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涉林碑刻的探讨

2006-11-24关传友

农业考古 2006年4期
关键词:碑刻护林林木

关传友

古代称镌刻铭文的竖石为碑,它上有碑额,下有跌座,是一种小型的单体建筑。秦始皇巡行全国,刻石纪功,“颂秦德”,大开树碑之风。后汉以来,更是“碑碣云起”。唐宋以后,碑刻颂辞、纪事已经深入人心。明清时期民间碑刻日益增多,碑刻中的文字资料内容丰富,多被世人重视,碑刻现己成为人们关注、研究的热点之一。

安徽是中国南方重要林区之一,自古就有植树护林的传统。近十几年来,随着编纂地方林业志书,本省也发现了数十通涉林碑刻,成为研究安徽地方林业史的珍贵史料。本文根据作者十几年来调查收集到本省的涉林碑刻资料和结合卞利、陈琪对古徽州地区的五县(包括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的护林碑刻调查资料(1)(2)进行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一、安徽林业碑刻的分布与分类

根据作者的收集和掌握,安徽涉林碑刻目前有47通(见附录)。其时间分布是:宋代2通,明代6通,清代38通,民国1通。其地域分布是:淮北1通,阜阳1通,滁州3通,安庆5通,六安1通,巢湖1通,宣城3通,黄山32通。

安微的涉林碑刻从内容方面大体上可分为植树碑刻、护林碑刻、园林碑刻、树木景观、防止水土流失等五种形式。从立碑者的身份看可分为官立碑刻、民立碑刻和官民混合立及僧立四种形式。

二、安徽涉林碑刻的主要内容分析

碑刻反映了一定地区人们的意愿,是对官史正史的补充,更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更能发挥“存史、资治、教化”的价值和作用。安徽现存的涉林碑刻主要具有以下的内容。

1、反映了林木植被的分布变化状况

碑刻是對所在地的真实纪事,林业碑刻的内容必然会涉及到其所在区域森林植被的分布变化状况。滁州山欧阳修《醉翁亭记》碑刻对北宋时山周围地区的森林植被有“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王郎琊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的描述,反映了王郎琊山是一个森林植被茂密的风景优美之地。南宋著名抗金名将名岳飞于绍兴元年(1131年)率军从江阴出发,去江西波阳讨伐李成,途经祁门,夜憩东松庵,留有题《东松庵题壁记》碑(碑今不存),碑文中称其周围林木景观是“三山环耸,势凌碧落,万木森郁,密掩烟甍,胜景潇洒,实为可爱”。明万历年《王郎琊山植木记》则描述了明万历年间王郎琊山的森林植被状况,其曰“吾滁山水名天下,而王郎琊为最,其间群峰起伏,涧壑盘旋,不知其凡几矣。若夫有色交翠,有影交辉,或清?送凉,或浓荫生寂,则皆乔木佳株,森秀中外也。不尔则孤高光洁,其不以濯濯弃王郎琊者几希。”说明明代王郎琊山仍是一林茂景优的风景胜地。徽州祁门县大坦乡大洪岭关帝庙所立的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大洪岭碑记》描述了关帝庙址周围的林木植被状况,有“居宅之东偏,环柏水以为带,面月山以作屏,遥接竹林,苍翠欲滴,近邻桥阁,三舞若飞”的记载,表明该地是一个竹树茂密、山清水秀的地方。徽州祁门县善和乡六都程氏宗族所立的《驱除棚害记》对该地森林植被破环前后的变化有“吾村祖遗山业最广,上自漳岭,下至韩村,当年竹木之供,山林之利,至大也。山川之胜,形势之隆,至美也。……突遭乾隆三十年棚匪入境,……横览四山,芦茅丛杂,几至樵牧无场,未尝不叹息,痛恨于作俑也”的记述,说明在破坏前是一个森林茂密,竹树众多、山川秀美之地,破坏后则是“芦茅丛杂”、樵牧无场”之地。

2、倡导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从碑刻内容可以看出,古代官府和百姓对植树造林都非常重视。明嘉靖祁门县桂天祥保护山林的告示碑刻中称:“本县山多田少,民间日用咸赖山木”,认识到森林树木对民间日用的重要性,因而倡导:“职故此山,本县勤加督率,荒山僻谷尽令栽养木苗,复加禁止。”说明知县督率倡导并带领祁门县民众植树造林,明万历《王郎琊山植木记》则充分地述说了山林树木美化坏境、增色山川的功用。曰:“天地间山水一而己,然有幸不幸焉,人为之也。其在中州大邦者,高人逸客相与口口口木,培护爱养,遂致桃李成溪,松柏凌汉,足以北山河之奇观。而文家墨士,因以轮蹄络口口睹其胜而显其美,固幸甚矣乎!其有远于荒陬僻嵩者,登临罕及,种植弗加间,虽目有口息亦不过为樵夫牧竖之所践口,而人卒以濯濯为山病焉,其不幸亦甚矣乎!……余自解组归田,寻盟山水近,独喜王郎琊松植之盛,一望如云,而峰壑因以增美,至于种植所自,竟不其为谁何已?昨郡中待价庠元景欧秦友过余,而言:里有刘君大德,万君钧者,素以善行著闻,曾于万历乙亥共植松千株王郎琊之山,今皆挺然成茂林矣,人之欣羡而归功者,翕焉。”此碑刻是对当时乡人刘大德、万钧植松的褒扬。时万历十三年(1585年)太仆卿萧崇业《游醉翁亭记》碑刻记述了了北宋文人欧阳修在山植梅之况,碑曰:“楼西有碑亭,匾醉翁手植四字,亭前老梅搓牙雍肿,一支中枵而未垂,偃卧沿下,如飞龙饮河之状。第结实累累,生意犹存”。则反映了宋代植梅爱梅之风习。清乾隆翰林院学士朱筠撰《丰山梅豪亭记并铭》碑,碑文中记述宋代著名文人杜默在其家乡和县丰山杜村考塘植梅六株,种曰玉蝶。清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九年(1770—1774年)安徽巡抚裴宗锡立《浚漳葭港河(今安庆怀宁县境内)道碑记》(碑不存)称“堰旁种植柳树及大芒杆,遇有稀少未能成活者,该堰长即禀官,随时补种,不许行人折取以及舟船采伐。”是述当时河堤植树,黟县原园林梅园有清道光间黟县令祗鹰撰书的《梅园记》碑刻,记述了梅园中景色和植树造景之况。

3、认识到毁林垦山造成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山多田少,历代避乱而迁徙之民,进入深山,搭棚居住,毁林垦种,至清代尤为兴甚。由于棚民陆续进入崇山峻岭、人迹罕至之地,毁林开垦,刀耕火种,天然林遭受严重破环,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现存的林业碑刻中可以发现这些内容。黟县枧溪村《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禁垦种碑》云:“黟邑如二都枧溪等处,……私行开种,土松崩泄,每逢梅雨,砂石滚下,河身填塞,该邑屡受水灾。”说明清代本省山区毁林垦种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己经十分严重,迫使官府不得不严令禁止。石台县珂田乡境内的“池徽大路”古徽道旁一通清道光八年(1828年)源头里村李氏族人所立的《输山碑》,碑曰:“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对保护道路两侧的水土和林木均有明确的规定。清祁门《善和驱除棚害记》碑(今不存)载:“棚匪之害地方也,甚于兵燹。大兵所经,一时民苦虐焰,怠清平之后,山川如旧,田庐依然。复我邦族者,歌怀乐士每至若棚匪之为害,其始也,每为常人所不及计,至其甚,虽圣人复起无能为功。盖其入境之初,每不惜鱼饵,笼络地方,贫民苟有贪利忘祸之辈入入其彀中,则公然执据,入境开山,害遂不可胜言矣。”将棚民开山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频发,同兵燹相比,称此害远甚于兵。碑文详述了棚民的危害之处:“伐茂林,挖根株,山成濯濯,萌工孽不生,樵采无地,为害一也;山赖树木为荫,荫云则雨露无滋,泥土枯槁,蒙泉易竭。虽时非亢旱,而源涸流微,不足以资灌溉,以至频年岁比不登,民苦饥馑,为害一也;山赖树木为荫,荫去则雨露无滋,泥土枯稿,蒙泉易竭。虽时非亢旱,而源涸流微,不足以资灌溉,以至频年岁比不登,民苦饥馑,为害二也;山遭锄挖,泥石松浮,遇雨倾泻,淤塞河道。滩急水浅,大碍船排,以致水运艰辛,米价腾贵,为害三也;山河田亩多被汆积。欲图开复,费倍买田,耕农多叹失业,贫户永累虚供,穷困日甚,为害四也;久之衣食无出,饥寒为非,法律虽严,莫可禁止,为害五也;河积水涨,桥崩屋坏,往来病涉,栖息遭危,为害六也;徽民聚族而居,方外之人无隙可入。襄时风俗茂美,稽查维严,今则拉亲扯故,入村穿巷,族中吉凶报赛,异服异言者公然挨挤,规模不肃,为害七也:夏秋之交,雇工锄挖,收成之后,乞化沿门,彼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倘门径既熟,乘间窥伺,何以御之?为害九也。”除对棚民歧视之外,表明棚民毁林垦种给当地社会经济和生存环境带来了九大危害,同时也说时了当时人己经认识到森林树木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性。

4、制订了保护林木的规章和措施

我省的涉林碑刻主要是对林木实行保护的禁碑,对盗砍林木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打击,并成为乡里俗约和宗族族规。这些碑刻对林木保护的措施和规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明确规定了禁止性事项。禁止性规定是护林碑刻的主体性内容。立于歙县(徽州区)潜口新福桥上的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操江都察院徐颁行、徽州府勒石《按院禁约碑》对黄山大木砍伐盗葬等规定了十分具体的严厉禁止措施,对“敢有轻犯禁款,许议人获脏,据实首告,定依犯禁宪拟,其巡捕、保甲容隐不举者,罪决不姑贷,须至禁约”。绩溪县清同治九年(1870年)立《桐坑源禁碑》则有“为此示仰该处居民人等知悉:尔等须知桐坑源地处通衢大路,前因被水冲损,今既捐修如旧,所有路旁柴木,亟应培养,以固路脚而免坍塌。该处附近居民不得砍伐路旁柴薪如敢故违,该处绅董、地保人等指名禀县,以凭提究。各宣凛遵母违”等禁止性的规定。祁门县彭龙乡环砂村《清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祁门环砂村告示及十一月永禁碑》中对禁止性事项有详细的规定,“今幸合境人心深感宪化,悠然否变,演戏公议,立约定规。纵火挖桩,在所必禁;松杉二木,在所必蓄。违者,罚戏一台。但恐日后犯规不遵,硬顽难制,谨粘养山合墨,呈叩恩赏示禁,永垂警后。始振文风,继兴地利,世世被泽等情到县。据此,合行示禁。为此,示仰环砂地方居民人等知悉。嗣后,该山挖桩及私砍树木纵火等情,概依合文例禁。倘敢故违,许业主人等协合地保查明,赴县具禀,以凭拿究,决不姑宽。该业主亦不得藉端滋诉,各宜凛遵母违。”歙县雄村乡谢村有一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所立保护古樟树的《禁碑》,碑曰:“出示永禁事,照得南乡二十八都三图(雄村旧称)谢村,河边有古老樟树的壹株两杈,历年己久,素为保护堤岸。前据帅灶等控荫禁砍。经本县便道诣勘,该树根蟠干老,高己数洵,属固堤利众。业于树下立碑永禁砍伐,诚恐日毁失,合再给示,并来龙一概永禁。为此,示仰该处附近居民人等知悉。嗣后该处□□以及众姓,务各将该古树并来龙之树,一例妥为保护。倘有贪利之徒仍敢强砍,一经访闻或被告发,定即严提到案,尽法惩办。县言出法随,决不稍存宽贷。其各懔遵毋违,特示,右仰知悉。”保护古树的禁止性事项极为明确,实为我省古人为保护古树而立的惟一禁碑,也体现了古人保护古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

4.2 明确了责权关系。我省涉林碑刻中的护林碑刻对管理和保护山林者的责任和义务作了明确地规定。淮北市相山庙《禁碑》云:“特授江南凤阳府宿州正堂加三级记录七次,记大功二次,张为严禁作贱山场以护祠宇事,恭照州境,……查相山高峙濉溪砂土相半,民鲜种植,树木稀疏。近因附近居民纵放牲畜,任意作贱,尤见濯濯。神祠所在,若无乔木庇荫,不惟不足以昭诚敬,亦且无以壮观。瞻所有在山场地,自不得不区画(划)界址,分别申禁,毋许牧放樵采。……倘有不遵,该主持投鸣约保,赴州禀报,以凭拿究。其名凛遵,毋违特示。”为保护相山寺庙林木、禁止放牧樵采,不仅明确了禁止性事项,还规定了寺庙主持的权责关系。

4.3 明确划定了山林封禁的四至范围。划定山林封禁的四至范围是护林碑刻的主要内容,祁门县彭龙乡环砂村所立清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祁门《环砂村告示及十一月永禁碑》规定:“共立合文,演戏请示,订完界止(址)。……养山界:七堡里至九龙,外至环砂岭;八堡里至口家土曷,外连七保界止。东至风浪岭、罗望岭,西至八保上岭、七保罗家岭。”淮北市相山禁碑对封禁范围也有规定:“勒石示禁嗣后:相山山地南至水牛磨,北至北山口,东西至山顶,其界限之内毋许任意放牧放牲畜,肆行剪伐;其贴近神祠之处,尤不得而知作贱。”绩溪县《桐坑源禁碑》规定:“土名桐坑源,通浙大道,上至大路,下至大溪,里至土曷头,外至大湾,四至界内,凶险异常,向来兴养柴薪,以为防护。又有同号土名栈岱头茶亭下乌弓鼻山场近路一带,亦多凶险,合并兴养,方可无虞。”明确提出在道路两侧禁伐林木、严禁开垦,保护自然生态。立于石台县珂田乡境内的《输山碑》对保护道路两侧林木的范围载曰:“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爰勒芳名,永垂不朽云。”

4.4 明确了封禁的时间。护林碑刻对封禁的时间也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进行林木的砍伐活动,这也是护林碑刻的内容。祁门县彭龙乡环砂村所立清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祁门《环砂村告示及十一月永禁碑》对林木的采伐时间加以严格限定,规定:“准七月议期一日采取;……准八月议期一日采取,……除坟山庇荫及二尺围成材之料不砍,仍准按期节取。”祁门县闪里镇文堂大仓原祠堂所立清道光六年(1826年)《合约演戏严禁碑》对茶叶、油桐籽、竹笋等林副产品的采取时间有“一、禁茶叶迭年立夏前后公议日期,鸣锣开七,毋许乱摘,各管各业;一、禁苞芦桐子,如过十月初一日,听凭收拾;一、禁通前山春冬二笋,毋许入山盗挖”的规定,有效地保护了该族山场的山林资源。

4.5 制订了严格的奖罚措施。护林碑刻对破坏与保护林木者,制订了许多惩罚性措施,对举报和保护林木有功人员可以得到规定的奖励。明嘉靖年间祁门知县桂天祥《保护山林告示碑》云:“失火者,枷号痛惩;盗木者,计脏重论,或计其家资量其给偿。”对造成森林火灾、盗伐林木者将分别受到“枷号”、“计价加倍赔偿”的惩罚。黟县枧溪村禁止毁林垦种的禁碑云:“经各县及刘署任恺切示禁在案。……在加示之后,尔等务各恪遵功令。倘仍有敢行挖种及该业主树木仍肆意砍伐,一经告发,定即严拿究办。该捕保若隐匿不报,亦即从严究惩,决不宽恕。”祁门县彭龙乡环砂村的禁碑则规定得更为详细具体,曰:“所有界内山场,无问众已蓄养成材,自后入山烧炭、采薪,如有带取松、杉二木,并挖柴桩及纵火烧山者,准目观之人鸣众。违禁者,罚戏一台。如目观存情不报者,查出与违禁人同例。倘有硬顽,不遵定行,鸣官惩治,仍要遵文罚戏。……纵火烧山者,罚戏一台,仍要追赔木价。挖桩脑者,无问松、杉、杂植,罚戏一台。采薪带取松、杉二木,并烧炭故毁,无问干湿,概在禁内。违禁者,罚戏一台。举报者,赏给钱一百文。”对毁林者、对毁林视而不见者、徇私放纵者,都制订了十分严厉的处罚规定,同时对护林有功者和举报者还规定了奖励措施。这种奖罚分明的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本村的林木不被破坏。祁门县滩下村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合社公立《永禁碑》对违犯禁令者也规定了具体地惩罚措施,“一禁公私祖坟,并住宅来龙下庇水口所蓄树木,或遇风雪折倒归众,毋许私搬并梯桠杪割草,以及砍斫柴薪、挖椿等情。违者,罚戏一台;一禁河洲上至九郎坞,下至龙船滩,两岸蓄养林木,毋许砍斫并挖。恐有洪水推口树木,毋得私拆、私搬,概行入众,以为桥木。如违,鸣公理治;一禁公私兴养松、杉、杂、苗竹,以及春笋、五谷、菜蔬,并收桐子、采摘茶子一切等项,家外人等概行禁止,毋许入山,以防弊卖偷窃。如违,罚戏壹台。倘有徇情,查出照样处罚。报信者,给钱壹佰文;一禁茶叶递年准摘两季,以六月初一为率,不得过期。倘故违偷窃,定行罚钱壹仟文演戏,断不徇情。”以上采取罚戏这一徽州地方特色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对违规者给予处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林业碑刻作为林业考古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我们研究古代森林资源状况、植树护林思想及措施等提供了实物资料,是研究林業史的珍贵文物史料。安徽涉林碑刻对研究探讨古代安徽森林植被的分布变迁、地方林业史和园林史以及乡村社会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涉林碑刻中所反映的许多植树护林措施和方法对现今的林业生产和管理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对现今的植树护林工作具一定程度的启示意义。

注释:

(1)卞利:《明清时期徽州森林保护碑刻初探》,载《中国农史》2003年第2期。

(2)陈琪:《祁门县明清时期民间民俗碑刻的调查与研究》,载《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碑刻护林林木
明显陵碑刻图式元素的艺术特征探析
什么是碳中和?
浅析林木育种的作用与发展前景
柬埔寨护林官员宣誓保卫国家森林资源
小狐狸的“哇——哇——哇”
林木移植的注意事项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
仿生蜻蜓护林机
七千人大会上的领导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