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改六年 回到原点

2006-11-24

党政干部参考 2006年11期
关键词:医疗卫生医疗机构市场化

人们在重新争论医改模式的时候,是否还记得6年前国家所提出的美好设想?如果不能汲取6年改革的经验教训,这一次改革也难以预期。

市场化过度还是伪市场化

在中国改革开放28年后,医疗改革再次成为改革的重点话题之一,但究竟如何改革,各方始终没有达成统一的观点。

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课题组发表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研究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报告指出,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其消极后果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

报告一再提起并高度评价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保障体制,从而勾起了人们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仿佛只要恢复以至普及过去的公费医疗(包括劳保医疗),现在的“看病贵,看病难”就能迎刃而解了。

但有观点认为,中国医疗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多的不是因为市场化,而是出现了“垄断下的伪市场化”。

市场化的基本特征是自愿合约、公平竞争,但医疗市场基本上是行政控制和垄断。截至2003年底,私立医疗机构仍然只占全部医疗机构的4%。现实中,民营医院无法被纳入社保,导致许多私立医院尽管软硬件已超过本地公立医院,但其医疗服务的类别和范围则受到多重限制。在税收方面更无法享受公立医院事业单位的待遇。

另一方面,几乎所有被设定为承担“非盈利”职能的公立医院都因财政补给不足而在为自己的生存追求利益最大化。具体表现为,科室搞承包,医生按处方、检查费提成等等,不一而足。当医疗资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时,政府既没有果断打开窗门引入民间资本增加医疗供给、形成竞争,也没有增加对公立医疗机构的财政补贴,而是鼓励医院自己“创收”,于是“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不绝于耳。

改革难在哪里

2005年年底,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专题培训班上发表讲话,认为医疗机构应改变医疗服务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分类管理。目前这么多公立医院,国家承担不起,结果带来投入严重不足,公立医院争相搞创收。应该考虑通过改革将一部分公立医疗机构改制,由社会力量举办,为群众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政府集中财力办好一批公立医院,加大投入、严格管理、转换机制、明确政策,真正办成为群众提供优质、低价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医院。政府举办的医院坚持低收费,不以盈利为目的。

高强旨在打破部门垄断,扩大行业准入的讲话让人振奋,但是亦有专家担心,打破垄断的过程绝不容易。首先,多少财政投入能够支持这项改革?2004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是近660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只占17%,而财政投入占医院收入比重不到10%,剩下部分都要医院去“创收”。要改变公立医院“创收”的局面,政府该投多少钱?

更为具体的是,公立医院谁转制,谁不转?转多少比例?这无异于一次复杂的手术。在这中间,出于行业惯性和对改革的信心不足,很多医院并不情愿转制。喜欢转制的是那些本来水平声望就好的医院,或者那些奄奄一息、无路可退的医院,前者不怕市场水深水浅,自有功夫在身,后者一无所有,只剩一搏。毕竟,对于在事业单位帽子下生存了几十年的医院和医疗卫生监管者而言,尽管被有些人批评为“过度市场化”,但是离真正的优胜劣汰还差很远。更何况,一旦各省卫生部门划定了公立医院数量之后,界限以外的公立医院只能自找出路,大批医务人员去向、安置问题也将集中摆上桌面。医院改制的复杂性,将远甚于国有企业改革。

其实,早在2000年2月,当时的国务院体改办、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以及卫生部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政事分开,打破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解决当前存在的以药养医问题,必须切断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等。然而,6年过去了,当初的美好设想目前仍处在设想之中。原因就在于,现实中的改革涉及太多利益的调整和博弈,走走停停,并未能真正实施下去。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医疗机构市场化
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预算与绩效考核间的关系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的对策
国家两部门联合推进居家医疗服务
浙江1200多家医疗机构入驻省药品采购新平台
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将有行业信用评价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