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高潮迭起

2006-12-31石顺宽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06年7期
关键词:高潮圆锥周长

石顺宽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主动参与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在导入中掀高潮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设置疑问、讲故事等多种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掀起教学的高潮。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一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课件显示):“两只小兔以相同速度进行比赛,小白兔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小黑兔沿着圆形的路线跑,结果小黑兔获胜。小白兔看到小黑兔得了第一名,心里很不服气,它说比赛不公平。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这样的比赛公平吗?”教师创设了这样有趣而生动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要看比赛是否公平,只需要看小白兔和小黑兔所走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即可。小白兔所走的路程实际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小黑兔所走的路程实际就是圆的周长,而圆的周长学生还未学过。于是,教师说:“比赛是否公平?今天,我们学习了圆的周长后,同学们就知道答案了。”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圆的周长。此时,学生深深地被这一问题所吸引。从而积极参与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二、在探究中掀高潮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如果只靠教师的传授,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因此,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要再次掀起高潮,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起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新知的探究。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操作:把学生分小组进行倒水实验,先用圆锥往等底等高的圆柱里倒水,学生得出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第二步,再拿出一个新的圆锥(与刚才的圆柱等高不等底或等底不等高或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锥)让学生用原圆柱做倒水实验,结果发现圆锥体积不等于圆柱体积的1/3,学生感到奇怪。第三步,教师再准备一个新圆柱体容器和新圆锥体容器(它们等底等高)进行第三次倒水实验,结果又发现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这样的三次操作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什么样的圆锥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学生经过比较圆锥与圆柱的底和高后,很容易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并且对公式里“等底等高”的这一使用条件有极为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与思考,饶有兴趣地参与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不断地掀起思维的波澜,课堂形成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教学高潮。

三、在结尾中掀高潮

精彩的结尾会振奋学生的精神,激活学生的思维。一节课临近结束时,学生已显得疲劳、精神不振作,思维也常处于抑制状态,缺乏灵活性、敏感性。因而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此时,教师若能设计一个精彩的结尾,就会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动脑筋想问题,达到又一个高潮。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圆锥的认识”,临近课堂结束时,设计了一个“快速抢答”的教学环节。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有哪些?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

师:现在我们进行抢答比赛。老师在描述某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你们可以快速抢答是哪种立体图形,不一定要等老师将全部特征叙述完后才抢答。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抢答又对又快,看哪个小组将会获得冠军。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一条高,有两个面,一个面展开后是扇形,另一个面展开后是圆形。

1:圆锥。

师:它又是一个立体图形,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没等教师说完抢着回答了)

3:也有可能是正方体。

师:请同学们继续往下听。它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相对的两个面是长方形。

4:长方体。

师:这是一个立体图形,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生:正方体。(几乎每个学生举手抢答)

师: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有三个面,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底面,展开后是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形,有一个面展开后是长方形,有时是正方形。

5:圆柱。

设计这样的抢答比赛,比单纯地问“请你说一说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这样枯燥、单调、乏味的题目要有趣得多。这样的结尾把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到了极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课虽尽,趣犹存”的良好效果。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高潮圆锥周长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巧算周长
周长小诊所
『四化』助推学雷锋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