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大长今的国度

2006-08-08

上海采风月刊 2006年8期
关键词:韩国语被访者上海

郁 菲

古有朝鲜遣唐使,今有韩国侨居民。他们踏着祖先的脚步来,而此次并非“遣”来,而是不请自来,全缘起于那与华夏的一段缘,或深或浅,许长许短。他们为何而来?来了之后,这些韩国眼又是如何看上海?

带着这样的问号,本刊记者一访教育者,二访创业者,三访学习者。三位韩侨,三味人生。

被访者小档案:

被访者:康晓诚

职业:上海外国语大学 教授

来沪时间:1991年

另类的“传教士”

与康教授见面是在一个闲散周六的午后。装饰古典、美雅的屋子里,品尝着师母亲手调制的醇香咖啡,聆听着康教授与中国的半生缘。

1991年,中韩两国尚未建交。然而当时的韩国已经有300个左右的“中国通”,而在中国仅有30个熟悉韩国语言和文化的“韩国通”。这时,刚刚在中国台湾获得博士学位的康老师萌发了一个想法:到上海这个当时韩国人眼中的“中国关门”来,传播韩国语。

虽说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然而凭着一腔热情,通晓汉语的康老师,经过几轮考核和试讲,还是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谈妥在校任教的事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学校的内部变动使原已近在咫尺的聘书成了一个遥远的梦。

好事多磨。兜兜转转,再度与华师大协商后,学校终于同意康老师留校,条件是教授“现代韩国语”的同时,在校修读第二个博士学位。

“韩国语”这个如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词,对康教授有特殊的意义。他说:“我感到骄傲。”正是康教授,在中国大陆第一次把这种一直被称作“朝鲜语”的语言更名为“韩国语”。

就这样,康老师在华师大任教了,足足两年。两年。“真的真的很艰辛的两年。”他这样形容。一方面在韩国有病重的老母亲,另一方面这两年可谓“只出不进”,学校方面用应支付的薪水冲抵他修读博士学位的学费。然而逆境中,有一种力量支持着他,“我要做一个‘传教士!”

别误会,此“教”非彼“教”。他要传播的是语言。韩国语。

1994年,完成了学业后,康老师来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开办了韩国语专业。至今,康老师在上外任教12载有余,经历了韩国语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从“韩国语”这个词的诞生,到“韩流”带来的韩国语学习热潮,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习韩国语,甚至许多学生怀着对韩国语的热爱去韩国当地继续学习、深造。

趁着康教授接听电话的间隙,我仔细观察了他家的装饰。我发现门帘和小摆设透着浓重的韩味儿,家具和地板却很有上海特色——上海富裕人家崇尚的红木雕花家具,实木条纹花地板……看来上海文化也深深影响着康教授,他又是怎样看待上海文化的呢?

“上海这座城池的根基是什么呢?是上海文化。而其实,上海和韩国的文化很相似,用你们的词汇叫做‘海派文化。而在韩国,我们称之为“”(拌饭文化)。韩国拌饭里面有什么呢?首先是饭,然后有胡萝卜丝、豆芽、黄瓜丝、芝麻叶、肉、生菜,最后还要加上荷包蛋。上海和韩国的文化正是这样,本土文化就是饭,是基础,而后的豆芽、黄瓜丝、芝麻叶等等,是绚烂多姿的外来文化。拌饭既不是因为饭而好吃,也不是因为菜而美味。正是饭与菜拌在一起,才有那种令人一口难忘的滋味。”

“上海这座城市处处体现了“”(拌饭文化)。很典型的例子,外滩的中国人民银行,这座建筑,从整体上毫无疑问是西欧式的,而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的门、窗框其实都是中国古典建筑的样式。

“这体现了什么呢?正是中国人的自尊心,上海的‘(拌饭文化)。其实这种文化形式并不少见,中国有不少城市有这样的文化特点,比如台湾也是这样,只是它不如上海文化表现得明显。”

原来康教授在台湾居住过很长时间,从1985年到1990年,修读博士学位,整整6年。

“相对于台湾,我和上海更加亲近,在上海居住的时间是在台湾的2倍。上海人和台湾人有很多不同点,我觉得带来这种不同的并不是地域差异,而是城市发展阶段的差异。8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已经发展了20多年,那时候的台湾人就爱过夜生活,爱喝酒;而90年代初我来到上海的时候,上海人没有过夜生活的习惯,也并不喝酒;现在的上海人开始喜欢酒了,很多年轻人红酒、白酒、洋酒什么都喝。我觉得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上海人和20年前的台湾人有很多类似之处,上海人很愿意接受外来的东西,特别崇尚欧美文化,喜欢学习英语,相对于其他东方国家的人,更加喜欢西方人,渴望出洋,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中国学习工作了21年,我把中国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以为康教授要讲述他对中国的情感,谁知话锋一转。“但是,正所谓‘首邱初心。2年后,我准备带着我的妻子回到韩国,像陶渊明一样‘回家。”

勇敢的创业人

被访者小档案:

被访者:吴恩锡

职业:上海百济韩国语学校 校长及创始人

来华时间:1999年

吴恩锡,韩国大田人。1999年,正在读大学的他作为交换学生被派往黑龙江哈尔滨学习,本以为只是和韩国交流生一样,在中国学好中文,然后回国,就业,相亲,成婚,生子,终其一生。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与中国姑娘的一段异国情缘把他留在了中国。

于是留在中国工作,像候鸟一样迁徙,自北向南。哈尔滨、张家港……最后到达如今的“大本营”上海,安家、创业。

2003年,吴恩锡在上海开办了沪上第一所韩国语专修学校——上海百济韩国语学校。学校开办至今不过3年,我问吴校长:“您觉得,现在的您算是成功了吗?”

“我也不知道,反正钱是没赚到。我只是知道学校在运作,学生来了一批又送走一批。”

这么说显然是谦虚了。实际上,百济韩语学校很成功,笔者学习韩国语的朋友不少,其中也不乏如今“道行”已经颇高者,然而他们几乎都是在百济入的门,而且也都夸奖百济的教学有效又有趣。

吴恩锡是一个创业者、开拓者。虽说这些年上海自主创业早已蔚然成风,然而外国人创业却也不能不奇,创办一所在上海从来不曾有过的,专门教授韩国语的学校,更是奇中之奇。这需要创意、勇气和胆魄。他是怎么想到开办一所韩国语专修学校的呢?

“其实我来上海就想做一个韩语老师,教教书,养家糊口,没想过别的。可是在一所学校开了韩国语课后,我一直都和那所学校的负责人不和,我们在怎么样教学方面意见完全不同。没办法,我只好自己出来自立门户了,我要以我的方式教学,就这样开始创业了。因为我们学校是全外教教学的,所以工资上开销就很大,而学费必须按照物价局核准的上海地区的物价水平来收。虽然真的没有赚到多少钱,但是我的事业开始了,上轨道了。”

志愿成为老师的人,结果成了老板。因缘巧合,因祸得福。

其实吴校长是一个身上“韩”气很少的韩国人,一个思维方式很奇特的韩国人。他可以爽快地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谈他眼里不太美好的上海城,也可以直白地说他心中不太可爱的上海人。毫不讳言,百无禁忌。

“我真不喜欢上海!刚来的时候就没有喜欢的感觉。‘大、脏、热、吵这是我当时所有的感觉,幸好现在渐渐适应了。我觉得这座城市大得不着边际。我一直都在叹息,‘上海真的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其实并不是我对上海有成见,我只是不喜欢大城市的感觉,人多、拥挤、忙碌、疲惫,上海是这样,韩国首尔也是一样。反而,我喜欢小城市,像我以前做贸易公司的时候在张家港,我就很喜欢那里。在小城市里,实际上该有的都有,物价更低,而生活质量更高。虽然并不喜欢这里,可是我还是会留在这里,很可能还将留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在这里有我的事业,我太太也在这里读书。上海有一个难得的优点,这是一座充满机会的城市。年轻人只要有好的点子,就可以建立自己的事业,市场空间很大。而在韩国,市场已经饱和了,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我觉得,上海真的是一块商业气氛浓重的土地,浓重到上海人身上,也有浓浓的‘商贾味。上海人看人的眼神就不一样,你可以明显地从他们的眼睛里读出那种不可思议的‘商业。这一点在大妈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我不懂得如何用褒义词或者中性词来表达这种意味,姑且用一个贬义词:‘计较,她们身上的计较,是在中国其他地方抑或韩国都感觉不到的。买菜的时候,卖菜的大妈会跟你说‘4块1,或者‘3块9。但是在韩国或者别的城市,大妈一定会说4块,‘4块1和‘3块9都是4块。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上海人有他们独有的逻辑思维,或者说这就是‘上海智慧,这种智慧让上海这座城市像今天这样繁荣。”

我不禁问吴校长,为什么要在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地方生活呢?

“虽然主观上我并不认同上海这座城市,然而我的生意在上海,我太太在上海读研究生,上海的生源最多,市场最好,发展机会也最大。所以我会留在上海,好好做生意。”

爱上中国的韩国姑娘

被访者小档案:

被访者:金善英

职业:上海复旦大学 学生

来沪时间:2004年

善英小姐,釜山姑娘。不可多得的高挑、美丽、活泼、爽朗。“野蛮女友”真人版。

善英留在中国纯属巧合。

2002年,善英来到父亲工作的城市青岛探亲旅游,谁知就此“壮士一去不复返”。善英爱上了青岛的美丽海滨,爱上了热情好客的中国人。当我问她“觉得中国人怎么样”时,她兴高采烈地回答说:“中国人和我太合得来了!太合得来了!”就这样,她决定留在中国,和她“合得来”的人们一起学习,专攻设计课程。

2003年非典肆虐中国大地,善英不得不回国。然而她与中国的缘分并没有就此划上句号,2004年,怀着对中国最大的城市的好奇和憧憬,她踏上了上海的土地,在复旦大学修读中文。

谈话中,我发现这个韩国女孩有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她总说:“我太喜欢中国了,我要一辈子留在中国,找中国丈夫!”究竟是什么紧紧抓住这个韩国姑娘的心?

“中国的优点太多了。我很喜欢玩,中国地方大,到处都能玩。西安,我很喜欢西安,很好玩。还有,中国人多,所以可以交流的人很多。而且,中国好吃的东西也很多,上海菜甜甜的就特别好吃。

“我很喜欢上海,虽然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上海,而是青岛,它也是我在中国的故乡,但我在上海学习、兼职打工,我很开心,所以很喜欢上海。当时我来上海是因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觉得总要来这里看看。慢慢地,我发现在上海生活真是太好了,什么都好,吃得好,住得好,有很多地方买衣服。我喜欢襄阳路市场,七浦路市场!我经常去逛街,太开心了。

“我觉得上海人都很好,我在学校读书认识一些朋友对我很友好,我在兼职教韩国语的课堂上认识的上海学生,也特别好,特别友善、好学。而且我觉得上海人很会关心人,常常带给我感动。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我生病了,去医院看病。在医院遇到一个奶奶,我一跟她讲话,她就听出来我是外国人,就对我说:‘一个人在国外,要是生病了没人照顾你,爸爸妈妈会担心的,所以不能生病,要健健康康。奶奶还脱下衣服给我穿,照顾我,最后叫了Taxi送我回家。”

可爱的姑娘。上海真的这么完美吗?

“我觉得上海就只有一个缺点,治安还不够好,怎么会有那么多小偷呢?我已经被偷过好多次,最可怕的一次是在地铁上,包包被划开,一个月的工钱全都被偷走了。我好伤心,那天流了很多眼泪。”

猜你喜欢

韩国语被访者上海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韩国语 "V+ " 与汉语"V+死了"对比研究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浅谈提高学生韩国语交际能力的几点做法
北京近八成公众支持补贴换购政策
农村消费及消费环境状况调查
八城市调查显示百姓对改革成果评价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