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路“升值”中的悄悄背离

2007-05-30何志成

新民周刊 2007年31期
关键词:背离购买力金融市场

何志成

人民币升值预期一旦与正在全世界弥漫着的通货膨胀预期"接轨",全球虚拟金融市场的大跌一旦与中国虚拟金融市场的大涨成为跷跷板,对中国和世界都是灾难。

两年多前,我在讨论人民币升值与否的问题时"固执"地坚持"稳步升值利大于弊"的看法,是少数派。许多人坚持,人民币若升值5%,至少会有1/3的企业倒闭,甚至是"一片哀鸿",引发中国经济的大倒退。

而在两年以后,人民币升值了7%以上,我们企业的利润却大幅度增加,其中国有大型企业的利润历史性地增长了30%以上,对全球GDP增量的贡献超过了25%(2007年上半年)。更有意思的是,我国A股市场从998点,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上升到4350点以上,绝大多数股民(虚拟)财富大幅度增长。

为什么在人民币稳步升值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增速越来越快,企业盈利大幅度地增加,而虚拟金融市场越来越热呢?

压力与动力的统一

这其中有针对中国资产价格上涨而涌入的"热"钱,特别是针对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热"钱。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币升值幅度远远地小于国际市场上所预期的幅度。在人民币还会继续大幅度地升值的普遍预期下,人民币越是小步升值,世界就越是预期人民币还要升值,甚至中国生产的产品越提价越有人买。我们看一看中国各个港口的繁忙程度就知道,集装箱订不到了,船订不到了,港口也挤满了,甚至向各个港口跑的大货车都排队了。这种热度的确与人民币升值幅度仍然低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关。

有关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出口企业将造成很大影响的说法,并没有太多证据。中国出口仍然在逐月递增,贸易盈余也在逐月扩大,中国的外汇储备更是比人民币汇改前增加了40%以上。更应该指出:中国出口的增加决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而是价格的大幅度提升、技术含量的增加,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增加。如果说,人民币升值的确给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的话,这些压力绝大部分已经转化为动力---压力越是在商业谈判中体现,越会刺激中国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企业向外转移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能力也大幅度提高了。不是说人民币被大幅度低估了吗?那就等于承认我们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也被大幅度低估了,我们中国的产品定价当然也被低估了,因此,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地升值,等于在逼迫我们的企业提价。现在来看,中国企业总的出口提价水平已经超过了10%,而世界基本接受。

当然,不是所有的企业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都能盈利,也不能排除有20%甚至30%左右的企业日子难过,在人民币升值后出现一定亏损甚至倒闭。这种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经济领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产业。中国企业为全世界生产袜子、鞋子、衬衫,已经生产了将近30年。但因为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要远远地大于人民币的实际升值幅度,全世界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企业越来越多地向中国转移--因为中国有最肯干、最大量的高技术劳动者。中国现在已经不甘心只为世界生产袜子、鞋子、衬衫等小产品,而是大量出口钢铁、机床、电器,甚至汽车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这本身说明,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企业越来越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反过来说,如果有些企业无法适应人民币稳步升值的大环境,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仍然在一个极低的水平上运转,处于一个时刻可能被社会抛弃、边缘化的状态。这样的企业,与其让它们勉强"活"着,不如选择退出。

总而言之,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是压力,更是动力。这个动力体现在:第一、在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或是大趋势下,中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定价可以向高定,既然全世界承认人民币的价值被低估了,那就等于承认以人民币计价的劳动力价值是被低估了,事实也证明,中国劳动力价值(产品)提价了,国际市场依然欢迎,这实际是为中国企业的出口争取到了一个利润增长的新空间;第二、人民币只有升值,才可能促进中国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企业的结构改革,而这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根本,如果人民币价值死守在一个低位上,那就只能不参与国际竞争,等于仍然是"内循环"---没有创新,没有改革,没有变化。而这种开倒车的思路可能绝大多数人不同意。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国内企业的彩电、冰箱、空调等家电生产,都是在跟日本学,但只用了5-10年的时间,我们就基本不用进口了,又过了5-10年,我国企业不但把日本企业挤出了中国市场,甚至挤出了全球市场,现在全世界到处都是中国的家电。我可以预言,也许再过个5-10年,我国生产的汽车、电脑等等,也会打到全世界。这个远景的出现,改革开放是本源,人民币升值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或者说,如果没有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以及人民币的改革预期,改革开放会止步,中国的高速发展也会止步。

升值与贬值的背离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未来人民币升值之路已经出现悄悄的变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际社会包括国内环境都可能对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预期突然逆转。得出这个判断的根据就是我去年已经提出的人民币国际购买力与国内购买力的"背离"。而到今年,这种背离又有了新兆头:即国内通货膨胀预期抬头(通货膨胀应该与购买力反向运动)与虚拟金融市场大涨--主要是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背离。我们知道,在人民币持续升值两年之后,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是持续提高的,而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却是缓慢贬值的,在外资大量涌入中国的时候,对物价的压力已经最先与国际接轨,特别是房子。也就是说,在人民币对外汇率表现为对美元升值时,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已经进入了一个贬值的通道,而且在今年上半年有加速迹象。人民币对外升值,表现为中国产品普遍提价,对外也输出通货膨胀。

重要的是,当国内通货膨胀出现拐点时,意味着大多数劳动者已经无法享受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普惠"利益。在人民币不能实现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市场只有通过提价来体现中国的劳动力价值,只能通过疯涨,来体现中国资产的价值。因此,在世界承认中国的劳动力价值必然提高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中国输出的通货膨胀,在承认人民币远远未升值结束的同时,也肯定会追击中国资产的"大涨"。这一方面会造成全球物价上涨,使国内的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还会使中国的虚拟金融资产因此出现巨大的泡沫。必须强调,任何形式的通货膨胀都是少数人得利,大多数人受损失的。通货膨胀的典型表现就是社会利益关系的大调整。谁离虚拟金融市场近谁占便宜,谁能提价谁占便宜,谁敢消费谁占便宜,显然,大多数普通劳动者,特别是面临退休的劳动者(预期收入下降不敢消费)最没有条件享受"通货膨胀红利",甚至已经成为"被掠夺者"。

因此,尽管人民币缓慢升值中长期对中国有利,短期内却可能出现极大的反复:国际和国内都可能出现反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呼声。这种呼声在国际上可能表现为,从贸易争端演化为对中国输出通货膨胀的指责;而在国内则可能出现极力反对人民币改革的意见---因为它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垫背"。

而人民币不改革,中国将丧失21世纪初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有影响力的一员。我不可想象:一个占全球GDP增量25%的国家,它的货币却不是世界货币,它的金融仍然徘徊于上个世纪。因此我认为,现在必须对人民币出现国际购买力与国内购买力的"背离"现象保持高度警惕,对通货膨胀与虚拟资产价格大涨的背离保持高度警惕。对外坚持人民币小步升值,对内坚决与流动性过剩做斗争,与通货膨胀做斗争。那种所谓"以国内适度通货膨胀"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意见是短视的,"让虚拟金融市场大涨来消化通货膨胀"的观点也是短视的,将会引发大问题。人民币升值预期一旦与正在全世界弥漫着的通货膨胀预期"接轨",全球虚拟金融市场的大跌一旦与中国虚拟金融市场的大涨成为跷跷板,对中国和世界都是灾难。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猜你喜欢

背离购买力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欧洲购买力人均降近800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谁是你的消费导师?
地方政府债务与瓦格纳法则的背离
职业选择与真实需求的背离——基于职业锚与工作特征匹配的调查
剖析货物流与资金流相背离的原因
让金融市场发力
商品房购买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