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反向思维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08-03-14方为民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阅读教学

方为民

【摘要】阅读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运用反向思维去解读作品,这样学生会得到许多新的阅读发现。反向思维不仅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全面地挖掘作品的内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反向思维;阅读教学;创新意识

所谓“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或“否定思维”,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反向思维,有助于打破有序思维定势的束缚,产生新的阅读发现。

一、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运用反向思维。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文,传统的看法是对焦仲卿、刘兰芝双双殉情持肯定态度。我在教学本文时,叫学生先整体阅读全文,再谈谈对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的认识。这时就有学生质疑:他们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值得了?我听了之后,首先表扬了他们的独立思考精神,敢于挑战传统看法,并顺势让全班同学对此展开讨论。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发言积极,纷纷阐述自己的见解。虽然学生的观点未免有些偏激、幼稚,但他们敢于向传统挑战,能够“反弹琵琶”,实在难能可贵。

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善于指导学生改变阅读视角,重新运用反向思维去审视作品。这样,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而且让他们学会深入思考问题,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这里以《六国论》的研究阅读为例。在教学第二节课时,我在学生疏通了文章的字词句和大意后,要求学生围绕“六国灭亡的原因”进行研究性阅读。苏洵说是“弊在赂秦”;苏辙则归咎于“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这说明就是名家对同一问题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更何况中学生呢?也就是说“六国灭亡的原因”并非就是作者所说的“弊在赂秦”。之后,我说: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后,学生拓展了视角,激活了思维,产生了新见:六国灭亡与其因循守旧、不实行变法和变法中途而废有关;也与其政治腐败、民心背离有关;还与其各存私心而不精诚团结相关等等。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原因,进而通过借历史事实来讽今,各有其针对性,所以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学生通过反向思维,并没有将思维固定在“弊在赂秦”上,而是改变了视角,联系现实或谈改革图强增强国力,或谈反腐得民心,或谈团结就是力量等等。由此可见,阅读时要善于运用反向思维,改变视角,不要一味地从作者和作品的层面去解读,不妨可以从读者的角度等,联系自身体会和社会生活实际去作更深入的解读。

三、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弄懂每个字词句的表达意思,则离不开具体语境,离不开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因此,对于前人的注解和解读,要勇于质疑,有时甚至还要否定。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有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如果将“孤烟”理解为“炊烟”,大家似乎都不会接受,因为这显然不符合诗歌的意境。可是教材在注解中把“烟”解释为“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却很少有人质疑。难道诗中“烟”就是指“烽烟、狼烟”吗?经过仔细考证,我们认为,“烟”应解释为“大漠旋风”、“尘卷风”,这种解释也与下句“长河落日圆”中的“落日”奇观相对应。由此可见,“烟”解释为“大漠旋风”、“尘卷风”更合理些。我们在阅读时要勇于对前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根据自身的认识和史实作出合理的解读。

客观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为反向思维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但是我们在运用反向思维的同时,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阅读教学时,也要谨防因反向思维而肆意曲解、盲目否定和违背规律、无端造“新”,要正确加以引导,否则会导致一些同学追求所谓的“反向思维”而对事物产生片面、荒谬的认识和理解。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尝试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