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之美

2006-10-12王直华

百科知识 2006年18期
关键词:王国维美育科学

王直华

“完全之教育”100年

正好在100年前,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王国维(1877~1927)写了一篇文章《论教育之宗旨》,倡导“完全之教育”。他指出:“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谈到教育,我们常说“德、智、体、美”,读过《论教育之宗旨》这篇文章便知道,这个词组的原创者,正是王国维。他在我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观点。人们惊异,王国维的教育思想竟是那样“前卫”、“新锐”,人们感叹,“完全之教育”实行起来竟是那样困难,百年之后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他留下著作、译作有62种,有《观堂集林》(汇集考证文章)、《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收作品42种)等传世。王国维所著《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被称为划时代之作。《人间词话》妙语连珠,许多句子已经成为被广泛引用的“语录”。例如:“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人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就是《人间词话》“境界”说的精到总结,对研究教育与普及也不无启发。从事教育与普及,也要“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入乎其内,探索教育科学。出乎其外,展现教育艺术。人乎其内,让我们理解科学。出乎其外,让我们欣赏科学。

说到王国维,便会想起80年前清华学校的“四大导师”。1925年至1926年,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先后受聘执教清华学校研究院,被誉为研究院“四大导师”。研究院总共6人(加上吴宓、李济),存在了仅仅4年(1925~1929),却写下一段辉煌的学术历史。梁启超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勉励同学们。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陈寅恪学贯中西,是著名的文史学家。他国学造诣深厚,且通晓各国语言三十余种。赵元任具有非凡的语言天赋,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有一次,他乘船赴长沙演讲,便在船上学习当地方言。让人们惊讶的是,到长沙他竟然用满口湖南话作了演讲。赵元任还是我国近代音乐先驱之一。这位语言大师创作了不少歌曲,有《赵元任歌曲选集》留世。我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作,就出自赵元任之手。这首歌,就是大家熟悉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回忆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德、智、体、美和谐素养的魅力。

在清华大学第一教室楼北面、大草坪西侧有一石碑,上刻“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王国维字静安,是浙江海宁人。这碑文为陈寅恪撰写,碑式为梁思成设计。碑文称颂王国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每次来到这里,我都会感到,这块石碑将历史拉近了,大师们回到了我们身边。有一次,我听到身边的旅游者误读碑文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陈寅格”,不禁感叹,现实状况何其迫切地期盼着“德、智、体、美一‘完全之教育”。纪念碑对面、大草坪东侧的清华学堂,就是当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所在地、那些国学大师工作的地方。

蔡元培与“完全之人格”

90年前左右,“现代教育与现代科学之父”蔡元培(1868~1940)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他认为,完全的人格,必须是在知、情、意,个性与群性,身与心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必须通过德、智、体、美、世界观的教育,来培养完全的人格。1918年发表的“《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表达了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他强调,于专精之余,旁涉有关学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万物并育而不害,道并行而不悖”(《礼记·中庸》),“和谐”是“完全之人格”、“完全之教育”的共同特征。

任鸿隽(1886~1961)是中国现代科学,科学教育、科学普及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关于教育,任鸿隽有许多精辟的见解。他在90年前说:“西方大学之教育精神,一言以蔽之曰:重独造、尚实验而已。”重独立创造,须自主选择、善于提问。专攻之门与寻致之途,一切出于学者之自择。在另一篇文章《科学与教育》中,任鸿隽深刻指出:“科学于教育上之重要,不在于物质上之智识而在其研究事物之方法,尤不在研究事物之方法,而在其所与心能之训练。”

70年前,1936年4月,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竺坷桢(1890—1974)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他将“求是”确立为校训,而且非常注重通才教育,这一年的9月18日,他对新生发表演讲。他说:“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或者有的同学,以为到这里来是为了求一种技术,以作谋生的工具。但是,谋生之道很多,不一定到大学来,就是讲技术,亦不一定在大学。”他认为:“教育不仅使学生求得谋生之道,单学一种技术,尚非教育最要的目的。”竺可桢提出:“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统应该在求学时代养成和学习的。”校长语重心长地把自己的演讲归结为两句话:“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在现代科学教育的初创时期,大师们就开始倡导德、智、体、美、世界观的教育,重视方法、态度、决心、服务观念的教育。可以说,他们是早年素质教育的倡导者。事实上,“素质教育”的提法见诸出版物,也至少有80年的历史了。

美育助力创造

王国维对美育价值的阐述,也非常深刻。他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在他看来,美育的意义,一是发达学生情感,二是助力德育智育。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也是那样深刻。

蔡元培非常重视美育,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认为:“要透彻复杂的真相,应研究科学,要鼓励实行的兴会,应利用美术。”与王国维一样,蔡元培指出了美育对智育的作用。“专治科学”,“不涉美术”,会有什么后果?蔡元培认为,对于自己,会“无生趣”;对于社会,会“无爱情”;不仅是这些情感缺失,而且,“对于所治的科学”,“决没有创造的精神”。

任鸿隽指出,“习文学者或不暇问津于自然科学,而业专门者,其研精囿一方曲,亦无暇涵养文学趣味,此非教育之本意也。”早在

1915年,他在《科学与教育》一文中,对理与情互动互助有深入的阐释:“是故文学主情,科学主理。情至而理不足则有之,理至而情失其正,则吾未之见。一科学之于美术,友也而非敌。”“苟特(歌德)自己乃植物学大家,且于生物学中发明生物机体类似之理,而为言进化者所祖述者也。”同年发表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指出:“伦理学之要术有二,一曰演绎法,一曰归纳法。二者之于科学也,如车之有两轮,如鸟之有两翼,失其一则无以为用也。”“归纳法尚官感,而演绎法尚心思。归纳法置事实于推理之前,演绎法置事实于推理之后是也。”任先生于90年前即有如此深刻的论述,实令人感佩。

王国维、蔡元培、任鸿隽的教育思想与庞加莱,爱因斯坦的意见不谋而合。“直觉是发现的工具,逻辑是证明的工具。”(庞加莱)科学发现,有赖直觉,创造能力,源于和谐素养,和谐素养,有赖于专攻与涉猎,有赖于动脑动手动口学习。沟通科学与人文,有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益于直觉、灵感、想象力的提升。这就是说,沟通科学与人文,对于培养原创想象力有巨大的作用。沟通科学与人文,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公民,对建设创新国家,有长远的意义。

今天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在索尼杯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颁奖典礼上,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川崎成一说,他最看重员工三种能力:第一要有专长:第二要有广博的知识:第三要有艺术感觉。川崎成一说:“就像音乐家要在音乐领域有艺术感觉一样,不管做什么都要在该领域有艺术感觉。很多人在工作上只是从逻辑的角度去思考与行动。但是,当他到了一定程度,或者他想有更出人意料的成功,就必须有一种‘艺术家的感觉。这是一种特殊的感觉,跟常人不一样的感觉。”他指出,居里夫人就是靠“艺术感觉”在贝克勒尔之后发现了镭。只有知识渊博、经历丰富,才能视野广阔、纵横捭阖、灵感活跃。具有科学鉴赏力、艺术鉴赏力、专业鉴赏力,才有科学敏感、艺术敏感、专业敏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专业所长、有广博知识、有艺术感觉的人,是完整的人,和谐的人,是有创造力的人。

创造带来幸福。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先有“无所适从”,然后才“有所发现”。“发现是创造力的开始,如果没有创造力,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会有安乐和快乐。”创造是一种美。

走进完整的世界

人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之外度过的,是在“无教”的环境里度过的。“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受教”的人必然走向“无教”,“被教”的人必须学会“自教”。最高境界的“学”府,存在于“学”校之外。

1936年,竺可桢写了一篇文章《旅行是最好的教育》。他引用培根的话:“旅行对于青年人是一种教育,对于壮年人是一种经验。游历异域,胜于进学校。”接着,竺可桢说:“我们只要看古今中外凡是有作为的人们,很少是促居斗室,足迹不到异方的。”孔孟周游列国,方能成其博大,亚里士多德游历欧亚非,方可博学多能。

美国国家科学院于1996年推出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的科学教育标准。这一标准公布以后,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对于学校制定科学大纲,《标准》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其中,有这样的要求,就是给学生提供“步入课堂以外的世界的机会”。“课堂以外的世界”包括:自然保护区、名胜古迹、科学中心、博物馆、动物园、园艺中心、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等等。这就是说,人一生的学习应该是“以整个世界为课堂的整体的学习”。

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1907~1964)因开创现代环境运动而闻名于世。她写过几本有名的书:《在海风的吹拂下》、《围绕我们的海洋》、《寂静的春天》。《围绕我们的海洋》获得195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在接受这一奖项时,她在演说时强调科学是完整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是科学的素材。她说:“‘科学是日常生活之外的独立组成部分。我坚决向这种观念挑战。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时代,我们却认为知识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科学的素材也是生活的素材。科学是活生生的现实,是我们经历的每一件事情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

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在西方有很大影响,他的著作被翻译成47种语言出版。他也强调“完整”。在他的一本书里,经常用到这样一些词组:完整的世界,完整的生活,完整的学习,完整的人格。他指出:“教育的目的,并非制造学者、专家、寻找工作的人,而是培养完整的男男女女。”这与爱因斯坦提倡“和谐的人”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克里希那穆提说:“正确的教育,一方面鼓励技术的学习,同时也应该完成某种更为重要的事,它应该帮助人去体验生活的完整过程。”生活的完整过程,须到完整的世界去体验。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学习一种格式而没有内心的体验,则只会导致肤浅。一个完整的人,要有理性的脑,要有易感的心。“如果我们想在年轻人心中培育敏感力,我们自己就必须对美与丑的事物要敏感,而且利用每个机会促使他们观赏人所创造出来的美,以及大自然中的美,由此唤醒他们心中的喜悦之情。”

走进完整的世界,我们就发现了“教外之教”、“不教之教”,“校外之学”、“不学之学”,“书外之文”、“诗外之功”。走进完整的世界,我们就走进了一个丰富无比、精彩万分、时空无限的大学校。走进完整的世界,我们就遇见了“普及”、“传播”,“旅行”,还有人类的其他文化活动,遇见了人类的完整的生活。走进完整的世界,我们就不仅拥有了生活力,而且获得了创造力。

[责任编辑]蒲晖

猜你喜欢

王国维美育科学
王国维《录鬼簿校注》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在神不在貌——论王国维的“眩惑”
美育教师
“手不释卷”的王国维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