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对话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话语艺术

2008-03-14王志勇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期
关键词:审美性互动性对话教学

王志勇

【摘要】对话教学的魅力具有审美性、鼓动性、互动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对话艺术,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对话、探究、合作的殿堂。

【关键词】对话教学;审美性;鼓动性;互动性

对话教学既是引领教育潮流的先进理念,又是课堂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有效策略,它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艺术化要求。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讲过:“一个能动听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像油一样浸入学生心里,把知识一同带进去。”对话效果常常依赖于教师的语言魅力。实践证明,对话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适应新的课程理念,适应充满活力的学生群体。在语言准确性为基础的大前提下,语文教师必须更多地提高语言的审美性、鼓动性、互动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对话、探究、合作的殿堂。

(一)话语的审美性

话语审美性涵盖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绘声绘色、洋溢动感的形象性,即教师根据文体固有的感性特征和课堂的情境特点而使口头表达产生的具象美。热切似火、温婉如水的情感性,即教师进入对话角色而挥洒生命真情,赋予对话内容(即教学内容)以情感活力,或激越热烈,或慷慨昂扬,或娓娓动听。和谐悦耳、抑扬多变的音乐性,即对话者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感,仿佛说者口吐珠玑,听者耳濯玉泉,使对话别有诗情画意,持续不断。

(二)话语的鼓动性

为了激发对话者强烈的主动性和进取心,教师在话语表现出审美性的同时,更多的要表现出鼓动性,以便燃起学生对话的激情。

时下一个非常时髦的口号受到大家的重视,这就是“赏识你的孩子”。其实,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早就提出了一个“赏识效应”,就是用欣赏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学生,并以积极肯定的评价激起学生的努力、探索和创意。在新课程的对话教学中,最常听见的话语是:“你的意见很有意思!”“你提出了一个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你真会动脑筋!”等等。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贝姆就提出了一个“改变自我意识的理论”,他认为,通过评定人们的行为能改变其自我知觉,从而影响态度的转变。对话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用一种“肯定的评价”来代替对学生的否定与责难,这样的肯定与赏识能触及学生心理深层的“自我”,从而较为持久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三)话语的互动性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如果教师讲得声情并茂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或者教师在不遗余力地灌输知识信息,学生却无所事事地静待输入,那就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话,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话教学必须打破那种“静听的教育”,必须变“独白”为“对话”,变独角戏为群言堂,让教师讲与学生讲相映成趣,相辅相成。

总之,语文对话教学既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过程,更是教师热切鼓舞学生“自我表现”的过程。对话教学的魅力就在于时时处处渗透出来的审美性、鼓动性、互动性,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对话艺术,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产生永不褪色的鼓舞力量。

猜你喜欢

审美性互动性对话教学
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的多维互动性表达
玩转表演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浅析《桃花源记》的审美性体现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歌之功能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物”化的空间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