式,通过品味揣摩语言,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世界,是阅读教学的正确途径。品悟文本语言有很多方法,“自主品悟”阅读教学通常选择以下几种策略研读文本:

1.抓住文字品语言

在“自主品悟”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从优美的词句、典型的段落、细微的标点符号入手品悟语言。有时拿到文本粗粗一看,语句平淡朴实,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细读读词句、品品标点、悟悟段落,就会发现课文中的精彩。因此,教师常引导学生在品词句、品标点、品段落中悟情明理,同时领略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考究。

例如,《圆圆的沙粒》一课,教师巧妙地引领学生从一个细小的标点入手,去深入体验文本。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沙粒的真诚后提示:“同伴却不这样看待沙粒,他们是怎么说的?自己读一读。”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教师把文中的“!”变成“。”并提示同学们:“大家注意了,现在标点符号变了,请你再小声读一读,看还能表达同伴的嘲笑吗?”

老师巧妙地安排“标点”变了一下,学生通过对比读,深刻感受到符号传递出不同感情。简洁的设计,使学生在关注标点使用的同时,品出了文章的“味儿”,从而得出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2.创设情境品语言

创设情境是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深化课程主题,强化文本思想,加深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采取借助图画或电教手段创设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方式。

例如,《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你就是小法布尔,在寻找纺织娘的3天中,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们通过变换角色,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法布尔,体会3天中遇到的困难。这样的情景创设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3.补充课外资料品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重点、突破难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在课前预习时、在课中研读文本时、在课后延伸拓展时补充课外资料。

4.联系生活实际品语言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阅读教学中有很多情境是学生熟悉的,甚至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亲身感受过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回忆经历过的生活片段,帮助解读文本材料,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真正受到启迪。这样,学生就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情感,缩短自己与文本的距离。

例如,《永生的眼睛》教学中,在理解“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这句话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自己送给别人的礼物都是什么?然后,再比较同学们送的礼物和我们的身体的一部分相比,有什么不同,来体会自身的一部分才是最珍贵的礼物。

5.抓住重点词句悟语言的表达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表达的理解,都是先通过读来完成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进行认真品味,从而领悟汉语言文字特有的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中的重点词、句、段,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既能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内蕴,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精妙,又能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

例如,体会《仙人掌》一课中“对于生活环境,似乎它从来就不讲究,任你什么硗瘠的泥土,它一扎下了根,似乎就在快乐地叫喊”这句话时,教师完成了4个层次的导读:首先请学生读句子,谈理解,朗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出示仙人掌生活的恶劣环境,强化感性认识;接着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那一株株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仙人掌,你会快乐地叫喊什么;最后引导同学们注意发现在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出现了两次,(似乎)如果去掉这个词好不好?让学生在思辨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在这句话的导读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紧扣语言在读、品、说、思、悟中进行训练,完成了感悟文章语言的表达以及运用自己的语言练习表达,体会作者运用语言准确性的训练。

6.抓住文章的结构悟语言的表达

注重字、词的运用,并非可以忽略文章的整体结构。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还要特别注重语言段落在课文中的结构功能。

例如,《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写闰土和我相处时有意思的几件事,老师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概括出全文的脉络,使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接着,教师使学生明确“相处”是课文的重要内容,使学生领悟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所存在的结构联系。

总之,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品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凭借教材这个“例子”,通过“自主品悟”教学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自主品悟语言文字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人文情怀,把阅读教学落在实处,使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猜你喜欢

品悟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浅析初中语文特色课堂的构建
积极内化,语用能力提升的助推剂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转化引领 割补搭桥 相似突破:品悟勾股定理证明的合理思维与自然证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