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刍议

2006-02-23张基温张秋菊

计算机教育 2006年2期
关键词:做学问资源配置学术

张基温 张秋菊

本文给出了学科的概念及其构成元素,从建设做学问的良好氛围和学校资源优化配置两个角度论述了学科建设的内涵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含义,分析了学科建设行政化带来的弊端,阐述了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意义和在学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个关键问题。

学科及其要素

就字面上看,“学科”一词有两方面的含义:学问之科和教学之科。例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缩印版)的解释为:“(1)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部门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部门中的史学、教育学等。(2)‘教学的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其他一些工具图书也有类似的解释,如《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8月第一版)、《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和《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商务印书馆和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笔者认为,将学科(discipline)定义为“一定的知识和研究领域”,似乎比较合适。

就内涵而言,笔者认为,学科应当包含如下一些要素:

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研究内容;

一支从事研究的人员队伍;

一种优良、和谐的学术风气;

一种用于支撑学科活动并使之持续发展的环境。

创造做学问的良好氛围——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之根本

从传统的观念上看,学校是做学问的地方。世界上的许多学问是在学校中诞生的,不同的学校所做学问的内容和层次各不相同。1917年1月蔡元培先生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中的名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表明大学所做的学问在层次上与中小学不同。此外,蔡先生特地用“研究”二字代替“做”字,可理解为大学中做的学问创造大于继承。

实际上,在学校中做学问者是两种人群:教师和学生。他们都需要在做学问中提高自己,只是提高的起点不同,角色不同。

狭义地讲,教学和学科建设是学校做学问的两个方面。从学生做学问一方看,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从教师做学问一方看,提高教师的水平——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工作。因为正如1931年10月梅贻琦先生在就职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所阐述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没有高水平的硕士导师,无法培养出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没有高水平的博士导师,无法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研究生。学位层次越高,需要教师在研究学问上花费的气力越大。

广义地讲,教师与学生是在同一空间中一起做学问的。当然他们也可以在其他的地方做学问,但在学校中做,就需要学校的氛围。一个好的学校氛围,是科学与人文的交织。在这里,可以领略到大师的风范,近朱映赤,陶冶情操;在这里,可以接触到科学和文化的前沿精华,耳濡目染,在成功路上获得更多的机遇;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成功、挑战和压力,激励奋斗动力,更能悟出做学问的乐趣;在这里,可以享受到现代的研究环境,提高做事的效率。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有三个方面:发展科学技术与文化、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只能徒有虚名,“人才培养”只能成为误人子弟,社会服务也无从谈起。因此,高等学校要能更好地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就要脚踏实地地抓好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学校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有许多规律可循,但最核心的规律是资源配置规律。学科建设也就是学校发展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过程。

资源配置规律有两个主要的子规律:资源动员规律和资源配置效率规律。资源动员规律告诉人们,必须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并使它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规律告诉人们,必须把现有的资源分配到效率高的部门,以提高社会发展的速度。

在学科建设中,进行学校发展资源的配置,主要从学科要素的四个方面进行。

(1)不断挖掘学科的内容资源,发现最有价值和最有希望的研究项目,特别要注意在传统学科的交叉点上,发现新的学科研究方向。

(2)在一个学科点上,有效地进行人才资源配置。特别是要物色好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它的腾飞就是靠两个教授,一个是密立根(诺贝尔奖物理奖获得者,他使这个学校的实验物理迈进了世界一流),一个是冯·卡门(钱学森的老师,他带动了美国的航空技术)。由于这两个人的贡献,在1999年美国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越过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位居第一。

但是,光有学科带头人,也是孤掌难鸣,还得有一个梯队,还需要考虑发展。

(3)学风资源配置。要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组织中优良的学术风气,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学术氛围。例如华威大学的建立和扶持冒险、创新的校园文化,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团队精神、珍惜信誉、尊重别人的校风,都是非常有个性的,也是非常成功的。

学风是学科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软资源,是一个学科团队的灵魂。忽略了学风建设,甚至对一些学术腐败行为迁就姑息,实际上是对学科发展配置了负资源。

(4)建设和优化支撑平台:财力和设备资源配置。这些资源配置和整合的成功与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实力、地位和社会效应。从这一点上也说明,学校发展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

学科建设行政化——高等学校学科建设之时弊

笔者曾经观察过几个学校重点学科的变迁:某甲做校长时,其所领导的A学科是重点学科;后来某乙做了校长,其所领导的B学科又成为重点学科。这里且不讨论这样的变迁有无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下面的一个例子似乎更能说明问题:一位学院的院长,在其任职到限之前,成立了一个××中心,将部分资源划归这个中心。这样的现象并非个案,在学术上称为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的异化。它折射出当前学科建设行政化的弊端,也折射出当前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不足。南京大学朱寿桐先生将这样的学科建设称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荒唐的运作”,并将之提炼为:

“学术权威学术权力行政权力”

朱寿桐先生还认为,这样的结果是:“学术的威权在高等教育界不再有号召力,一部分学者就自然会放弃在学问上艰苦恣睢的跋涉,更会放弃惊险莫测的冒险,学问之道的征途就往往受到冷落,而投机取巧、逢迎拍马等社会上恶劣的风气就必然会乘虚而入,学术腐败现象往往难以遏制。”

实际上,行政领导在学校中的作用是资源配置的服务与协调,而学术带头人的职责是学科建设的决策并组织实施。两者的作用和对人才的要求是不相同的。不可否认,有一部分学科带头人担当了行政负责人的双重职务,尽管这样并不符合资源效率配置规律的要求,但有时人们还是这样做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首先考虑所担任部门的学科的发展问题,至于有些人担任行政领导以后,还想占有学科带头人的位置,其结果只能走向“学术经纪人”角色,导致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的资本化和私化,形成“肥了和尚,穷了庙”的现象。

值得欣喜的是,东北师范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摸索,形成党组织进行监督保证、教授会决定资源配置方略、行政领导服务实施的管理体制。笔者再三琢磨,认为这样的体制结构是科学的、有效的。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高等学校学科建设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是对古今中外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研究总结,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根本指导方针,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要健康、快速地发展,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前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科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要求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而不是只把眼光盯在跑点、报奖、争项目、树“牌位”(空聘权威打旗号)上;要求充分调动多数人参加学科建设的积极性,而不是只靠少数人闭门造车。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方法是全面、协调、统筹、兼顾。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中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统筹当前研究与长远规划,统筹规模扩展与质量提高,统筹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的建设与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反对轻视教学、只顾眼前、弄虚作假、重表轻里、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实现规模、速度、结构、质量、效果相统一,目标与条件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其本质是发展,是在 “发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进一步考虑如何发展,解决实发展还是虚发展,长远发展还是只要眼前发展,是真发展还是假发展以及局部发展与全局发展的问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导干部是关键。一个单位学科建设的好坏主要决定于单位的领导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度和贯彻执行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1917年1月9日). http://www.pep.com.cn/200410/ca533224.htm

2. 梅贻琦.就职清华大学校长演说.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341号,1931年12月4日

3. 朱寿桐. 论“学科建设”风的负面效应. 中国网,2004年09月14日

猜你喜欢

做学问资源配置学术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教师是做学问的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做学问像爬山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
“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