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中的沧桑与荒残美

2008-03-14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期
关键词:沧桑美学诗词

姚 海

【摘要】不少中国古诗人是捕捉沧桑和荒残的能手,他们好用“断”、“荒”一类的字眼,由此形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特别的美——沧桑美与荒残美。

【关键词】诗词;沧桑;荒残;美学

不少中国古诗人是捕捉沧桑和荒残的能手,他们好用断、荒、残、昏、枯、斜、衰、故、空、破、冷这些字眼。

“细雨残钟荒驿梦,斜阳衰草故人坟。”这是一首代表沧桑与荒残的哀歌。诗人的孤独创造了沧桑,诗人的寂寞渲染了荒残;诗歌又营造了孤独,又渲染了寂寞,使孤独的沧桑具有了哲理,使寂寞的荒残凸显了境界。有多深的沧桑就有多深的哲理,有多深的荒残就有多深的境界。这种沧桑有着对人类的悲悯,这种荒残有着对自然的缅怀。

关于沧桑美与荒残美,会让我们联想到古诗词中诸如残鸦、残照、残月、残夜、残酒、断弦、断雁、孤灯、蓑草、落花、冷月、故国、枯木……这些意象不是简单的写实,而是刻意的写虚,虚是诗词中的艺术境界,在“虚”的空间里有着诗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或者是深沉的感受。这些意象不仅是表现一般意义上的实景,而且是表现具有普遍意义情感的象征,是超越了时空的所有人的共同命运,只不过是从诗人的身上流露出来,让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可以从“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中去感受王绩用田园牧歌式的秋天慰藉伤感的心情;我们也可以从“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去感受王昌龄寂寞的惆怅……

这些意象其实是诗人情感的象征,也让我们联想到诗人们犹如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静立于残阳里怅然地守望,看衰草落花,盼断雁飞过,并在残夜里孤灯前,端一盏残酒,收藏自己的心迹。他们或是拾一地残零的落花,酿成一种慰藉,将自己变成“红瘦”的单纯,去牵挂那份伤感;他们或是登临一座高山,将仁者的情怀寄予崇高的孤云,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声声悲叹,随断雁高飞;他们或扫一季残落的沧桑的秋叶,焚烧成某种渴望,冬眠在热血奔涌的心里,等待春芽破土的时分。

沧桑与荒残是生命文化交织了灿烂与颓废,融进了盛开与凋谢之后的状态。诗人们将人生旅途中的种种平庸与高贵、简单与复杂、幸福与伤痛……一切的一切化解消散并融进这种姿态中,最后在彻悟之余走向澄明高洁。亦如夏花绚丽向秋叶静美的迈进,更是向冬日无愈的回归。无论是从半月的残缺里萌发的对生命的无奈,还是在枯木前产生的逢春的欣喜,诗人们都会执著于生命的信念,破碎与残断在他们眼中交织成生命的沧桑景致,虽然伤害了诗人们从梦醒时分便开始蔓延的缅怀生命的情怀,但他们透过沧桑的背影,瞥见了世间圆满的结局,他们透过荒残的身躯,窥见了人生崇高的完美。他们将生活中零零落落沉淀下来的朵朵花瓣、片片枯叶折叠在心里,挥洒进饱含激情的文字,抒写成沧桑和荒残美。落花是最优美的诗歌;枯叶是最动人的文章。这种从现实到理想的沉思,散发的是无言的智慧,成为诗人心底永远的问候。

残阳下的游子,孤舟上的渔父,断雁里的妇人,枯草边的老翁……每一种沧桑,每一幕荒残都能引起我们心灵的颤动,同情无限,感慨不已。这是不约而同的心灵契合,这是无声无语的情感沟通。

人类需要这种契合,人类需要这种沟通。

没有沧桑,生命不会走向成熟;没有荒残,生命不会走向完结。沧桑与荒残沉淀出生命的内涵,归结了生命的自然属性,就像花开花落、月圆月缺均为自然现象一样。沧桑是成熟之后的菩提,荒残是崇高之余的圆寂。

猜你喜欢

沧桑美学诗词
栎树沧桑
印花派对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七夕
沧桑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