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作业布置的艺术

2008-03-14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期
关键词:语文作业创新

孙 烨

【摘要】做作业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须变换布置主动权、联系社会热点、变换作业形式、贴近实际生活,在形式、内容诸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语文作业;形式与内容;创新

做作业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行家说语文学科是“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课内长筋骨,课外长肌肉”。这“练功夫”、“长肌肉”就离不开作业的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或由于对本学科的忽视,或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或由于作业形式的陈旧,作业训练常常形同虚设。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笔者在布置作业时,在形式、内容诸方面巧花心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移交“权力”,增强学习动力。

传统作业,布置的权力掌握在教师手里,学生只是被动地承受,没有选择权,缺乏主动性,但把选择作业这一“权力”下放到学生手中后,这一现象大为改观。在执教《长亭送别》时,笔者在课堂学习结束后,给学生这样的要求:以《长亭送别》为对象,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能力强弱以及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做你喜欢做的作业、做你认为自己真正需要做的作业、做你能胜任的作业。结果,交上来的作业花样迭出:有分类摘抄课文的词语句段的,有背诵默写经典曲词的,有将曲词改写为散文、诗歌的,更不乏创作话剧剧本的,有归纳写作方法的,有整理古汉语常识的,有从网络下载相关知识的……不胜枚举。再以作文为例,老师命题,学生写作时总是战战兢兢,惟恐不合命题意图;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题目切合了他们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引发了他们主观上向他人倾诉的强烈愿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这样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

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以往的作业方式所不能达到的。

第二,联系热点,训练思维能力。

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学习此类课文普遍缺乏兴趣,对传统名篇中许多思想上、艺术上的精髓无法领会。在布置作业时,如能将传统思想与现实热点巧妙“链接”,学生可由此走进名篇,领会精华。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文笔犀利、思想深刻,但学生限于生活阅历,对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想的现实意义缺乏切身体会。笔者联系前段时间炒的沸沸扬扬的“女粉丝狂追刘德华,老父无奈跳海自杀”一事,布置学生以“用拿来主义的眼光看追星现象”为论题,展开讨论,并付诸文字。这一事件新鲜热辣,对追星学生又有切身体会,讨论进行得十分热烈。学生从中认识到“星可追,但不可迷”、“学习其为事业下苦功,摈弃其不良的思想品质”等道理,对“拿来主义”的内涵有了较深入的把握。

学习汉乐府诗《上邪》,学生对其中“山无棱,江水为竭”的誓言觉得夸张,无法理解这种情感的坚贞。当时,电视台正热播《还珠格格》,笔者将它的主题歌拿来与《上邪》比较,学生唱起“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的歌时,对古诗中的坚贞感情恍然大悟,原来海誓山盟古已有之。通过作业与社会热点的联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思想境界获得了提升。

第三,变换形式,落实学习重点。

传统语文作业形式单一,不外选择、阅读、写作几种,学生常见老面孔,对作业望而生畏。其实,同样的内容,巧妙变换一下形式,学习重点就可得到有效的落实。在学习诗歌时,“通过意象辨析作品思想感情”是一个学习重点。但学生对某些意象的固定内涵总是不甚了解。笔者从《西游记》中摘出几首诗,要求学生通过意象辨认季节,其中一首为:

枫叶满山红,黄花耐晚风。

老蝉吟渐懒,愁蟋思无穷。

荷破青纨扇,橙香金弹丛。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排空。

学生很快通过其中的“枫叶”、“黄花”等意象辨别此诗所写的季节为秋季。如此一来,学生对诗中意象的作用有了切身体会,这一学习重点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学习小说时,“把握人物形象”是一个重点。如果按照传统作业方式,不外乎要求学生“分析归纳人物性格”,而作业结果往往是正面人物“勤劳、善良”、反面人物“狡诈、冷酷”之类,缺乏对人物具体深入的理解。笔者今年执教高二册(人教版)小说单元时换了个方式,要求学生给小说中某一个主要人物写一封信,可以以小说中相关人物的口吻,也可以以旁观者的口吻进行。这次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他们从不同角度向书中人物畅所欲言,在对人物的切切倾诉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再如作文的命题,如命为《暑假里的二三事》,就显得陈旧、老套;如改为《2007,我的夏天》,就别有一番滋味。换个作业的形式,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四,贴近生活,提升学习乐趣。

学习知识只将学生局限于课本知识中,时间长了,学生难免有厌倦情绪。如若将作业的布置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接轨,无异于给宁静的湖水投进一粒石子,激起学生兴趣的浪花。有一次学校因故放假,布置假期作业时,学生个个愁眉苦脸。笔者灵机一动,顺势布置了几个造句:以“假期”、“作业”为本体造博喻句。结果,交上来的作业异彩纷呈,好句叠出,如“作业是月宫里的桂花树,我就是吴刚也砍不完”、“假期是首歌,唱着唱着就唱完了;假期是个沙漏,漏着漏着就漏光了;假期是根雪糕,舔着舔着就舔没了”。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完成,且完成的效果好,质量高。再如,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屡禁不止,这次做了纠正,下次依然故我,让人十分头疼。在国庆长假时,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在街上的商店招牌上搜集至少十个错别字,并给出正确的写法。收假后,学生所交的作业丰富多彩:家俱(具)、装璜(潢)、另(零)售、烟酒付(副)食、粉涮(刷)……这次作业后,许多屡禁不止的错别字就此销声匿迹。作业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基本能力,又提升了学习兴趣,课后的作业训练形成了可喜的良性循环。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训练的落实至关重要,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有所选择、有所创新,对学生知识的巩固、能力的培养不无裨益。

猜你喜欢

语文作业创新
培养学生写字能力的三个重要方面
谈学生语文作业纠错评价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