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中国.大事等

2005-07-18

旅游时代 2005年5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

大事

民俗艺术研究大事记

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风俗调查会,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设立了“民俗物品陈列室”,此后几年间,共收集了首饰、衣服鞋帽、音乐、应用器具、工用器具、小孩器具、赌具、神的用具、死人用具、科举遗物、官绅遗物、民间唱本及西南民族文化品物十四类陈列品凡数万余件。

1935年正月,“第一届全国木刻展览会”在鲁迅先生的直接指导下在北京举办。会上展出了郑振铎收藏的《金瓶梅》插图和金肇野收集的杨柳青年画,这是经过整理和选择的民间艺术首次公开展出。

1937年,台湾画家颜水龙先生用了5个月的时间对山地民族的民间手工艺进行了调查,并收集了许多的实物资料。同年,杭州举办了“民间图画展览会”。

1930年前后和1937年至1942年间,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组织调查团分别在东北、西南和台湾等地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田野调查,收集了服装、饰物、手工业工具等数千件,由中央博物院作为民族文物收藏。由于方法科学、资料完整,使得这批资料有着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1942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日报》等边区报刊上发表了延安美术工作者学习民间艺术的文章。这些文章与国统区的民俗学者撰写的《民俗美术漫谈》等文章,均可视作最早的民间美术的研究文章。

1949年7月,中央博物院举办了“中国西南部及南部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会”,在社会上引起轰动。

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

20世纪50年代,各地在政府文化部门组织下,举办了多次民间美术展览。

1980年4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山西分会成立,后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西分会。

1981年5月,“全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全国少数民族服饰展览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美术》杂志开辟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专栏介绍民间美术,掀起了一个学习、研究民间美术的高潮。

1983年7月,“民间美术学术讨论会”和“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

1986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了民间美术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开始招收民间美术专业研究生。

1988年,全国民间美术工作会议召开,中国民间美术学会成立。

20世纪90年代,国家投资的《中国美术全集》之“年画”、“皮影”、“剪纸”等卷和多卷本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湖南民间美术全集》等大部头著作先后出版。

2002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率领部分专家、山东电视台《中国民俗》摄制组,前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后沟村进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范本的采样工作。

2003年1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作为国家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子项目正式立项。

2003年3月25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抢救工程全面展开。

2003年4月,“山西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这项工程将对山西省民间艺术及民俗进行大规模抢救性的普查、搜集、编纂出版,征集典型民俗实物;拍摄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山西民俗》;建立“山西民间文化图文资料数据库”及“山西民间文艺网站”。编纂出版《中国民俗志》山西系列、《中国民俗山西分布地图集》;编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山西代表作名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5年3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证和命名的项目正式启动。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包括民间文学讲述人、民间艺术传承者、民间工艺美术师等。

人物

民间代言

冯骥才:拯救民间文化的唐·吉诃德

今年已经年过50的作家冯骥才仍然被人亲切的称之为“大冯”,不仅是因为他1.90米的身高,也是因为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平民化和亲切感。如今的冯骥才不仅是作家、画家和学者,更是一位为保护中国民间文化而大声疾呼四处奔走的挽救者。冯骥才放下了他想写的小说,想画的画,先是拿出自己的稿费收入,组织一百多位摄影师对天津进行了抢救性拍摄;随后他又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身份各方呼吁,在2003年2月正式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这两年中,冯骥才跑遍了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一边指导文化志愿者进行田野普查,一边劝说地方政府出资扶助抢救事业,累得腱鞘炎发作。冯骥才白天忙于各种活动,晚上十二点夜深人静时进入画室开始创作,右手生生的磨出一块硬茧,义卖自己的28幅作品,为抢救工程筹款100万。如此玩命地投入心血,大冯,是位真正的中国文化人。

民间旋律

女子十二乐坊:民乐的精致与时尚

《茉莉花》、《敖包相会》、《翻身道情》、《阿拉木汗》……在流行音乐、电子音乐、Hip-Pop大行其道的今天,能够让听众因为这些古老的民歌民乐而疯狂的演奏者,确实值得人刮目相看。女子十二乐坊仿佛打开了一个缺口,民乐的清新流畅如山泉般喷涌而出,直达听者的耳膜。许多人恍然发现,原来民乐中藏着这么多好听的东西,可以幽怨柔情,可以空灵激越,也可以活泼俏丽。她们用了最古老的方式———乐坊,用了最传统的乐器———古筝、扬琴、琵琶、笛子、二胡、独弦琴,却以时尚的方式迅速地流行,并在一向迷恋大唐文化的日本听众中间得到了狂热的追随。在国内,甚至有歌迷为十二乐坊每一个成员写了一首宋词。民间文化的旋风一旦以适当的方式刮起,力量简直势不可挡。

民间声音

阿宝:真正的民歌就是这么唱的

他曾经参加过无数次唱歌比赛,几乎都是在首轮即遭淘汰;他曾被专家评价发声方法不科学,被所有专业艺术团体拒之门外,但是他却用嘹亮婉转的民歌声打动了许多人的心,许多人说从他的声音里听到了久违的淳朴感动。阿宝,地地道道的山西大同阳高县农民,一个唱原汁原味儿晋陕蒙民歌的民间歌手。当他披荆斩棘终于获得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的月冠军的时候,36岁的小伙子居然哭了,半天不能说话。半天才憋出一句:“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拿第一……真正的民歌都是这么唱的,我们那儿的农民,都是这么唱的。”阿宝在民间唱了二十多年,历尽艰辛仍然顽强歌唱,真心热爱。欢快、辛酸……这样的民间艺人,这样的歌声,感谢他的不畏苦难,让我们坐在家中便听到了来自最乡土中国的声音。

民间记录

管祥麟:镜头记录民间大美

孤独行走18年的管祥麟是一位自发的民间艺术拯救者。曾经腰部以下高位截瘫的

他,康复之后停薪留职却没有“下海”,而是一头扎进了民间艺术的海洋,行走18年,走遍了除高山族之外的所有民族聚居地搜集民间艺术资料。先后拍摄了6万余张彩色照片,拍摄录像片6000余分钟,征集各类精美的民间工艺美术品1万余件,撰写考察笔记180余万字。一路上,他挨过饿,遇过劫匪,遇过车祸,在云南陆良县没钱饿得不行的时候甚至讨过饭,在招待所被服务员当作叫花子赶出来。甚至在走之前,他已经为自己写好了遗书。“我有一个很坚定的信念,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未来有一天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是民间艺术的美,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促使他走完这一程。现在管祥麟在着手建立一个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他希望通过展览,让人们看到、了解民间艺术的美,让他们去爱民间的美。

民间印象

巩俐:民间美人儿

在影坛上已经领风骚多年的中国影星巩俐在57届戛纳电影节上又以一身华美旗袍令众人惊艳。曾经有人说,如果要在现代女影星中选择一张面孔来代表最为传统最为地道的中国民间味道,那么巩俐是无人可出其右的。无论是《红高粱》中的红艳奔放,还是《秋菊打官司》中的质朴执著,《菊豆》中的灰色抑郁,都给人留下深刻的民间乡土印象。尽管巩俐高大的身材,较为宽大的脸部轮廓和略粗的眉毛与中国传统文学中柳眉削肩小口的柔弱美女形象略有差异,但是观众的评价就是硬道理。不管张艺谋的“中国风”刮到哪里,那里的人们都会迅速地认可巩俐“中国美人”的形象。巩俐在落日余辉下伫立在乡间的倩影无疑充满了一种近在咫尺的中国民间感觉。再纵观巩俐为影为人,温婉厚道,处事低调的她也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

灵感

音乐

朱哲琴《黄孩子》

1995年朱哲琴的《阿姐鼓 Sister Drum》,成为国际唱片史上的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许多人被这张以西藏为背景,融进了西藏音乐元素的唱片所深深打动,很多人称她为“中国的恩雅”。然而其实在《阿姐鼓 Sister Drum》之前,朱哲琴的另一张唱片《黄孩子》已经尝试将这种民间自然的感觉融入配乐和歌声。没有懒散俏皮的“花腔”,没有滥俗的抒情,可是它掀起的感动却是良久的。迷人而富于幻想的气息,在连绵的笛声、箫声里过度得天衣无缝。

刘索拉《中国拼贴》

《中国拼贴》是一盘音乐CD,它融合众多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琵琶和人声效果、民族音阶和民间素材,用拼贴这样的现代方式组合出奇妙的魅力。它的创作者,既是知名作曲家又是知名作家的刘索拉自己说:“我是在传统里找一种东西。布鲁斯一类东西让我找到了血液里的东西,但我同时感到中国或任何一个地方同样的野性,因为这种东西被启发出来了,于是很本能地就返到了中国音乐里去。因为即使再深刻地感受布鲁斯或爵士,但文化背景和30年的中国经验依然是我的,我用自己的身体体验到了中国音乐中的野性。”

美术

吕胜中 “小红人”

吕胜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小红人”是他用剪纸形式表达的艺术符号,更是一种灵魂符号。他对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已经着迷了二十年,在过去的十七年中,几乎只使用剪纸作为惟一的介质进行艺术创作。

潘鲁生 《神码系列》

这是一套组画,看到它的人会觉得亲切熟悉,因为它的题材来自于中国民间的传统神仙,依稀可以分辨出灶王爷、玉皇大帝。大红大绿的晕染表现手法源于中国传统年画。它的作者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不仅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民间艺术研究者。

安东尼·葛姆雷 《亚洲土地》

在这个名为“亚洲土地”的雕塑展览上展出了192000个泥土制成的手掌大的小人儿。这次活动的创意者是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而这些小泥人的三百多名制作者几乎都是来自于广东东北部花都地区的普通村民。葛姆雷说,他之所以选择中国做《亚洲土地》是因为中国古老的历史和影响力:“从这项工作和作品本身,我也体会到了这个国家蕴藏的无穷的力量。”

摄影

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这项国际性大赛,已经举行了4届。它不仅是为摄影家们提供了一个从民俗文化中摄取灵感的机会,更是发动了千千万万的摄影家们将他们的眼睛和镜头对准最为民间的点点滴滴,亲身地参与对民俗的了解,留下宝贵的资料,唤起更多的热爱和保护。同时和国际的接轨扩大了年赛的视野与影响,吸引了多方面高层次的关注与思考。如今已有超过世界1/4国家的摄影师参与了这一大型图片记录活动,所保存的文化内容更是涉及世界的各个角落。它以摄影的记录性,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提供最真实的佐证;以组照的完整性,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提供最系统的研究样本。

2004年第4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

年赛部分获奖作品

大奖 中国 周伟《中国私塾教育的最后遗存》

人物服饰类一等奖 中国 唐跃武《大凉山深处的彝族人》

节日文化类一等奖 中国 江浩《老解的庄户剧团》

建筑文化类一等奖 美国 Jason Eskenazi《重建阿富汗》

生活习俗类 一等奖 中国 耿云生《乌蒙矿工》

文体游艺类 一等奖 澳大利亚 Glenn Hunt 《蒙古那达慕大会》

书籍

普通人的传奇

《剪花娘子库淑兰》

说这是一个民间艺术大师传奇一生的故事,倒不如说这本书带领人认识了一个亲切、活泼、风趣的农村老太太,生于1920年的陕西旬邑县赤道乡富村的民间剪纸大师库淑兰。仿佛看得到老太太坐在炕沿一边剪纸一边唱着“剪花娘子是谁吗,剪花娘子是我。”即使对剪纸艺术没有兴趣,也完全可以把这本书当作一本为民间普通老百姓所写的传记来看。不禁会感叹,一个生长在封闭贫瘠的陕北农村的妇女,在单调的农耕生活,简陋的物质条件,繁重的农活家务以及性情暴烈的丈夫管制之下,竟然还能如此纯朴乐观,竟然还能有如此生机勃勃的艺术生命。尤其是,书中的主人公库淑兰老人已经辞世,在书页一张张翻过时,书中的音容笑貌和那些大俗大雅的剪纸一起已经成为了历史。

非常民间

《汉声》杂志

《汉声》是一本著名的台湾民间文化杂志,2004年开始在内地发行简体中文版。

《汉声》杂志一直以“只闻声,难见面”而在文化界和收藏界闻名。它的许多期已成绝版书,在“《汉声》迷”和收藏家手中流传着。不仅仅是因为《汉声》每期600余元的价格和比一般书籍都要厚的页码。《汉声》的设计装帧古色古香,极为精美,图片原汁原味,内容鲜活深刻,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间色彩,有时还会随刊赠送一些民间艺术精品,令每个拿到手中的人都爱不释手。许多文化人以收藏有《汉声》而喜。《汉声》关注最“传统的、中国的、民间的、活生生的”的中国传统民间乡土文化。如第31期淮阳泥人、第42期贵州蜡花、第44期陕西东路华县皮影、第65-66期福建土楼、第70-71期侗族服饰艺术探秘、第98期中国门神等,涵盖了黄河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的民间艺术精品。

科学指导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普查手册》

这不仅是一本细致的展示了民间文化的好读的书籍,也是一本严肃的、极富使命感的工作手册。它以严谨的态度提供了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严格、清晰、齐全”的科学方法和量化标准。使得民间文化工作者和热心于民间文化抢救的广大志愿者能够统一认识、统一目的、统一标准、统一方法,更直接的了解民间文化大普查的要求和方式,尽快的投入其中。在这本书及其附带的光盘里,由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的发起人,著名作家冯骥才邀请了当代重要的民俗和文化学者、民艺专家以及长期在民间文化抢救前沿工作的摄影家和摄像家,组成专家小组,前往山西榆次后沟村等地进行采样考察,做出了文字、摄影与摄像三个方面的调查范本。书中提供了对民间文化的普查提纲、普查表格等。如果你不只是想对民间文化表示兴趣和发表感慨,而是想要行动起来,真正把这种情感化为力量的话,那么就在下一次旅行的时候,把这本手册放进背包吧。

民间的自救

《西留花灯阵图详解》

和专业、精美的民间艺术书籍相比,这一本厚约百余页的书也许不足为道,但是它却是

七旬老翁赵进书历经10年时间精心修编的收尾,是一位民间老艺人自发对民间艺术的拯救。赵进书老人是河北深州市北溪村乡西留村人。“西留花灯”,是河北深州、武强、饶阳三市县交会处民间的一种主要娱乐形式,北溪村乡西留村则尤为火爆,“西留花灯”据此得名,相传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每年正月十五,一些艺人将街上持灯的人们组织起来,并编创出各种队形排列及舞蹈动作,加之鼓乐相伴,形成了一种街头文艺形式。所走队形由先前单一的圆形发展到菱形、方形、莲花形、“桃阵”、“八宝折”等。《西留花灯阵图详解》中收录花灯演出队阵图四十多幅,每幅阵图都附简要说明以及排演要领,对花灯历史、演变过程等都有详细介绍,可以说是老艺人一生心血的积累。

艺术家的行动

《民间,黄河———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

一本目前为止最全面,最完整的关于黄河流域民间文化的著作,一本站在美术工作者角度整理的图集。作者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版画家杨先让及其女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杨阳。这本书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创建伊始,当时的工艺美术系主任杨先让历时4年沿黄河流域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田野考察的结果,包括“宝鸡布制品”、“高密扑灰年画”、“河北滦县皮影”、“民间瓦当”、“安塞农民画”、“陕北剪纸”、“安塞腰鼓”、“陕北布制鱼”等76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图文从数十万字原始考察笔记和近千张反转片中整理而成。但是这本书不是学术著作,其风格是诗性的,更像一个行吟诗人边走边唱的札记。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