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象·意境·形象

2008-03-14林国志丛丽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期
关键词:诗歌鉴赏形象意境

林国志 丛丽华

【摘要】对意象、意境、形象的分析鉴赏是近几年来高考考察的重点,意象的组合成为意境,对意境的体悟产生形象,因此,诗歌鉴赏的重点就在寻意象、品意境、析形象,因为这是所有鉴赏过程的基础。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意境;形象

古诗词鉴赏是近十几年高考考核考查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古诗词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优秀的古典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知与观照。它包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与看法,因此,鉴赏一首古诗词除了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鉴赏其语言及表达技巧外,还必须对作品中的形象作具体的分析。近几年语文科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此都作了考查要求。那么,鉴赏一首古诗词,应该如何去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呢?具体步骤是寻意象、品意境、析形象。

形象包括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意象和意境怎么区别呢?意象是指单一的突出的包含感情的形象,意境是指几个包含感情的意象组合而成的情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歌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几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是意境,诸如“枯藤”等某一单一的形象,那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准确“入情”,从而分析形象。请看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呢?有人家、花朵、蝴蝶、黄莺。诗歌前二句突出花之多且繁盛,“千朵万朵”是上句“满”的具体化,表现了春天盎然的生机。蝴蝶竞相在花丛间翩跹飞舞,着一“戏”字,表现了蝶儿欢快的心情。“留连”则表明蝶儿对姹紫嫣红的花朵的深情依恋。黄莺呢?它正跳跃于枝头,展开婉转清丽的喉咙歌唱呢,像是在为明媚灿烂的春天送去一支美妙的赞歌。“娇”表现了莺儿的忸怩喜悦的神态。“恰恰”突出莺儿啼叫的清丽。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中的这些意象充分浸润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生机盎然的春天的喜爱,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至于意境的分析,我们要注意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情感,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往往完成了一首诗歌的意境分析。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巢的《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的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的情,说出来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而内在还有更深邃的思想,那就是,要为劳苦大众改变现状。再如张可久的《双调·清江引》: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意象),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全诗以景衬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两首诗的意境,不仅是完美的,而且是高超的。

2.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欧阳修《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花亦然。再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从清溪经过平羌、三峡,前往渝州的江行体验和思乡之情。这种体验和情感统一了广阔的时空。首句写青山吐月,交待特定场合——峨眉山,特定时间——秋天夜晚。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变换:峨眉山——平羌江;暗写秋夜行舟。三、四句写连夜从清溪向渝州向三峡进发,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变化。全诗28字句句写到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在一起,诗境渐次展开,处处给读者以启发、联想。

3.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江亭》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云在”是景,“心不竞”、“意俱迟”是情;在两句中,上句写景下句抒情或上句抒情下句写景的,如陈亮的《水龙吟》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在四句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或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的,如张孝祥《西江月》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即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在一首之中,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如杜甫的《蜀相》: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竞。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4.寄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四句全是写景,如果说有君子、小人之寄托的话,那是穿凿,但在写景中,也寄有作者的情感,即对西涧春日景色的喜爱。再如辛弃疾的《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且看陆游《夏日六言》: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首句“溪涨”暗示此诗所写为夏夜情景,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以闲适恬静之感;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第三句写船“横”,最具诗情画意,状幽静、闲适;末句以“一声笛起”来得闲静,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诗则描绘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5.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像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形象是诗歌最基本的要素之一。诗歌中的形象主要有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两大类,其中,景物形象包括物象和意象,人物形象则包括客体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在鉴赏诗歌时,只有了解了诗歌所塑造的形象,才能正确评价其内容,深入领会其感情。因此,高考常常以“形象鉴赏”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其考查内容主要有:1.对形象的识别及对其特征的把握。2.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及其作用的分析。3.对意象及其寓意的感情把握。4.对形象的作用或社会意义的评价。5.对作者通过形象所营造的意境的品味。

综上所述,对“鉴赏诗歌形象”这一考点的考查,范围广,内容全,有些题目还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解答这类试题呢?

一、合理想象,再现诗歌所营造的艺术意境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就是想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就要发挥合理想象,再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所谓“形象大于思想”,正是鉴赏者展开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的结果。例如:

阅读王维的《过香积寺》,试分析颈联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解答这种意境(或画面)再现的题目,第一步,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要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诗中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第二步,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或雄浑壮阔,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以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二、诗中赏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特征

诗歌中描摹的具体鲜明的景象,首先着眼于具体景物的色香形味、动静虚实的描写,追求“巧构形似”,以形成优美动人的画面,达到逼真、传神的艺术效果,进而传达出诗人的某种情感。例如:

阅读周密的《夜归》,回答:(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抓住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最好是按原诗的顺序逐句分析),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其组合方式如何,然后由此推出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所蕴涵的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诗歌所描绘的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当然,也有“以乐景写哀情”的。

总之,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由整体界定和具体分析两步组成。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意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意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诗词作品中的形象。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形象意境
春色满园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