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渐入佳境的行进管乐

2006-10-26

人民音乐 2006年10期
关键词:管乐乐团乐队

于 海

8月中旬,笔者应世界行进管乐团协会的邀请,前往韩国担任“2006年世界行进管乐大赛”评委。本项赛事由世界行进管乐团协会发起,是国际行进管乐界的顶级赛事,被誉为“行进管乐世界杯”,由申办国轮流承办,从1996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过10届,韩国是本次大赛的主办国,比赛地点设在风景旖旎的旅游圣地济州岛。

此次受邀担任评委的还有加拿大著名指挥家、教育家、世界行进管乐团协会主席Robert Eklund,美国音乐教育博士Andrew Dougharty,丹麦警察乐团团长、小号演奏家Jan Hansen以及来自德国、日本、泰国、意大利、韩国的15位管乐专家、学者。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泰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4支优秀乐团参加了比赛。

大赛从8月12日开始到15日结束,历时4天,前3天分别进行初级组、中级组、高级组选拔赛,第四天,15支代表队进入决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最后美国队以近乎完美的超群实力夺得第一,表演上同样无懈可击的两支日本队分获第二、第三名。祖国大陆首次派出的北京理工大学附中金帆乐团不负众望,以中级组选拔赛第二的成绩晋级决赛,最终荣获大赛一等奖。

除比赛之外,15日晚上24支参赛队的乐手们兴致勃勃地参加了组委会主办的主要街道的巡演活动,受到韩国民众的热烈欢迎。

纵观整个比赛,印象比较深的一是参赛队伍多,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表演风格多样。二是整体表演水平高,参赛队大多是在本国、本地区比赛中获大奖的优秀乐团,代表了当今世界行进管乐的最高水平。三是亚洲队进步明显,尤其是过去名不见经传的泰国队令人刮目相看,他们派出4支乐团参赛,竟然全部顺利进入决赛,最后获得了多项集体奖和单项奖,水平之高出乎我们许多评委的意料;四是韩国官方非常重视,赛事组织工作严密、规范、公正、高效,赢得了评委会和各参赛队的一致好评。

行进管乐,也称行进乐,国内习惯称之为“队列行进吹奏表演”。它集管乐演奏与各种表演于一体,题材广泛、形式灵活,极富动感和视听冲击力,深受大众的喜爱。行进管乐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只是管乐队、军乐队演出中的特色节目,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独立于交响管乐之外的一种表演形式。美国作为主要发起国,至今依然引领发展潮流。在亚洲,日本紧随美国之后,经过30多年的推广和普及,日本行进管乐的整体水平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的行进管乐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1990年解放军军乐团在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推出的600多人参加的大型管乐行进表演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作为职业管乐工作者,近些年我有机会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考察学习,也曾多次带队赴欧洲、亚洲参加各种音乐节、管乐节演出活动,对行进管乐有了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在此结合这次比赛,谈谈我的粗浅理解和看法。

首先,行进管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和青睐。行进管乐这种表演形式兴起的时间并不长,如今美国、日本已经非常普及,他们每年都要举办不同组别的大规模的全国性赛事。在美国每年都要举办“世界行进乐锦标赛”,美国总统每年都要发送贺信,2005年4月27日乔治·布什总统在给第33届世界行进锦标赛的贺信中写道:行进乐能够锻炼青少年的组织能力,培养良好的公平竞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能够展示参与者艺术才华的多样性,能够使青年人懂得团队精神和纪律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并通过努力去实现。据了解,日本行进管乐协会正式注册的乐队就有2300多支,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社区到各种社团组织都有行进乐团。政府对于这项活动十分支持,日本每年举办的全国行进管乐大赛的最高奖项是内阁总理大臣奖和由文部省颁发的大奖。泰国过去行进管乐基础较差,现在的综合国力、经济基础都远不及我们,但泰官方高度重视这门综合艺术形式,国王都亲自过问,此次大赛评委和观众公认进步最快的几支泰国乐队都是由泰政府出资派往美国进行过长时间的培训。主办国韩国及我国的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些年都十分重视在各级学校中推广行进管乐,他们每年都要在本国、本地区举办大型交流、比赛活动。行进管乐为什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青睐呢?究其原因我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

1.行进管乐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比较易于普及和推广的文化娱乐活动。这一点从行进乐队的组成,包括乐队编制、乐器使用、演奏员性别、年龄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行进管乐队的组合形式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过去我们很容易把行进管乐和军乐、军队联在一起,而如今在管乐发达国家,行进管乐的主体是大、中、小学生,其他年龄层次的也都能参与其中。就本次参赛的乐队来看,乐队成员既有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又有社区的成年人,既有男女混编的乐队,又有更具特色的女子乐队;从编制上看,有的沿用传统交响管乐队的配置,有的是纯铜管乐队,有的是打击乐与木管的组合,更多的则采用现代行进乐队的编制。从这次比赛的乐队规模上看,既有60人左右编制的,也有100人左右编制的,但更多的是150人左右,像在决赛中进入前10名的乐队大都如此。从参演人员年龄上看,过去我们认为行进管乐是年轻人的专利,这次美国队让我们改变了固有的看法,他们的社区乐队竟然是三代人的组合,与充满阳刚之气的青年学生一同表演的有些人已经进入中老年了,其中一位老妇人已经64岁,乐队中年纪最小的仅有8岁,他们一举手一投足同样充满灵性与动感。现场观赏这些高水平的行进表演的时候,我内心总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和震撼,很多次都激动得热泪盈眶。从审美的角度讲,行进管乐属于大众文化或称俗文化,因为它具有这样的特质,所以它的表达形式最直接、最单纯、最真挚,它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带来的力与美的碰撞,带来的表演者与观众心与心交流所产生的强烈共鸣是任何一种音乐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说行进管乐是一种灵活、开放,易于亲近大众,易于普及推广,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文化娱乐活动。

2.行进管乐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参与者多方面的艺术素养。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国民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在这方面行进管乐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行进管乐队的成员,既要具备良好的乐器演奏水平,又要具有较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既要具有较强的表演意识,良好的身体协调性,又要掌握各种舞蹈性很强的表演技能;既要熟悉一些必要的美术构图、色彩常识,又要了解节目编导、舞台服装道具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乐团成员还是现场观众,在那排山倒海般的音乐面前,你会下意识地调动你的知识储藏,张开艺术的翅膀自由翱翔。你会联想到滔滔的江河,无边的大海,想到“大江东去”、“乱石穿云,惊涛拍浪,卷起千堆雪”等千古绝唱。你也许会被其巨大的声浪感动得心跳加快,热血上涌,在这一刻,你的内心世界会感到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了急剧的对立和冲突,巨大、有力、奇异等一系列感知信号都会给你以强烈的刺激,起初你也许会被它特有的威严、豪迈的气势所压倒,但很快你会从表演中发现自己的力量,感悟到人类的伟大与尊严,这时候你得到的是一种惊心动魄、振奋激荡的审美感受,这正是美学领域中非常典型的崇高、壮美的形态。正如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因此,行进管乐能够潜移默化地给参与者多种艺术的熏陶和启迪,对培养和提高参与者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艺术感和文化修养十分有益。

3.行进管乐有利于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行进管乐属于典型的集体艺术,编导、指挥、演奏员、舞蹈演员以及服装、舞台、道具各个环节组成了一个统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乐手为例,演奏的音准、音色、节拍、速度、力度必须协调一致;表演动作、表情也要整齐划一,要真正做到这些就必须牢固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强烈的团队精神。我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比赛中许多乐队都采用“蜂拥而至”、“撒腿就跑”的进、退场方式,试想一百余人的表演队伍,连人带乐器,十几秒钟之内一下子布满了舞台,表演结束后,连人带乐器、器材眨眼间踪影皆无,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这个细节很直观地展示了表演者良好的身体素质、强烈的团队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由此我想到我们的下一代——祖国的花朵们,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孩子们衣食无忧,一切由家长包办……导致我们的孩子们整体上缺乏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精神,缺乏阳刚之气,缺乏争强好胜、一往无前的意志品质,孩子们的这些表现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今后无可回避的激烈竞争的社会,对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将产生负面影响。反观亚洲各参赛队的乐手们,从身体条件看他们和我们差不多,有的甚至比我们还要弱小。比如日本的一支女子乐队,看上去个头不高、身体很单薄,可一旦进入表演状态,是那样的英姿飒爽、气势如虹, 20多斤的行进大号在她们手上和别人使用小号、圆号没有什么区别,上下乐器,快速行进间演奏是那样的轻盈自如,你会被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所震撼,你也会想象出她们在底下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在那一刻你很容易联想到她们未来的发展,想到我们的孩子们的未来……。日本行进管乐协会会长元田原吉先生曾对我讲:“我们让孩子们参加行进乐队,主要是想让他们学会配合,学会协调,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吃苦耐劳,对孩子们来讲,人格的培养超出了他们参加乐队本身。”这句话让我思考许久。

其次,要从艺术和技术的层面全面认识和把握当今行进管乐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如今行进管乐在作品的选择、乐曲创编、吹奏方法、声部搭配、形体动作、各种配合表演、乐队指挥形式以及服装、舞美、道具设计的运用均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编导演系统和完备的审美、评判标准。

1.突出音乐在整个表演中的灵魂作用。综观整个比赛,各乐队依然是把“乐”作为“行进”的前提和基础。从选曲方面讲,过去我们一般认为进行曲和节奏性强的作品比较适合行进表演,这次比赛使我们改变了认识,古典的、浪漫的、爵士的、流行的,进行曲、舞曲、序曲、歌剧片段、音乐剧主题……任何一种风格,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作品,都可以为行进乐所用,比如日本Seika乐队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节日序曲》,加拿大乐队演奏科普兰的芭蕾舞剧《牧场竞技》的音乐等等都与行进表演结合得非常完美。再就是各乐队大量使用了本国的民族音乐,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目前美、日等国的作曲家中有一批人专门从事行进管乐的编配,也已形成了一套与交响管乐明显不同的配器技法和手段。从音响的角度看,多数乐队包括小学生乐队的音响都比较成熟了,无论是表现大场面的持续强奏,还是展现优美抒情的弱奏,都是那样得心应手。事实证明,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乐”是行进管乐不可取代的基础和灵魂。

2.表演动作难度系数不断增加,戏剧化、情节化趋势明显。由于担心演奏受影响,过去行进表演中演奏员肢体动作一直比较规整,动作幅度较小。而如今从口令、姿态、各种转法、身体前后移动的基本要领等早已标准化、规范化了,似乎已经没有完成不了的动作了,有时编导还会要求乐手们在行进间连续做出360度的旋转动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观者的角度看一是“齐”,小到上下乐器,一个转身一个跨步,大到二三十人的大排面,八九十人整体移动,齐唰唰地像一个人似的。二是“难”,比如一百多人的队伍在快速奔跑中边演奏边变换队形,依然能够保持整齐划一。香港的参赛队甚至用《歌剧魅影》的音乐表现音乐剧的主要情节。在队形变换上,编导们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排面和方队结合的编排方式,转而强调点与线的结合,每个乐手都是一个点,点的整体移动带动图形不断变换,而动态中的图案与旋律交织在一起的确令观众目眩。

3.多种表演形式的融入提高了行进管乐的观赏性。在传统的行进吹奏表演中,为了增加节目的动感与活力,常常加入旗队表演,与打击乐结合在一起,被人戏称为“站住阵脚,摇旗呐喊,擂鼓助威”,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行进吹奏表演采用的就是这一思路。现如今随着表演形式、手段的不断增多,行进管乐中已经融入了舞蹈、枪操、花式棍操、军刀等表演内容,这些表演不再处于从属地位,它们与乐队密切配合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次参赛的美国乐队更是不惜巨资专门从本国运来了大量的舞台道具和完善的设备,使他们精湛的表演更加具有观赏性。

此外对于这届比赛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各乐队对打击乐器的开发使用。如泰国一个女子乐队的打击乐声部,竟用了8架木琴、6面大鼓、7个小鼓、4组邦戈鼓、4个排鼓、1套定音鼓、1面交响大鼓、1副大镲等,丰富多彩的打击乐群的运用,大大提升了行进管乐的感染力和视听冲击力。同样,服装、舞美、道具等辅助手段的巧妙设计使用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行进管乐引入我国已经快20年了,就总体而言发展比较缓慢,与美、日等国相比差距比较明显。我作为专业管乐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应加倍努力工作。中国管乐学会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两度组织人员赴日本考察学习,这次又组团赴韩国观摩交流,今年年初管乐学会在京举办了行进管乐培训班,来自全国各地的部分音乐教师参加了集训。解放军军乐团等专业管乐团体,努力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屡屡在国际间的交流演出中有上乘表现。北京市教委、上海管乐学会等已经着手在本地学校中开发这一表演形式,一批起点较高的行进乐队已经建立起来,相信不远的将来我国的行进管乐水平一定会有较快的发展和提高。

最后,我呼吁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加大对行进管乐新的艺术形式的扶植、培养和支持。从美国、日本的经验看,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应是我国推动行进管乐发展的天赐良机,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还希望越来越多的专业艺术工作者尽快加入到行进管乐的创作、编导中来,这里是一片待开垦的处女地,作曲家、策划、编导、演奏家、指挥家、舞蹈家、服装设计师、舞美师、音响师包括乐器制作、经销商们,这里同样可以施展你们的才华,实现你们新的梦想!

于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军乐团团长、指挥,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会长

(责任编辑 张萌)

猜你喜欢

管乐乐团乐队
2022第二十届上海管乐新年音乐会举行
梦想乐队
管乐合奏中应注意的常见问题
滚烫的交响灵魂
花的乐队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洛庄汉墓乐器坑 恢宏的汉代地下乐团
香港中乐团第37乐季开幕音乐会:千年之声 钟乐龢鸣
FOLLOW FOLLOW 《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