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训练

2008-03-14曾祥云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期
关键词:知识储备格式化古诗词鉴赏

曾祥云

【摘要】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这类试题,选材范围越来越广,开放性越来越大,押宝猜题应对高考已是不可能的了,所以考生在平时学习时应努力扩大知识面,加强知识储备,掌握鉴赏方法,以便在考试中夺取高分。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知识储备;切入口;格式化

200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古诗词鉴赏”,从所选的古诗来看,唐诗不再是首选,名句名篇也不再是专利,而且范围越来越广,唐、宋、元、明、清各代诗词均有,北京卷甚至选择了《诗经》中的内容鉴赏;体裁有诗、词、曲;形式有一首、两首,还有三首并列共同鉴赏。这充分说明靠押宝猜题来应对高考已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此类试题开放性越来越大,所以考生在平时学习时应努力扩大知识面,加强知识储备,掌握鉴赏方法,以便在考试中夺取高分。

一、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正确认读理解诗词

1.正确认读字词,消除文字障碍。诗词与文言文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存在与现代汉语古今字词差异的障碍,只有消除了文字障碍,我们才能初步理解诗词大意。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表面看并无难懂的字词,如果深究,“随意”一词就不好理解,以现代汉语的词义理解“随意”,诗的尾联无法说通,也就无法体会作者思想情感。“随意”在诗中是“即使”的意思,明白了这个词的含义,尾联才能真正读通:即使春天的花草凋零了,王孙们还是值得留在这山林之中,暗寓作者自己的归隐之心。像这样,因为一个词义不懂而影响对整首诗或一句诗意理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值”(遇),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中的“等闲”(不经意),杜甫的“朱门酒肉臭”中的“臭”(香味)等等。可见,虽然有些诗我们能够熟读,甚至背诵,但并不等于我们理解了这首诗,文字隔阂常常会产生误导作用,值得注意,不可掉以轻心。

2.掌握句式特点,读懂诗词。诗词中有很多特殊句式,并不完全遵守古汉语特殊句式的规则,这是因为诗词受格律、平仄、字数等因素的束缚,形成一些特有的倒装句、省略句、假设句、反问句,不了解这些句法句式,就难以读懂诗词。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比上面所举的诗歌更难懂,除了用典之外,还有句式的问题。“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一句中,既有省略句也有倒装句,两种句式混合,造成了阅读的困难。“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个省略句,“为报(报答)”之前省略主语,之后省略宾语。依照古汉语承前省略的规律,省略的主语应是第一句中的“老夫”,即作者自己;而省略的宾语,从“谁”“倾城随太守”的句意中推测,显然为“百姓”。

诗词中的省略句能借用古汉语规则,倒装句则与古汉语的规则不一样,往往因平仄需要而进行调整。“亲射虎,看孙郎”应为“看孙郎,亲射虎”。这只能从连贯的句意中分析,既然是“亲射虎”如何又是“看孙郎”呢?只有“看我像孙郎(即孙权)一样,亲自射杀老虎”才能与上句衔接通顺。

诗词中的假设句、反问句也很有特点。假设句往往不用表假设性的副词,仅靠句意表现,需要细心体会。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钢雀春深锁二乔”,如果读不出前句的假设意味,那将会错误理解作者的意思。反问句有标志性的词“岂”,如“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但更多诗句,常用某些表内心活动的动词放在句首来表示反问,如“敢”“肯”“忍”等。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即为一例。这里的“肯”应理解为“怎肯”“岂肯”的意思。

诗词句式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体会、多比较。必要时,可以背诵一些有特殊句式的诗句,这对熟练地掌握句式,进而认读、理解诗词,会有较大帮助。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两方面,考生在平时学习时应努力扩大知识面,加强知识储备。

二、训练寻找鉴赏古诗的切入口的能力

许多考生面对所要鉴赏的诗词不知从何下笔,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得从寻找鉴赏古诗的切入口入手。

1.切入口在题目。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结合题目要求(鉴赏诗中“折柳”的寓意)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这一特点。“折柳”既是提问点,也是理解诗歌的切入口,考生可结合“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含义加以理解,不难体会“折柳”的含义,再结合第四句中的“故园情”,就可得出本诗重在抒发思乡之情。实际上,只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调动知识储备就可以寻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2.切入口在诗句。比如:

阅读郑域的《昭君怨》这首词,完成词后两题。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正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①本词上阕吟诵的是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②本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只要抓住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就可分析出来。“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可判断出是“梅”;又结合“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可推断写了“季节、花色、香气、花枝的形态、栽种地”。下阕只要抓住“冷落”“富贵”则知运用的手法是“对比”;由“两地不同栽,一般开”可推出表现了“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思想。

当然,鉴赏时要避免脱离原文、题目要求,要注意忠实原文,不可以无根据地想象、联想、比较、描写,甚至不符合客观实际地推导、判断。

3.切入口常在关键词。

诗是感情的结晶,因而诗中最能显现感情的字眼,恰恰是窥视该诗内蕴的窗口。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题中的“喜”与诗中的“好”字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又如“多情”是《念奴娇》中的词眼,“空城”是《扬州慢》中的词眼。

4.切入口是冷暖词。

古代诗歌中色彩的运用也往往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暖色(红、黄、橙)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是欢愉快乐的,而冷色(白、绿、蓝)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所表达的感情大多是凄苦悲哀的。

5.切入口是议论抒情句。

诗言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些在诗中有直接的表露,这比通过写景句来找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容易得多,并且也更为准确。如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问就表现了作者还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

6.切入口是作品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之一,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是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该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研读注释!注释往往解释词语和典故,而诗人又往往用典故来表达深刻的主题。辛弃疾的《摸鱼儿》中“长门事”的典故,是暗示自己受别人的诬陷,不受重用。“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则警告当权的主和派不要得意忘形,他们的结果也将是很悲惨的。

三、加强对鉴赏性文字的格式化训练

鉴赏者的明白简单的鉴赏文本质上是议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叙、议、评”的结合。“叙”就是要概括叙述诗句的含义,这是“议”的基础;“议”是在概括叙述的基础上阐述诗人的观点、思想、手法、塑造的意境等,只有揭示清楚这些内容,“评”才有说服力、感染力。“叙议”都是为“评”服务的,“评”是观点,“叙议”是材料,材料准确充分,观点才不会是“无本之木”。

猜你喜欢

知识储备格式化古诗词鉴赏
现代人守则:昏死之前请把手机格式化
让孩子爱上英语课外阅读
突破解分数应用题障碍的策略
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代写作的探讨
县级气象服务工作经验分析
格式化
浅析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高中古诗词考点赏析
电脑硬盘格式化知识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