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辣椒传入中国的一点思考

2006-11-24

农业考古 2006年4期
关键词:美洲辣椒

郑 南

食有五味“苦辣酸甜咸”,人生百态“酸甜苦辣”,中国人与“辣”味的情缘可谓至深。自先秦历史文献关于“五味”或“百味”的大量记录,就已经表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是一个嗜好辣味的族群。明中叶辣椒传入中国之后,很快造成了至今举世瞩目的中国人的辣椒文化。在全世界,要算墨西哥人吃辣椒的历史最悠久,约在八千年以上。在亚洲,除中国外,韩国、印度、泰国等也均有吃辣椒的传统。但对辣椒热爱之深、依赖之重恐怕难有人能与中国人相匹敌。跨入21世纪,辣椒更以其热情如火的独特品味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命元素”,辣椒产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今天我们对于辣椒文化的认识仍然是有限的,本文拟就辣椒传入中国的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希望能对辣椒文化研究的深入增加一分助力,更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正。

一、关于辣椒的传播

在我国的现有农作物中,来自国外的至少有50多种。其中,宋以前传入的大多原产于亚洲西部,部分原产于地中海、非洲或印度,这些外来作物品种大多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宋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中心的逐步南移和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不断进入中国的新的农作物主要来自海上,其中美洲作物的引进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引发了欧洲人对这块“新大陆”的注意,也从此引发了世界范围内新植物的广泛传播。美洲作物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面积传播,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深刻的世界变革,极大地改变了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发了世界人口问题及相应的思想、政治等层面的问题。总之,美洲作物的传播对全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全面的变革。同时,美洲作物的引种与传播也成为明清时期我国农作物引进的一个显著特点。传入中国的美洲作物计有玉米、番薯、马铃薯、木薯、花生、向日葵、辣椒、南瓜、佛手瓜、番茄、菜豆、菠萝、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参、番木瓜、陆地棉、烟草等近30种。

美洲作物的引进、栽培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活动,不仅增加了我国农作物的种类,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而且对中国饮食原料的生产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耐瘠耐寒高产的美洲作物的引种,使以前不能利用的荒山、滩涂得以利用,从而拓展了可耕地面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缓解了日益加剧的人地矛盾。除此之外,美洲作物的引进及其迅速扩展也极大地推进了技术进步进程,强化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历史传统。同时,美洲作物的传播对改善中国人饮食原料的结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美洲辣椒就是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从此对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重要作物。

在中外关系史的研究中,尤其是在涉及物种传播的问题上,有三点是学术界一直予以特别关注的:第一,传入的时间问题:几乎没有什么文献资料能断定某一种特定植物最早出现在某一新地区的年代;第二,传入的路线和传入者问题:由于历史文献记载和有力实证的缺疏,研究者往往将历史上本应存在的传播者角色淹没于对路线和携带者多种可能性的揣测之中了;第三,与原有作物的区分问题:由于语言使用规范性的不足,当时的人们常常将同一个词应用到不同的作物上,尤其是当一个新的物种传入后,除非使用音译,否则人们总是习惯使用本地的某个作物作词根,再加一个修饰语,使之合成一个词,这样一来,就难免同其他作物或品种的原有名称发生交叉混淆,因此造成了后人的误解和疑惑。辣椒的传播同许多种植物一样,人们同样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去说明,它最早是何时传入的?是由谁传入的?传入的路线是怎样的?最早传入的地点是哪里?从而使辣椒的引种传播成了世界农史、中外交流史、交通史、饮食史等相关领域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正是由于史料的相对缺乏,目前的学术界中还存在诸多观点上的分歧,如: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Concis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5册66页:辣椒 pepper(GARDEN PEPPER; Capsicum annuum) 亦称庭园椒。茄科植物,浆果汁液不多,可食。原产于墨西哥、中美、南美及西印度群岛等热带地区。大量栽培于亚洲热带和赤道美洲地区。秘鲁在史前即有辣椒。哥伦布到达美洲前已普遍栽培于中、南美洲。辣椒种子于1493年传入西班牙,并很快传到欧洲各地。各品种均从高达2.4米的热带灌木Capsicum frutescens(包括C.annuum及baccatum)衍生而来。(1)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辣椒》:辣椒 Capsicum annuum 茄科的1种。是一种重要的香辛蔬菜。原产墨西哥至哥伦比亚,16世纪传入欧洲。约在宋明时期引入中国,现在全国普遍栽培。

《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辣椒》辣椒 Capsicum annuum 茄科(Solanaceae)辣椒属一年生草本,在热带可为多年生灌木。又名番椒。以果实供食用。原产南美洲的秘鲁,在墨西哥驯化为栽培种,15世纪传入欧洲,明代传入中国。清陈氵昊子《花镜》有:“番椒,……丛生白花,深秋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经可观,其味最辣”的记载。今中国各地普遍栽培,成为一种大众化蔬菜。世界各地都有种植。(2)

我们在这里引用了三个辞典的辞条,不仅各有各的说法,并且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即便在同一部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分属于不同科目下的辞条的说法也不尽相同,而且可以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仅举例如此,已足以说明在辣椒及辣椒传播等问题上,我们在研究中还存在很多疑点,还有很多问题不能准确解释。

辣椒属于茄科辣椒属(Cap-sicum),起源于中南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其种类繁多,栽培历史极其悠久,这一点已经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考古发现,在公元前6500~5000年的墨西哥古代遗址出土有野生辣椒(Capsicum annuum L.)的种子。由美洲印第安人首先将其驯化,在传入旧大陆之前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利用史。1492年,为了寻求花椒而航海西渡的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后发现了辣椒。哥伦布第一次航渡美洲就曾记下:“还有一种红辣椒,比胡椒好,产量很大,在伊斯帕尼奥拉(海地)岛每年所产可装满50大船。他们不管吃什么都要放它,否则便吃不下去。据说它还有益于建康。”(3)1493年,辣椒传入西班牙,并迅速在欧洲传播开来,1548年传入英国,16世纪中叶辣椒已经风靡整个欧洲(4)。

在16世纪,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就已有人提及美洲的原产作物,如玉米、木薯、甘薯、花生、南瓜、西葫芦,以及辣椒。

二、辣椒传入中国的路线

随之而来的就是引种路线上的疑问。辣椒进入中国,通常认为可能经由两条途径:一是经由陆路,由古丝绸之路传入甘肃、陕西等地;二是从海路,进入广东、广西等地。(5)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一样,任何一种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物种,其传入的路径可能不是唯一的,都存在着逻辑上的多种可能性。但是,历史是发展的,是有阶段性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其不同的发展特点的。历史研究是要把握合理性、可能性原则,要努力寻觅真实与客观,要再现历史。这是具体历史问题研究得以科学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不能、也不应该仅仅从满足逻辑的全面性出发平分秋色地看待上述提到的可能存在的两条传播路线。历史的发展是有主次之分的,对待具体的历史事件我们也应该分清先后主次。

经过综合研究和深入思考,我们有理由认为:海路应该是辣椒传入中国的最可能的线路;西班牙人及西班牙人开辟的盛极一时的墨西哥-吕宋-中国“大帆船贸易”路线在辣椒传入中国的问题上发挥着第一位重要的作用,菲律宾的马尼拉在辣椒的传播过程中一定起过至关重要的中转作用;辣椒传入中国最早的地点应该是在浙江、福建沿海,而非广东、广西地区。现就以上问题一一展开讨论。

(一)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并非辣椒传入的首选线路

自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这条跨越高山荒漠的陆路,千百年来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唐、元更是盛极一时,为中外互通有无、文化交流、文明传播以及物种引进、传出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外交流、交通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但不可否认,历史进入明代以后,由于明廷对外采用消极保守的政策,奉行守边自固的方针,同时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陆路交通几乎断绝。元明更代时,其他蒙古汗国也走向衰微。1370年,帖木儿取代西察哈台汗,在中亚建立新的帝国(1370~1507),势力向西扩展到美索不达米亚。帖木儿崇尚军事征服,对陆上的中西交通大有影响。他的继承者沙哈鲁(1405~1447在位)虽改弦易辙,与明廷建立友好往来关系,但从沙哈鲁时起,帖木儿汗国内争不断,也使得中西交通受到极大影响。稍后,1299年由土耳其首领奥斯曼在小亚细亚建立的奥斯曼帝国兴起,1453年灭拜占庭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1517年攻占开罗,1529年占领维也纳,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并阻断了中国与西方的陆路交通。

耐人寻味的是,辣椒虽然在16世纪的果阿(今印度西岸,西濒阿拉伯海)已经以“鄱那卜可辣椒”的名字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18世纪中期的印度北方还鲜为人知,只是由爱吃辣椒的马拉撒斯人将它们引进来了。直到18世纪60年代,印度斯坦人在食物中才食用辣椒(6),足见传播速度之迟缓。

正是由于陆路中西交通的不畅,不仅其时周边地区并无物种来源的记载,中国的文献也没有发现甘、陕地区的相关文录。看来,这条一直为人们关注的传播路线在辣椒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恐怕是微乎其微的。即便退一步来说,这条路线上有辣椒传入,其时间也要落后得多,作用也相对微弱得多。

(二)海路交通在15、16世纪国际交往中的垄断地位

富饶的东方始终是欧洲人向往的乐土,由于中亚、西亚各地不断发生战乱以及由伊斯兰势力控制着印度洋上的航务,中国同西亚地区及欧洲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及地中海航道进行的商业与文化交流几乎完全断绝了。于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在欧洲兴起远洋航海探险和寻找东方的新航路运动,终于在15世纪末导致绕非洲航线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交往的格局,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开始直接的接触和碰撞。从此,西方列强展开海上霸权的争夺战,拥有海上霸权就等于拥有了世界的统治权,相继兴起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莫不如此。海路交通成为中西交流以及国际间交流的垄断性通道和主旋律。

与陆路交通相比,海上交通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往的陆上丝绸之路或是海上交通,都是分段分地区接力式地进行的。路途漫长曲折的间接交往,又往往因有关国家的治乱兴衰与国际关系的变幻而时断时续,故始终是间接与间歇性的。同时依靠马、骆驼、人力的古老交通工具的陆路交通,与新兴的海上交通相比,无论是在承载运输能力、运输速度、运输距离等诸多方面都难以相提并论。如此前进入欧洲的胡椒年均不过150万磅左右,17世纪初迅速增至700万磅,而1772年仅荷兰一国进口的胡椒就高达905万磅。(7)陆路交通的统治地位从此为海上交通所取代。

(三)盛极一时的“大帆船贸易”及马尼拉港的中转作用

我们撇开上古时代中国与美洲间是否有往来的问题不谈,正是西班牙于1570年将菲律宾变为殖民地,使吕宋岛的马尼拉港成为航运基地成了墨-菲航线的起讫点,拉开了中国——美洲交往的历史帷幕。紧随其后,来自美洲的商船便从马尼拉北上驶向中国的台湾与闽粤沿海一带。1575年,西班牙驻菲律宾总督拉维查理士曾派遣使团到福建通好,虽未能正式建立贸易关系。但此后,西班牙人渐渐出现于中国的东南沿海。

从1579年起,西班牙国王允许其在墨西哥、秘鲁、危地马拉等地的商人从事横渡太平洋的贸易。这些远洋商队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西航,自然以吕宋为落脚地。这样,西班牙-墨西哥-吕宋-中国,就形成一条新的贸易航线,这就是盛极一时的“大帆船贸易”。

吕宋是大帆船贸易的中继站,但吕宋原是华人海外经商的地方,此时吕宋-中国这一段航路主要仍掌握在中国商人的手中。中国与菲律宾自宋、元、明以来有着千年以上的通航通商贸易关系。明朝政府于1567年(明隆庆元年)部分开放海禁,福建漳州的月港成为开放港口。这里在走私贸易时期就与进入太平洋地区的西班牙、葡萄牙商人有贸易往来,开放后与西属菲律宾的往来更为密切和频繁。当时的中菲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国-美洲的贸易,马尼拉港作为中转港,担任着中国-美洲的中介。其中介作用和贸易规模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统计资料获得量的概念:一是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月港(福建漳州东南25公里,今龙海县海澄镇西南部九龙江下游江海会合处)颁发给中国商船总共88份的“船引”中,前往菲律宾的达38艘,而前往马尼拉所在地的吕宋的为16艘(8);二是根据菲律宾学者塞拉芬·依基亚松所作的统计,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中国商船赴吕宋的艘数如下表(由于受国际、国内政府政策的变化和海盗的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各统计期的商船数波动较大):

大帆船贸易是16世纪末和17世纪国际贸易史上重要的一页,大量的丝绸、瓷器、茶叶、农产品、手工艺品、金属制品和珠宝饰物等,经由这条新的海上通道运往墨西哥,再转运到南美各地和西班牙;同时,墨西哥银元大量流入中国。至今在墨西哥一端的阿卡普尔科还竖立着一座著名的“中国之船”纪念碑。该港创办于1579年的“太平洋交易会”在1620年后改名为“中国之船交易会”,现仍每年举行。

而约略同时传入中国的另一种美洲作物——甘薯,其传入中国的一条重要,也是最有影响的途径,就是由福建长乐侨商陈振龙直接从吕宋带入中国的。(9)当笔者为考察东南亚的调味品文化而来到菲律宾时每天伫立于马尼拉湾,凝望着这片神奇的海域,突然对中国西南广大地区将辣椒至今仍习惯称之为“海椒”的习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里,的的确确是一座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重要地位、写下辉煌篇章的神奇的海港。

(四)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在辣椒传播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与西班牙人不同的是,葡萄牙殖民者以印度果阿为其据点,经印度洋,1511年占领马六甲,1553年借地澳门,在东南沿海展开其贸易活动。于是,形成了中国同西欧各国经海上进行的两条贸易路线。一条是经马尼拉过太平洋同美洲和西班牙的贸易联系,一条是由澳门、广州经马六甲、印度洋、好望角同葡萄牙、英国的商业往来。这也便是从16世纪下半叶开始并延续几个世纪的中西海路交通繁荣发展的时期。于是人们普遍认为辣椒可能是通过海路,从广东、广西进入中国的。

但是,有一點问题不容我们忽视,在美洲作物的传播上,西班牙人无论是在时间的早晚,还是作用的大小上,都是要胜过葡萄牙人的。葡萄牙本土只是一种植物——金雀花(或荆豆)(Ulex europaeus)的原产地(10)。而葡萄牙占据的巴西原产的栽培植物也出奇的少,这里原产的6种植物有木薯、花生、菠萝、可可、橡胶树、马黛茶和蜗牛花。但却是西班牙人首先将菠萝带入欧洲的,而巴西也并不是可可和橡胶树唯一原产地。当然葡萄牙人在花生传入中国以及其它一些植物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11)但葡萄牙人在除花生外的其他美洲作物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还难以认定。即便是在其占领地印度果阿,辣椒的传入是否与葡萄牙人有关,我们也还很难评定,至少目前还没有显明的证据。而辣椒的原产地,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等地则完全是西班牙人的控制区。欧洲的辣椒也是最先由西班牙人传入的。其开辟的大帆船贸易也使得中国和美洲发生直接的经济和文化往来。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传入中国的美洲主要作物,其主要携带者也应该是西班牙人。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葡萄牙人在辣椒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没有起过任何作用。其占领澳门后,也曾积极参与了中国-美洲的贸易活动,尤其是当荷兰海盗劫拦时,澳门-马尼拉-墨西哥及其延伸航线就更起作用。中国往来于马尼拉航线上的商船在17世纪20年代左右经常遭到荷兰舰队的抢劫,于是澳门葡人利用与荷兰签有休战协定的条件,与西班牙本国协议,由澳葡向西班牙属地提供中国商品。而1691年以后的10余年间,连中国-菲律宾的航线也一度曾为澳葡所垄断。葡萄牙人有机会,也有可能将辣椒传入澳门、广州等地,正如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地方所做过的其他植物的传播那样。但我们说的是最早和主要传播者,相较之下,显然西班牙人更具有优势。

(五)辣椒传入中国的最早地点

目前我们见到的中国关于辣椒的记载最早为(明)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一种。”(12)高濂,约明万历(1573~1620)初在世,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亦不可考。但他基本应当是未曾入仕的,不过是当时不可计数的读书人中的普通一员,从其传世的著述来看,他的活动半径亦并不大,基本不超出长江下游的范围。当其将番椒记入其“燕闲清赏笺”的“四时花纪”中时,此时的辣椒在钱塘地区当已是比较常见的品种,而不应仅仅是刚刚从海外传入的“稀奇”植物。因为在此处作者描述的是各种花卉应当如何种植,包括玉兰花、迎春花、桃花、蝴蝶花、映山红、玫瑰花、月季花等106个品目,有的品下尚有多种。番椒作为一种,杂其间,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它早已是有所了解的,而且并不是名贵稀奇的不可得,否则作者亦不必在此讲述其如何栽培。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应该比记载下它的1591年早得多。而最早的记录出现在杭州地区,同时并没有明显迹象显示其是从国内其他地区传入的,这也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应有它的必然性。

既然西班牙人在辣椒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么西班牙人在中国地区活动的范围就是我们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西班牙占据美洲的多个殖民地,同时开辟亚洲航线,进入太平洋地区,占领菲律宾,开展与中国的贸易。此时中国的明朝政府在福建月港部分开放海禁,但开放海禁的目的并不是开放对西方的海外贸易,而只是恢复定期的朝贡贸易以及迫于日益猖獗的走私贸易的压力,但月港在明万历时期(1573~1620)却因此成为东南地区海外贸易的中心。它也是早期大帆船贸易在中国的起点。此时葡萄牙人占据澳门,西班牙商人要进入中国地区进行贸易,只能北上在福建、浙江沿海一带活动。当然其从事的是走私活动。因为虽然西班牙政府多番努力,但最终也没有获得中国政府的许可同中国建立正式的贸易关系,吕宋-中国航段仍由中国商人控制着。因此,作为西班牙人主要活动地区以及中国商船出海主要通道的福建、浙江沿海是最有可能最早接受辣椒的地区。这是一条很清晰的线路,墨西哥-马尼拉-福建、杭州,于是高濂最早记载番椒也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辣椒的某些品种可能由荷兰传入台湾,然后再传入中国大陆。据《台湾府志》(1746年)记载,其“种出荷兰,绿实尖长,熟时朱红夺目,中有子,辛辣,内地名番椒。更有一个结实而微尖,出咬留巴(欧洲译音),内地所无也。”但时间是要晚得多了。

三、辣椒在中国

辣椒,传入中国后,别名番椒(13)、海风藤、辣茄(14)、海椒、胡地椒(15)、辣子(16)、辣角(17)、辣(18)、秦椒(19)等。如我国湘南称之为“番椒”,四川称之为“海椒”,贵州称“辣角”,吴语区域称为“辣虎”,关中称“辣子”等等,这种不同地区的称谓差异,也正表明其分布的地理与人文特征。传入中国有辣椒一名最早见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柳州府志》。辣椒传入之初主要用作观赏植物,如前引高濂所撰文,《群芳譜》中亦是类似记载。1688年陈氵昊子所撰的《花镜》还将辣椒作为花木而收到书中。不过陈氵昊子在是书中则说:“番椒,一名海风藤,俗名辣茄。本高一二尺,丛生白花,秋深结子,俨如秃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悬挂可观。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极细,冬月取以代胡椒。收子待来春再种”。而约略同时的《致富全书》(17~18世纪间)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味辣,可充花椒用”(20);此后则不断有“土苗用(辣椒)代盐”(21)等类的记载见诸文献。“以代胡椒”、“可充花椒用”、“用以代盐”等历史记述表明,最迟到了清康熙年间,辣椒作为调味品已经进入人们食生活的领域了。至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随即,紧邻贵州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椒。乾隆十二年(1746年)的《台湾府志》中也有关于台湾食用辣椒的记载。直至清代章穆纂述的《调疾饮食辨》云:“辣枚子:近数十年,群嗜一物名辣枚,又名辣椒,……初青后赤,味辛,辣如火,食之令人唇舌作肿,而嗜者众。”(22)《植物名实图考》“蔬部”卷六中记载:“辣椒,处处有之。江西、湖南、黔、蜀种以为蔬。其种尖圆,大小不一,有柿子、笔管、朝天诸名。《蔬谱》、《本草》皆未晰,惟《花镜》有。番椒,即此当是《遵义府志》(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番椒,通呼海椒,一名辣角,每味不离。长者曰牛角,仰者曰纂椒,味尤辣。……”(23)所以辣椒传入我国后,也像在欧洲一样,发展迅速,大约在明清之际的17世纪中叶,辣椒的种植已经遍布中国绝大部分省区,尤以云南、贵州、四川、甘南、陕西等地栽培较多。18世纪中期以后,发展尤其迅速,长江中上游及西南、西北的许多省区甚至成为蔬中要品、每食必备,所谓“嗜者众”,“每味不离”矣(道光二十一年《遵义府志》),表明辣椒已成为大众普泛嗜爱的辣味食物。从此,中国人的辣味感觉和辣味追求,便明确和固定地集附于辣椒这种植物上了。

辣椒对中国人来说是后来居上并成为最普遍食用和嗜之最深的辣味食物。从其引进中国,由不认识到认识,由开始栽培到扩大至全国各地,现在已成为我国极为丰富的特产之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辣椒生产国和消费国,年产量高达5000~6000多万吨,约占世界总产的46%,还以每年9%的速度增长,由最初的输入国而变成世界上辣椒的输出国,外销到亚洲、澳洲、非洲、欧洲,甚至包括辣椒原产地的美洲。从2000年的统计数字看,辣椒的种植面积在中国已经超过萝卜和西红柿,成为仅次于大白菜的第二大蔬菜了,辣椒也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源泉之一。当然,这主要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经过辛勤培育,在辣椒的栽培和育种上取得了新的发展。由此,不难设想,如果没有最初的引进,中国人的餐桌今天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居住在新墨西哥州的美国人马克·米勒到世界各地旅行并写作《辣椒:点燃味觉的神奇果》一书,可惜他并没有到过中国。如果他来过中国,他的书一定会更加生动和出色。

注释: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

(3)孙家б搿陡缏撞己胶H占恰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版。

(4)日·星川清亲著、段传德、丁法元译《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5)王思明《美洲原产作物的引种栽培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中国农史》2004年第2期;蓝勇《生活在辣椒时代》,《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第1期;林被甸、刘婷《美洲农作物与中国的饮食文化》,《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等。

(6)I.哈比卜《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农业制度:1556~1707》;让·安德鲁斯:《辣椒:人工栽培的辣椒》

(7)韋克《欧洲胡椒与香料进口方式的变化》,《欧洲经济史杂志》,1979年第8卷。

(8)转引自陈希育《中国帆船与海外贸易》,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

(9)何柄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的影响》,《香港大公报卅周年纪念论文集》下册,1978;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等。

(10)尼古拉·法维洛夫《栽培植物的原生种、变种、免疫力和繁殖》,

(11)美·拉塞尔·伍德《五个世纪的交流与变化:葡萄牙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植物传播》,《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版。

(12)明·高濂《遵生八笺》之五《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下“番椒”条,巴蜀书社1985年10月第一版。

(13)明·高濂《遵生八笺》之五《燕闲清赏笺·四时花纪》下“番椒”条。

(14)清·陈氵昊子《花镜》(1688年),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年修订本。

(15)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思州府志》。

(16)清·乾隆元年(1736)《云南通志》。

(17)清·乾隆六年(1741)《贵阳府志》。

(18)清·光绪十一年(1885)《顺天府志》。

(19)明·王象晋《群芳谱》(1621),嘉庆二十二年(1842)《长沙县志》等。

(20)孙芝斋校勘点注《致富全书》,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1)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思州府志》。

(22)清·章穆《调疾饮食辨》第三卷“辣枚子”条,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23)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蔬部”卷六,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蒙自陆应憧瘫尽

猜你喜欢

美洲辣椒
辣椒之争
水稻与瓜蒌上应用新美洲星的实践效果分析
谁发现了美洲
我的办法我知道
用自己的方法卖辣椒
卖辣椒的智慧
我的办法我知道
磨刀霍霍
小麦使用美洲星示范报告
谁发现了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