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心理脉搏 培养语文兴趣

2008-03-14谢朝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期
关键词:激发兴趣心理

谢朝国

【摘要】高中学生对语文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应引起重视。语文教师应把握学生心理脉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应注重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

【关键词】心理;兴趣;培养;激发;维持

兴趣是个体爱好并且力求认识某一对象的带有情感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兴趣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了兴趣,人们才能对学习和工作产生热情,才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语文学习也是这样,特别是对高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多年来的高考语文成绩不尽如人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教材的问题、教学的问题、试卷的问题、评卷的问题,毋庸讳言,全是存在的,但也与现在高中学生对语文有偏见、不热爱、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应该说这是一个不可等闲视之的大问题。

2003年我曾调查了一个65人的高中班,结果表明对语文兴趣不大的35人,占全班人数的57%,其中相当不感兴趣的20人,占全班人数的33.3%。2005年我调查了一个56人的高中班,对语文不感兴趣的38人,占全班人数的68%,其中相当不感兴趣的28人,占全班人数的50%。2006年,我调查了一个58人的高中班,对语文兴趣不大的25人,占全班人数的43%,相当不感兴趣的17人,占全班人数的30%。我还多次调查过其他学校,基本情况与此相似。由此可见,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的问题,这与时代的要求及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差距很大。这是全局性问题,非引起重视不可。

为什么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如此不浓呢?分析起来,学生的心理和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语文没有数理化等学科的严密的知识体识,也不像外语知识具有全新性。语文学科的伸缩性、随意性较强,只要不是文盲,有一定的基础,考试又不是考得太死,总不至于吃鸭蛋,及格也不是很难。这样,高中学生就放松了语文学习,久而久之,兴趣就越来越低。第二,课业负担过重。高中科目多,难度大,学生疲惫地在题海中消耗精力和体力。不少高中生错误地认为数理化外是硬指标,需要花大功夫攻关,而语文却软得多,即使不重新学习,凭老底子和常识也能得些分,所以有不少高中学生就放松了语文学习,把语文学习的时间挤给了数、理、化、外等科,随之也就失去了浓厚的兴趣。第三,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直接取自教材的越来越少。不少学生在语文课上花了大力气,但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常常出现怪现象,平时认真学习语文的考试常常出乎意料得低分,而一些平时在语文学习上不肯下功夫者却得高分(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标准化试题和作文评分的随意性造成的)。这样就严重地挫伤了一部分认真学习语文的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语文学习的兴趣。第四,教材陈旧,面孔不新,学生生厌,不感兴趣。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章,既无多少历史的知识沉淀,又没有跳动的时代脉搏,学习时枯燥乏味,学习后不留痕迹,既不能得到美的享受,又不能启迪人的心智,时间那么宝贵,何苦花那么多时间来学这些于人无补的“大作”呢?此乃实话,无怪乎学生不喜欢语文!第五,现在不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思想僵化,不敢突破旧条条、旧框框,固守原有阵地,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程式化、死板而无创新意识,学生听起来索然乏味,昏昏欲睡,云里雾里,哪里还谈得上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呢?第六,语文成绩不能立竿见影。语文能力和成绩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斧砍出一个将军,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而学生却急于求成,不少学生都是在短时间的努力后不见明显效果而放松甚至放弃语文的。另外,各种各样的考试,尤其是高考,语文成绩常低于其他科成绩,不如把学习语文的时间用来突击其他科,反正录取是看总分的。于是学生不喜欢语文的严重问题也就出现了。这是现状,也是事实,是带倾向的普遍问题,确实应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如何激发和培养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呢?我认为要做的事情很多,有些问题教师个体解决不了(如教材),但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应深入研究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实实在在地解决一些问题。

首先,要使学生热爱语文学科。这就是说要使学生对语文带有浓厚的兴趣和倾向性,要使学生对语文有亲近感和渴求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有了这种心理倾向,学生学习语文就会主动起来,也就会产生一种内趋力,学习主动轻松,兴趣就会在潜意识中得到发展。要使学生热爱语文,产生兴趣,教师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如强调语文在高考升学中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讲古今中外名人学语文的趣闻轶事,进行多种接近学生实际的训练,等等,当然这也还直接取决于教者语文教学艺术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的兴趣品质。(1)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纯度,即倾向性。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谈过。(2)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广度,即广阔性。高中学生学习语文是有很大选择性的,他们选择的标准是高考的可能性。因此,凡是他们认为高考有可能考的就有一定的兴趣;否则,一概无兴趣,全部放弃。当然他们的兴趣是无根据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措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广泛的兴趣,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这主要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经典名著、科幻小品、名人传记、随笔杂记、诗歌散文、电影剧本等都应涉猎,让学生在读中涵泳,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扩大视野,在读中提高语文能力,从而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品质。(3)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即专一性。如果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仅仅停留在广度上还很不够,应该在广度的基础上向深度发展,由广阔性向专一性发展。如指导学生,或在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补其不足,重点提高;或在现代文阅读上花气力,迅速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度;或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深厚兴趣,多读多练,大幅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或使学生在写作水平的提高上花大力气,打好写各种体裁文章的基本功,提高考试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学生高考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参加实际工作才能从容自如,倍感轻松。(4)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稳度,即持久性。这是兴趣品质中的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大凡有成就者,都是兴趣稳定者。鲁迅一生热爱文学,喜欢写作,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哪怕是最残酷的战争岁月,他也读书不止,笔耕不辍。如果兴趣不稳定,时有时无,时高时低,常犯冷热毛病,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更谈不上有所成就。因此,要特别重视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稳度品质。要使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具有持久性,教师应经常了解学生,听取学生的意见,分析各种现状,做到胸中有数,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想方设法刺激学生的兴趣,使其不断发展,保持稳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效度,即效能性。高中学生时间紧,任务重,语文学科不能占太多的时间。而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不能说没有兴趣,也不能说没有下功夫、花时间,书读得不少,作文也写得够量,但就是考试成绩不如人,这就是效度差。学习有了兴趣,还要努力提高其效度;要提高其效度,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因人施教。或指导学生调整情绪,总结经验;或指导学生改变方法,借鉴他人;或指导学生有的放矢,重点突破。如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做完比正规考试多10%—20%的题;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的长课文,回答老师预先设计的问题。开始的速度和效度都会比较低,但训练多了,速度和效度就会明显提高。

再次,要注重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持。要想激发和维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加强双边情感的交流。教师上课要带有激情,语言要生动形象,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和教师的距离拉近,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有所得,学有提高,学以致用。要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应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使学生去掉厌倦情绪,始终保持新鲜感。而选读时文、利用电教手段、改变教法等都不失为引起学生兴趣,使其始终保持新鲜感的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措施。创造语文学习的环境也是一种很见效的方法。如我们可采用板报、文学社刊发表学生的作品;用各种竞赛以点带面,促进提高;用故事会、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还可举办对联应征、读书汇报会、现场论辩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语文报刊、图书,让学生经常处在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语文,产生兴趣,维持兴趣。如果学生有了进步,不管大小,及时肯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希望,使他们的兴趣不断被激发、被维持,以致达到志趣的高级阶段。

猜你喜欢

激发兴趣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