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语文知识”使“数学课堂”锦上添花

2006-12-31方红莲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6年7期
关键词:语文知识拟人圆锥

方红莲

众所周知,语文是百科之母,是一种工具学科,所以语文在其他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是基础学科,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与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人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和数学是相通的。在小学课程中,有不少语文知识可以溶进数学教学中,使数学知识通俗易懂,锦上添花。多年来,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掌握的理论知识,略有所悟。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请大家指正。

一、借扩、缩句子排疑解难

在解题时,学生遇到繁琐的或不完整、不详尽的叙述时,往往很费解,摸不着头脑。这时,我就使出“杀手锏”,应用语文中的扩句、缩句将复杂的句子简单化,把省略的句子补充完整,使问题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缩句和扩句几乎成了语文学科的专用术语,其实它在数学中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只是有时不引人注意,仅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而已。在解答稍复杂的文字题时,我经常运用缩句法。如:“5/4减去它的倒数所得的差,再乘5/3与2/3的商,积是多少?”题目叙述繁琐,语意冗长,若将其缩成“差乘商,积是多少”,其意就再明白不过了。这样不仅使学生理清思路,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而且思维得到了训练。

“扩句”是给一个原本叙述不完整、不详尽的句子补充一些缺少的成分,使其意思完整、透彻,这在分数应用题中经常用到。有的要补充主语,有的要补充宾语,还有的要补充定语或状语。如:“有三根铁丝,第一根是第二根的1.5倍,又是第三根的9/10。已知第一根比第二根长15米,第三根铁丝长多少米?”如果将已知条件补充成“第一根又是第三根的9/10”就明确多了,避免学生想成“第二根是第三根的9/10”。有一道经典的题目,确实难倒了很多学生:“当水结成冰时,体积增加1/11,当冰化成水时,体积减少几分之几?”这题没有明确写出单位“1”的量,学生很难理解。如果补充成“当水结成冰时,体积增加水的1/11,当冰化成水时,体积减少冰的几分之几,单位“1”的量明确了,题意就明朗了。

由此可见,缩句和扩句若能在数学课堂中合理应用,对于理清题意与正确解题大有益处,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让重点词再显身手

语文学科中经常需要找出一段话中的重点词,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我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了数学的概念教学中。如: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等。其中的重点词就是“两个数”,明确“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互质数必须是两个数,把握了这个重点词,求比值与化简比的方法、互质数与质数的概念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

当然,数学学科中还有很多类似于“增加”、“增加了”、“增加到”等表示不同含义的重点词语,只有把握了它的意思,才能正确解答。

三、用修辞手法激情引趣

1.巧用比喻。

在众多的名言警句中,有不少是借数学知识作比喻的,发人深省,富有情趣,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如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以分数来启迪人们:“一个人就好像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就愈小。”列成公式为“一个人的分数值=实际才能/自己估计”。更不必说爱迪生说过的“天才=1%的灵感+99%的血汗”、“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等。可见,以数学知识作比喻,令人回味无穷,意义深远,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比方的例子也举不胜举。

2.妙用拟人。

语文中拟人的运用能够使人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在数学课堂中拟人的这个作用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教学“圆柱和圆锥”一课时,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学生很难弄清。为了加深学生印象,根据它们的特征,我把圆柱说成“胖子”,把圆锥说成“瘦子”,体积相当于他们的体重。当两人一样高、一样胖时,即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如果两人体重一样、高一样时,圆锥必须肥肥的才行(即圆锥底面积大,是圆柱的3倍);如果体重一样、底面积一样时,圆锥必须高高的(即圆锥高是圆柱的3倍)。通过拟人,取代了枯燥的讲解,真是妙不可言。

由此可见,修辞手法不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专利,数学中也可以妙用。这种激情引趣的教法,不仅使学生在乐中想、乐中学,而且使抽象的概念与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达到冗长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效果,真正趣味横生,锦上添花。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妙用语文知识,既能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但必须根据实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所用,切勿牵强附会,盲目套用,导致笑话连篇,得不偿失。

猜你喜欢

语文知识拟人圆锥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拟人句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浅论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