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人,混圈子

2006-08-08菲等

上海采风月刊 2006年8期
关键词:圈子上海

何 菲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就是圈子。一个有思想、能感知的人,总会拥有适宜自己特性、身份、地位的圈子。圈子与圈子若能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就可以套出一定的社会秩序。在上海,几乎所有人都在“混圈子”。无论是职场圈、权力圈、朋友圈、同学圈、玩伴圈,只要是一种健康高效的团队,常常可以担负起特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有生力量。

圈子细碎

文/何菲

圈子是一种松散的组织,也是一种无形的概念。它存在于现实社会,也存在于圈里人的头脑之中,是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混合体。一个有思想、能感知的人,总会拥有适宜自己特性、身份、地位的圈子。俗话说,你不能选择家人,但可以选择朋友,选择圈子。朋友在我们的社会中被赋予了一个特殊的地位。家庭我们不能改变,邻居让我们心烦意乱,同事又不得忍受,只有朋友被认为是我们生活中可以自由选择的一部分。其他关系我们基本上都无法控制,朋友关系则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上海人都习惯于按照若干层圈子来组织自己的人际关系:最近的圈子被称作“死党”,他们称得上是真正的朋友,在最紧要的关头,不管你需要不需要,只要他们认为应该帮你,就会拉你一把。在真正的朋友以外的圈子是有某种特殊联系的“意气相投者”,这类人也以朋友相称,可是由于接触不太频繁,所以在上海人内心深处,他们其实称不上真正的朋友。最外面的圈子人数更多,联系也更为松散。

其实不管置身何地、置身于哪一种文化中,人们都被这三个圈子包围着,于是人类的交友现象出现了跨文化的相似性。人类学家最新得出的结论是,一般说来,我们每个人大约拥有30位朋友,其中有6个被我们视为密友。在一生当中,我们交的朋友可能达到400个,但保持联系的不到10%。虽然60%的人宣称友情比职业、金钱或家人更重要,但其他研究显示,男人拥有的朋友数量比女人拥有的朋友数量少,中产阶层的朋友比工薪阶层多。

在上海混圈子的人中大多数属于知足者常乐型,他们交朋友只是为了隔三差五一起喝一杯或聊聊天,一起踢场球或是姐妹淘,绝不苛求从朋友那里得到更多的东西。尤其在晚婚晚育的今天,等到做祖父时,可能已经70岁了,家庭成员减少,空闲时间增多,我们就更觉得被他人珍视的重要。而朋友圈子可能会填补这个空白,前提是我们必须是拎得清的、有趣的人,懂得掌握交友的技巧。交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圈子不能用契约来约束,人又是难以预测的动物。尤其上海人,无论男人和女人,都是那么心细如发。但确实拥有圈子的人比没有圈子的人更长寿,更快乐。正如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所说:“生活幸福得益于人类的智慧,而人类最大的智慧是拥有朋友。没有朋友,只知道吃喝,那是虎狼的生活。”

混好圈子,人脉是很重要的。人脉是人际关系脉络,只有将人际关系串成一个网络,有意识地去维护、运用、扩张,这样的人际关系才可以称之为人脉。如果说人际关系有其自发性,那么人脉则纯粹是靠自己去辛勤耕耘了。很多上海人懂得维护人脉的重要性,丰富的人脉可以让聪明的上海人置身于很多不同的圈子,并如鱼得水。

不得不混

文/李志春

人际圈无处不在,大到国际社会,小到乡村部落;高到政治官场,低到民间酒场;雅到文化精英,俗到乡村野夫。有人的地方,就必定有圈子。人际间的圈子是一种防御,是一种自我保护意识的外化。

人际圈是怎样构成的呢?一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圈、亲戚圈;二是以地缘为基础的乡亲、邻里圈;三是以学业、职业为基础的同学、同事、战友圈;四是以爱好、性情为基础的朋友圈。

说起混圈子,也许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了。所谓人脉么,什么都要靠关系。分一件东西最先想到的是父母,然后是兄弟姐妹,然后是至交好友,再往后就没有了。再往后要再有怎么办?那就得靠人脉,拉一条过来,于是圈子便有了,圈子一有了事情都好办了。一直感觉上海人的自我空间大于社会空间,对于上海人,圈子就更是要混的了。

想要办成事,有一条道路就是混圈子,摸找个圈子的入口,想办法冲进去。这不,眼见着餐馆内禁止摄影,我正着急呢,突然眼前一亮,嘿!那餐馆内的乐手我认识,关系不错,于是冲过去和那乐手攀谈几句,人家倒心肠好,点了点头,随后装做沉稳的样子,走到经理面前,一本正经地说:“这个孩子不过是完成他们学校的作业而已,你看就算了吧。”那经理一见老先生出面,立马阴转晴,气温升到37度,“哦哟,哪里哪里,没事情的呀,自己人不是么。”于是带着我这儿看看,那儿瞧瞧。事儿也就顺利完成。

楼下小孩高三了,这不!急着找好老师呢!人家市重点中学的好老师哪那么容易找,那圈子要是人人都进,老师上哪教那么多学生啊!于是楼下那大妈想到了我,让我帮忙问问我以前的老师,能不能帮着小孩混进去。一通电话,老师一见是我,旧日友情油然而生,卖个面子还是可以的。楼下的小孩也就这样不痛不痒地混了进去。事后想想其实也就是一张薄薄的纸的事情,不捅破怎么都过不去,捅破了人家还巴不得你来呢!

圈外的人想混进去,圈里的人也指望着圈外的人能混进来。弄堂口有一个退休教师,现在在某市重点中学高复班做班主任,偶尔碰到她一次,她悄悄过来和我说:“你们那里你帮我留心一下,谁要读高复班的么?帮我介绍过来,我给你回扣。”我楞了楞,这年头还有这等子事儿。圈外的人进圈子要混,圈里的人也得混哪,不然没的圈子了。于是,圈里圈外,圈外圈里,看你怎么有能耐怎么混。

这就是圈子,小王要找小李,那你得混上小李,小李要找小张,那你得混上小张。每个人其实都有不止一个圈子,每个人又都在圈子外面,有的人想进来,你又想着进人家的圈子。保持着自己的圈子,希冀于别人的圈子,圈子要混,圈子不好混。

瞎混八混

文/李志春

上海人说要有“道伴”。什么事情都要有个伴,伴多了也就有圈子了。上海人中最会无中生有、套出圈子来的莫过于大妈大婶们了。

五六点起床,一伙大妈大婶集体穿着整齐,有的还摸摸头发看看有没有走样,然后蜂拥杀向小菜场。他们三两成群,一人买菜一人还帮着还价。“多少一斤啊。”“两块。”另一大妈马上说:“哟,要两块啊,介句哦,人家的摊头就一块八挪!”经过与大妈大婶的一番辩论,最终老板败下阵来,毕竟一个人势单力薄怎敌得过一圈子的人啊!所谓人多圈子大就这个道理。买菜完了,大妈大婶们接着混,一个个搬出家中密藏小板凳,摆到弄堂口,边剥毛豆边聊天。“今朝格菜噶地句,黄瓜两块一斤!”“侬额儿子考试好伐拉?”“昨天,隔闭小陈吵是吵的来”“中国的股票终归搞不好了!”“等些来搓麻将伐?”“前天我就只八索打坏了,本来赢额后头全部冲册起!……”她们有得是本事在弄堂口讥讥歪歪,而且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真是混中的典范。

上午混完体力的,下午来混脑力的。弄堂里不经意间多出一桌桌打麻将的,男的光着个膀子,女的摇着个扇子,嘴边哼着小曲,腿边茶水小凳,不时发出神经质的叫喊,“啊呀!蛮好不打格挪”,“侬只牌应该格能打……”最后又接着哗啦哗啦。这一桌完了,那一桌声音又起,突然想到一句话“东边不亮西边亮”。大妈大婶们楞是能混出精髓,大圈子中混出小圈子,给你搞出个同心圈来。上午还集体剥毛豆,下午就成了“四国大战”,当然“四国大战”的成员一定是上午剥毛豆的。

要想继续混圈子,太极的功夫要了得,你得学会腾挪。这套拳法大妈大婶们可是熟记于心啊。上午没事带点小包装的牛肉干、梅子,看着将近中午却又没到之际,大伙一人一个,下午麻将桌上同样会有人发点小吃大伙垫垫饥,这种典型的上海式到位在圈中被人叫作“拎得清”,有“拎得清”的自然就有“拎不清”的。吃着别人的自己却从来不带吃的,你给你的我管我的,你爱给关我什么事呢?可是,别人看在眼里知在心里。大妈大婶们都在圈中混的,面前不说你,就在你走远了,人家开始使劲挤眼色了,“这个关阿姨,看看蛮大气的,其实小气的来……”“可不是么,你看她……”正说着,人家关阿姨又走了回来,大妈大婶们马上话风一变,“哦哟,气色好来,最近什么事情那么高兴啊,我们关阿姨人好,所以好事情都找上你了。”关阿姨还在那里傻笑,人家早已在背后暗暗插了两刀。

唉!这就是混圈子,所谓人在圈子身不由己啊。

不混而混

文/李志春

道家有言:无为而治。这上海人混圈子也是如此,混其实就是不混,人家有的是热情与敬业精神,混不过是上海人的谦虚说法罢了。

从少年一代圈子就已经开始成熟,每人都有着各自的爱好,各自的爱好让他们形成了一个圈子。陆逸风是一位高一的学生,从六年级开始对跆拳道产生了兴趣,三年下来,他已经在这个圈子中从原本的外行到如今的黑带二段,而且他还坚持在这个圈子中“混”。他自己也承认,在这个圈中开始的时候不好混,练习的时候总是腿抽筋,可是我们总是对某一事物有着热情与敬业精神的。他也一样,凭着他对跆拳道的热爱,他始终不觉得练习是种折磨,而是真正享受在了圈子中。如今风靡上海的COSPLAY也是如此,少年一代们在这样一个圈子中也玩着无为而治。

比起少年们,青年们的混圈子那是到了一个境界了,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混不出来的。小李学鼓没多久就和几个朋友混了一个乐队;飞飞猛然间对爵士产生了兴趣,于是和很多人一起成了JZ CLUB的忠实FANS;钟学起了日语,天天往日语角上同大家一起说着日语。有的则混着旅游圈子,周日没事就和圈中好友出去“搭帐篷”去了。总之青年们将混圈子进行到底,没的混的那是你没赶上潮流,现在再不混,老瞪着那些个工作日,早晚神经衰弱。混圈子不仅是好玩,也是一种调剂与解脱。

谁说混只能是你们年轻人的事儿?其实最有混劲的还是老年朋友们。从清晨就往公园赶,拿着把羽毛球拍杀遍圈中无敌手,这就是境界!人家可不是随便混混,瞧那些打不来球的,他们可绝对不放弃,今天你还看着他们打得臭,等你哪天兴致高了再去看的时候保证叫你目瞪口呆,人家已经可以运步如飞,达到手中无拍心中有拍的境界。算算日子,呀!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两三个月了。随后你就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毅力了。老年的圈子当然不只这些,许多还都是专业水平的呢!比如扇子舞、合唱队、木兰拳,最近又新见着一个韩国太极球。人家可都是年轻的时候就从事这一行的,退休后大家你圈圈我圈圈也就圈到一起去了。高手碰高手这混圈子也就变得更有意味了。

圈子从混开始的,从不混发展的,上海人,混圈子,无为而治,大善也!

圈里圈外两重天

文/沙然

以前我从不知道,上海人也爱混圈子。

给我启蒙的是上海熟女妖腰儿。某个饭局上,偶然聊起一个我们都认识的人。她开尊口品评道:“人还不错,不过不是我们那个圈子里的。”圈子这个词儿,我听得熟透,在北京胡同里,在王朔小说里,常常打照面。但自阔别北京多年来,再未耳闻,今朝不期而遇,实在且惊且喜——真没想到,在各家自扫门前雪的上海,也有圈子这种说法。

妖腰儿的圈子,我略知一二,这是一个以中学同学为基础扩展而来的人际关系网:中学同学的男友女伴、男友女伴的大学同学、大学同学的亲戚同事……在外延不断拓展、呈几何级数递增的同时,核心却越发稳固和权威。圈子的核心,就是妖腰儿自己和一对曾经在中学里配过对的帅哥美女。超强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使得这个圈子在集体步入而立之年后,更加生机勃勃。

圈子里,各行各业一应俱全,三教九流五方杂处。就拿眼前的这件事来说,妖腰儿的老公打算买车,一个电话打给圈里做汽车销售经理的哥们,经理果然神通广大,一周后他就开上了带牌照的马自达,不消说,自然拿了个合不拢口的折扣。新手上路,还在磨合期,交通法规知行不一,把车停在了不该停的地方,自己和圈里的朋友保龄桑拿卡拉OK去了。半夜两点才钻出来,大叫糟糕,一个箭步抢上去,警察正围着自己的车子要开罚单呢。同行的圈里的朋友,甚是机灵,马上赶来套近乎:“你们是虹口区的吗?我们是老莫的朋友,对这里路况不熟悉,停错了,给个面子好伐?”旁边一个更来事的,早已经一个电话拨给了老莫——老莫者,该区交通警督也,也是他们圈里的,电话里跟巡逻的交警拉扯几句,下不为例,这点面子还是给的。

所以难怪妖腰儿混得广,吃得开,日日杏眼桃腮,春风得意,殊不知她的圈子就是她的便利店,也是她的百宝箱。圈里的人,虽非达官显贵,也没有什么明星名人——却都是一帮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的朋友,朋友托朋友,那份交情和义气,直令江水不深山不重。

而圈子外,有一大堆削尖脑袋想挤进来的人,一为结交朋友,二为相互照应,三为抬高身价,四为消愁破闷——三个女人一台戏,三十个以至更多的男男女女在一起呢?人生这部活剧再无落幕之时,又将增添多少快乐!

用妖腰儿的话说,想混进我们的圈子,哪有那么容易。至少要符合四个条件:一要跟圈中人沾亲带故,有信得过的保荐人、推举人、介绍人(这一点颇似入青洪帮派)。二要平头正脸,试想圈中人哪能相貌委琐,举止荒疏?集体活动时多丢人。三要热闹合群,与圈子的气场相协调。若话不投机,脾气不佳,早晚会被圈中人叉之而后快,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四要收入稳定,圈子不是丐帮,不是社会福利院,不招混吃等死的小瘪三。

末了,妖腰儿还意犹未尽地补充道:“最重要的标准其实都在我们心里装着,这人还得要有趣!混圈子,就是图一乐。人有趣,圈子才好玩!”

真真叫人羡慕!圈子里的人过得呼朋引伴,活色生香,圈子外的人却晃晃悠悠,状若孤魂野鬼,怎不叫他们起觊觎之心,早也盼晚也盼,盼有圈子接纳,迎来春色换人间。找到了圈子,就等于找到了组织,那个滋味,可是新旧社会两重天啊!

混进户外圈,玩的是心跳

文/沙然

我自己天性疏懒,不爱运动,却有两拨玩户外的朋友。

户外,顾名思义,就是户外运动。但不是三大球与三小球,也不是跳绳踢毽子呼啦圈,而是与旅游探险相结合的运动方式,低端的如徒步、爬山、攀岩、轮滑……高端的如滑翔、跳伞、帆板、热气球、野外生存……不论高端低端,玩的都是心跳。

我还没进圈子里,倒是先跟圈中人混熟了。最先认识的是“地图人”俱乐部的黑风、浪子、夜游、背包驴、天灵灵一干人等。了解多了,对他们的事迹也就深表感佩:徒步走徽杭古道、骑自行车穿越西藏,直达尼泊尔、发掘了一个鸟飞不到的浙东大峡谷、计划在2008年骑摩托车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圈里男女各半,成双成队,不是情侣的也被撮合成了情侣——试想,满天星斗,八面来风,玩户外的时候日日风光胜蓬莱,夜夜布景如电影,更何况,坝上的帐篷里,横七竖八混睡在一起,单身有多么的不合适宜。

所有的户外俱乐部都有自己的论坛,“地图人”也不例外,圈中人不乏网页强人和摄影高手,所以论坛做得颇为精致实用。凡有队员负笈远游,回家后都会贴出大量美图,或者风华流丽的游记,水准之高几乎是免费的《国家地理》网络版,每每让人惊叹高手在民间。

犹记2005岁尾,我应邀参加了“地图人”成立三周年的庆典活动。

庆典在夜晚的同里举行。下午两点,我就坐进了圈里一个叫7086的GG的“爱丽舍”,同行的还有三个地图人,我不算,凑热闹而已。哪曾想这个热闹凑得我终生难忘——没想到玩户外的,交通工具也令人叹为观止!

车开到高速公路上,只见前面有一队穿着绚彩的自行车手迎风而上,7086把车停下来,边打招呼,边向我介绍:“这是我们圈里的。”我微笑,相互点头致意,就算认识了。接着上路,又碰见了三辆奇形怪状的越野老爷车,依旧是圈中同好,招手同行不提。再往前开,一队摩托骑兵浩浩荡荡,二轮三轮兼有,气势颇壮观。还有更绝的,是一路滑轮溜过去的,从上海啊!我正惊叹间,7086忽然大笑:“看到猪宝宝他们了!就在前面,喔唷,这次暴虐的,他们跑步来的。”我惊得下巴都快掉了,果然一边的甬道上,一队背心短裤的人马,在12月的冷风里呼呼冒着热气,哥几个估计是一大早就开路的,把机动车都甩在了身后,龟兔赛跑的故事原来不是瞎编的啊。

晚上六点半,“地图人”陆续到得差不多了,按计划应该开场了。主持人却说再等等——乌龟们刚来电话说,还有二十分钟才能跑到!

那次,是我第一次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做"户外",以及什么是户外精神。同里一夜,就像那晚临走时燃放的一把烟花,灿烂了我的整个天空。

圈里人人有故事,彼此情同手足,于是,我赶快在论坛里注册了一个ID,即便不户外,也算是江湖儿女了。

驴友

文/黄竹盈

两年前的一个初秋,突然很想去远方旅游,随即拉上一闺中密友远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远足,爱上了背着包可以从容地沉浸在人间绝景之际的那种无比轻松愉悦之感,还有用尽量少的金钱换来更多精彩冒险和经历的成就感。也由此,欣然结识了一帮志趣相投的驴友。

驴友,不知是哪位高人最先想出了这样一个名词,表达得实在精妙。凡称得上驴友的一般都是背包族,为了世间少有的美景而不辞辛劳地背着大包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此番形象和精神堪与“驴子”相媲美;再加另一说,在旅途中相逢的不管来自何方、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朋友,故而大家互称为“驴友”;更妙的是它还与“旅游”谐音,这可不是猪朋狗友,而是与旅游结缘而生的驴友。因为旅途的艰辛,大家一路扶持、帮助,因为美景,一起尖叫、狂热,很容易便熟络起来,混成一团。

没想到,在上海潜伏着那么多热爱背包的人,他们来自大江南北,上海本地人为数不多,大概是上海人比较细皮嫩肉、娇生惯养,不屑于自虐性的背包游,也经不起这个折腾吧。

最难得的是普通的打工一族,有点小积蓄,但正处于为将来存款的当口,整齐昂贵的行装对他们算是奢侈,而且工作又忙,就凭着对远足的无比热爱之情,硬挤出时间和金钱走一趟,堪称最铁杆的背包迷。

大家时不时地会借一个名头聚餐,或是KTV、看电影,互相汇报生活,互套隐私开玩笑,当然也少不了下一次的出行计划,慢慢地,部分驴友就演变成了生活中的朋友,甚至情人、伴侣。速度之快,出乎意外,很可能在旅游时两人就已经暗生情种了。也难怪,毕竟都是有年纪的人了,而且都单身,出门在外又特别容易受感动,一下拉手、一次拎包,就可能埋下了恋爱的种子。回来后驴友的不定期聚会正好为各自进一步的了解创造了机会。

于是一时间,成全了一段佳缘、几对情侣,还有正处于不明朗或暧昧状态的人儿。

和驴友在一起时,我总有一种安心愉悦的感觉,意识到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并没有被忙乱的工作消磨殆尽,对生活的追求也依然存在,我的生活还留有最本真和纯洁向往的一面,下一次旅行就是我们生活的盼头。享受自然的恩赐和片刻的清静,呼吸清新空气,洗去浮世铅尘,用旅途的艰辛来磨练自己的意志,这是旅行赋予人生的全部意义,而驴友则让我保持这样的希望不灭。

亲密五人帮

文/黄竹盈

原以为进入上海这个“人情淡漠”的大都市,进入硕士这样一个已不够纯真的成人圈,就不再会交到亲密的朋友,但幸运的是,我碰到了这样四个人。

体贴入微的美少女阿紫,近乎完美的十好男人小青,心思细腻敏感甚于女人的小白,活泼机灵聪明的小七。他们不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就是抢眼的帅哥美女,大家走在一起互相映衬还挺惹眼。

小青是唯一一个上海人,但他身上没有一点上海男人所谓的“恶习”,性格好得几乎不真实,帅得让男人都嫉妒,用小白的话来说“所有女人看到他,都会眼放异彩,目不转睛5秒钟”,尽管他已有所属,但由于和女朋友见面的时间很少,一般女孩子都以为他还是单身,五人中,就他还能收到情书和莫名其妙的礼物。

阿紫和小白一见面就免不了斗嘴,关系也最暧昧哦。

小白和小青同一个寝室,我们没事时就去他们寝室吃火锅,看碟片,为此,小白特别宣布成立“白氏电影院”,特别准备好椅子和杯子接待我们三个影迷。

平时,五人帮中总有三三两两的几个在一起吃麻辣烫,一起散步、跑步、逛街,这两个男生特别细心有耐心,会不厌其烦地帮三个女生挑选合适的衣服,他们也特别善解人意,口才一流,会讨价还价,也会替三个女生剖解感情纠纷,给以安慰和鼓励。

阿紫是个分析情感的高手,而且又懂事,大家总能在她的一番言语里得到感情的启示或者安慰;小七则是个洞察世事的能手,少有人能逃离她那双犀利的眼睛的审判。似乎只有我最不谙人情世故,像个迷迷糊糊的糊涂虫,总享受着大家给予的理解和关爱。

慢慢地,阿紫搬出宿舍,小七找到了理想伴侣,一度成为三人帮的世界,而那段时间,由于我和小白经常出双入对一起吃饭,被人误以为是一对。

对于这些,我们从来不多理会,即使在情人节这样的日子,我和小青也会在众目睽睽下一起用午餐、享受午后茶。

日子一天一天过,而今各奔前程,聚少离多,但无论如何,也会找时间聚一下,聊聊家常、心事、烦恼,还有现实和理想。只要走到一起,那种亲密的感觉就会不自觉地流露。

有这样一帮子朋友,知足了!

也说权力圈

文/张卓桥

前面说那么多温情脉脉的圈子,我来说说比较敏感的权力圈,这个圈子都能圈到什么呢?

有的是为了仕途顺利、不断升官。故事片《生死抉择》中那个道貌岸然的省委副书记的“圈论”一语泄漏了用人天机,他对市长李高成说:“你是我提拔起来的,你是我圈内的人。”

有的是为套住财神好发大财。当前社会上广泛存在的大官傍大款或大款傍大官而形成的圈子,基本都是抱着发财目的而相拥牵手的。

有的是为危难时刻有人罩着。圈子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排斥异己,同仇敌忾;紧紧抱团,一致对外;打击报复,逆我者亡。圈内人相互吹着捧着、哄着拥着、护着保着、包着让着,形成浩大声势,形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坚固堡垒。

有的是为平时办事相互照应。圈内人不约而同地形成默契,凡是小圈子里的事情不遗余力,有求必应。“圈内兄弟”好办事。

上海,该在城市圈子里怎样混?

文/黄振耀

在规划领域,人们熟知的一个词是空间。城市是一个空间,比城市更大的区域也是空间,在这里,我们姑且把空间称为一个圈子。我们关心的问题是,上海在自己的圈子里究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提起近些年的上海,人们的头脑总会出现这样几个词:制造业,金融中心,房地产。上海产的轿车满街跑;上海的制造业也不错;上海是金融中心,所有的传媒开足马力加以宣传,十里洋场的印象与金融中心似乎也很匹配;而房地产飙升的价格使得现在的上海更是出名,高楼大厦平地起,上海似乎提供了一个人人可以靠炒楼发财的可能。

真是这样吗?上海给自己的圈子树立的榜样难道就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上海纸醉金迷其实是与纸上财富大有关系的。

我们可以看到制造业已经难以负担上海的商务成本,有国际制造业巨头坦言,作为发展中国家,上海的商务成本实在太高了,很多外商投资绝不会选择上海了。上海曾为之骄傲的汽车制造业,已经逐渐转移到山东,东北和江西。曾经为金融中心所迷惑的银行界和证券商也开始清醒,首先难以承受的是证券商,搬离上海的高楼大厦回归故土的也不是一家两家。而前不久,连建行资金交易中心也从原来的上海分行办公大楼搬离。原因很简单,资金交易中心在上海的运作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建行在北京的资金使用量远远大于上海,因此迁回北京更有利。房地产怎么样呢?房地产虽然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影响大,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城市是将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过去日本曾经尝试这样做过,但经济已经塌陷了十来年;香港也这么干过,但塑造了大量负资产人士,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

上海提供给自己圈子的东西,显然已经不能建立在原有的基础上了。上海的未来怎么办?其实,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趋势。无锡,苏州,昆山的工厂虽然多,但开工厂的老板们还是愿意住在上海。因为上海作为一个大城市,信息多,交流多,生活更为舒适。人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未来的上海失去了这些吸引人的条件,会变成什么景象:发展制造业?即使全市都变成开发区,无非是大家都搬到别的城市去住。搞房地产?无非就是让全中国最有钱的人来接盘,上海人自己却都住不起上海的房子。做金融中心?那是根本急不得的事,上海金融产业只占到上海GDP的10%,而且近来发展缓慢。现在做中心,其实是在做无用功。

窃以为,上海如果什么都想做,而且什么都想做到中心,做到老大,结果不会好,上海在圈子里必然会有难以承受之重。理智地看待未来的上海,他应该是一个区域服务者,用一个专业术语来说,叫“高级服务中心地”。上海用自己的资源为周边区域和城市提供服务,人人有求于上海,上海在圈子里的地位自然会非常稳固。

猜你喜欢

圈子上海
抢贴吧饭碗,微信圈子这样玩
如何看待“圈子文化”?
欢乐上海迪士尼
朋友无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你的圈子在哪里
朋友无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