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的碎片

2006-08-08STEVEN

上海采风月刊 2006年8期
关键词:外省外表张爱玲

STEVEN

住在上海法租界的30年把我变成了一个布尔乔亚,我不拒绝承认,我也不想改变。我体验那沉重与轻盈的两重性,我体验每一块路砖,每一个幽暗的、没有灯光的窗子,每一个雕花的阳台,红玫瑰就曾从那里走出来,还有那些秀气的男人,积怨的不停的爱着的女人……

说实话,我的小资情调让我有点沾沾自喜。

上海人一般是不和外地人聊天的,也不去外地的社区,他们喜欢上海热线,喜欢上海社区,上海男人或上海女人,但我,一律拒绝上海人的聊天申请,拒绝上海热线或上海社区。高考时,我填了外地大学,我要像海涅那样把自己流放到荒凉的土地上去,我要飞,能飞多远飞多远。我做不到余纯顺,但我可以做一个旅人。

巴黎人把法国其他地方的人称作“外省人”,上海把其他地方的人称作“外地人”或“乡下人”,连台湾人都被我们称作“巴子”(乡巴佬)。但是,杜拉斯,一个拥有高等血统的女孩,在连“外省”都不如的地方,爱上了一个黄皮肤的男人。他给了她黄金般的岁月。

听《流年》,想杜拉斯或张爱玲,是件难得的美事。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贵族,住在过去的屋子的一隅,阳光洒满木头地板。我住在一幢汽车开过会摇动的房子里,七八十年了,上海人舍不得拆,脚手架一直搭到屋顶,一点点修补她古老的容颜,就像在修补一幅名画,呵护着她的灵魂。

对于这一点,我比任何上海人都要固执地维护着,就像张爱玲一直苦心维护的某些东西。

都说上海的文化氛围不及北京,我看不见得,它们是两种优雅,而上海更为独特,她不事喧哗,静静渗透,所以才有了张爱玲的《金锁记》,苏童的《红粉》,王安忆的《长恨歌》。要是没有上海,北京会很孤独。《雍正王朝》不仅北京人爱看,上海人也爱看,一部《大宅门》让我神魂颠倒。《茶馆》,看了三遍电影,又读了一遍剧本。

南京路,我是不去的,那里已经不是法租界,完全变成了市井天堂。我蹲在精神的珠穆朗玛峰,我数人,我也数风,我比大地更需要静默,我比风更需要奔跑。可是我蹲着,我想起《阮玲玉》中,阮玲玉和蔡楚生,也那样蹲着,让他们的精神彼此拥抱着,蹲,是一个墓碑的造型,在墓地里没有思想,只有自己成了墓碑,才会开始思考。

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讨厌上海人,也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讨厌男人,那么,如果说评选最讨厌男人,上海男人的被点击率一定最高。

他们对我说,进上海热线聊吧。我说不,我不喜欢和本地人聊,我不喜欢和上海女孩子聊。隐痛也好,矫情也好,我只找上海以外的人。于是有个女孩还了我两个字:怪胎!感叹号强调了她的不理解。

我对于上海的理解,始于那些法国小说。都市和外省,繁华和荒凉。倒霉的人总是来自外省,而最后,总有个巴黎人会明白一切。

傅雷说,法国人缺少史诗性格。法国人有点像中国人,各方面都很像。有个东方巴黎自然也不足为奇。

上海的人行道,并不全是繁华的骄傲。有时候,它也有种落寞的骄傲。比如,我觉得我家附近的那些街道都像历史学家或哲学家似的,每一块砖头都印满数不清的思索、核对与考证的苍苔。在那里我常常能见到海德格尔。我感觉自己是在他的脑门上走路。

上海人不像北京人,邋里邋遢地去泡吧,更确切地说,对上海人根本不能用那“泡”字。多数的上海人难得上酒吧,衣衫笔挺的,也没有北京人那样漫无目的,他们上那的原因,不是谈工作,就是谈情说爱。

所以我说我不喜欢上海人,如果我去酒吧,会躺在椅子里,放一张德沃夏克,或者黄色潜水艇,或者郑钧,迷迷糊糊的一下午。

上海堕落吗?堕落,是她的外表。仅仅是外表,很多人能参透的也只是外表。她的外表太妖冶性感,但她的内心,却是出奇地沉静,毫无焦躁。塔兰托舞跳了太久,谁都会冷静的。

上海并不是为我们而造的,相反,我们却被上海造就了。如果有个女人叫做上海,我会爱上她,我会追求她,但我不会娶她。上海,是个天生最完美的情人,娶她就是辜负她的一切。

外面阴雨不断,但是她心气平和。

我想,她一定是拥有了太多身为女人的智慧和天赋,才能充分调动起男人的发光的生性,让我们如此神魂颠倒。欲望,浸在清澈的酒中,随时将变成催化剂。

上海的女孩子不具备这些,所以我不会爱上她们。我这一生只有过一个女朋友,但还没等她变成女人,我就走了。

也许,我的身体不能承受我不爱的人的重量。我戴着上海,像戴着一顶不事张扬的美丽帽子,我戴着被一个女人交缠的难忘气息。我压低帽檐,走进人群。

猜你喜欢

外省外表张爱玲
到外省去
外省伢
明月千里
蓬勃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不能只看外表
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