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世里的葬花吟

2005-03-18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05年1期
关键词:曹雪芹林黛玉黛玉

紫 筠

经典是历经岁月的洗涤仍能不老的神话;经典是大浪淘沙后仍能熠熠生辉的矿藏。经典的意义在于常读常新,即使没有烟花炫目的光彩,也依然能长久不衰地散发光亮。经典所散发的光亮能照亮我们的心灵和整个世界。那些睿智的灵魂和清丽的语句,穿过时空的阻隔,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懂得了什么可以错过,但不会被磨灭;什么是瞬间即逝去,但又是最值得珍惜的。

“经典书坊”和我们一起携手“经典”。

(伊 帆)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1764年),名,字芹圃,号雪芹,别号梦阮。祖先为汉人,很早就加入满洲旗籍,隶属满洲正白旗,为内务府“包衣”(满语,奴仆)。祖居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做过康熙的奶妈,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从康熙二年至雍正五年,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叔父曹,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六七十年之久。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住江宁织造署内,其中有四次由曹家接待,可见曹家的声势显赫。祖父曹寅能诗,曾主持刊印《全唐诗》。曹雪芹少年时代就在这样的家庭里过着富贵豪华的生活。雍正五年(1727年)曹家因事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败落,全家由南方迁回北京。后来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香山一带,长期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靠朋友接济和卖画度日。就在这里,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初题《石头记》。后来因为爱子夭折,他忧伤过度,加之贫病交迫,终于在壮年长辞人世。

分享经典

【读书人语】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包罗万象,头绪万千,但它有一根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了解这部传世经典。

本书女主人公林黛玉在母亲去世后,离开父亲从姑苏来到外祖母家——金陵荣国府。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表哥贾宝玉——衔玉而生的男主人公,一见之下,黛玉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见到黛玉后也是心有同感,他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种似曾相识之感也暗示了宝黛二人的前世姻缘。不久,贾宝玉的姨妈带着女儿薛宝钗也来到贾府,宝钗有一个和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相匹配的金锁,这让林黛玉很是不安。于是黛玉、宝玉和宝钗三人的关系就在“前世姻缘”和“金玉良缘”中变化着,敏感的黛玉常常在言语中暗讽宝钗和宝玉。

不久,宝玉的姐姐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她探家。荣国府为了迎接这场大典,修建了极其奢华的大观园。元宵之夜,省亲的元春让荣国府众人即景写诗,在黛玉的帮助下,宝玉才完成了诗作。细心的宝玉怕黛玉饭后贪眠,特意陪她说笑,逗她开心。虽然两人情意绵绵,但黛玉生性多疑,有一次就因为宝玉去了宝钗那儿而和宝玉生起气来。

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宝玉笑道:“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她那里一趟,就说这话。”林黛玉道:“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我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

宝玉忙跟了来,问道:“好好的又生气了?就是我说错了,你到底也还坐在那里,和别人说笑一会子。又来自己纳闷。”林黛玉道:“你管我呢!”宝玉笑道:“我自然不敢管你,只没有个看着你自己作践了身子呢。”林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宝玉道:“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林黛玉道:“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如何?”宝玉笑道:“要像只管这样闹,我还怕死呢?倒不如死了干净。”黛玉忙道:“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宝玉道:“我说我自己死了干净,别听错了话赖人。”正说着,宝钗走来道:“史大妹妹等你呢。”说着,便推宝玉走了。这里黛玉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

没两盏茶的功夫,宝玉仍来了。林黛玉见了,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宝玉见了这样,知难挽回,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不料自己未张口,只见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地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见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林黛玉听了,低头一语不发,半日说道:“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今儿冷的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宝玉笑道:“何尝不穿着,见你一恼,我一炮燥就脱了。”林黛玉叹道:“回来伤了风,又该饿着吵吃的了。”

【读书人语】正是在这些斗气拌嘴中宝黛两人不断深入了解对方的心意,感情也在逐步加深。宝钗过生日时大家一起听戏,一个小旦长得颇像黛玉,被贾母孙女史湘云快嘴说出,宝玉怕黛玉生气连忙阻止,结果却惹得黛玉和史湘云都生了宝玉的气。

元春怕大观园空闲,便让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居住。进园后,宝玉更是成天与这些女孩子们厮混,还把禁书《西厢记》带入园中和黛玉一起赏读。生性忧郁的黛玉看到暮春的落花,倍感惋惜,将落花收集,埋于土中,称其为“花冢”,并写了充满才气和悲情的《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读书人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宝玉和黛玉的感情渐渐达到了思想上的融合。宝玉因为不喜欢会见贾雨村之流而受到父亲贾政的责备。薛宝钗和史湘云就劝他会官员,谈仕途,却被宝玉抢白,宝玉赞扬黛玉从不说这样的混帐话。恰巧被路过的黛玉听到,深喜知心,又感叹自己父母皆逝,婚姻大事无人作主而十分伤感,宝玉却让她放心。

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缘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读书人语】这时给宝玉送扇子的袭人听到了宝玉的心声,惊呆了的她就把此事禀告了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在封建时代,尤其是在荣国府这样的官僚家庭,青年男女私下互吐情愫是被绝对禁止的。王夫人生怕宝黛二人再做出什么不得体的事情来,立即决定让袭人随时汇报宝玉的情况,并打算将来让袭人做宝玉的妾。

黛玉的丫环紫鹃为了试探宝玉对黛玉的真心,就谎称黛玉要回姑苏,还说要把宝玉送的东西都还给他。

宝玉听了,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紫鹃看他怎样回答,只不作声。忽见晴雯来找说:“老太太叫你呢,谁知道在这里。”紫鹃笑道:“他这里问姑娘的病症。我告诉了他半日,他只不信。你倒拉他去罢。”说着,自己便走回房去了。

晴雯见他呆呆的,一头热汗,满脸紫胀,忙拉他的手,一直到怡红院中。袭人见了这般,慌起来,只说时气所感,热汗被风扑了。无奈宝玉发热事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给他个枕头,他便睡下;扶他起来,他便坐着;倒了茶来,他便吃茶。众人见他这般,一时忙起来,又不敢造次去回贾母,便差人出去请李嬷嬷。

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日,问他几句话也无回答,用手向他脉门摸了摸,嘴唇人中上边着力掐了两下,掐的指印如许来深,竟也不觉疼。李嬷嬷只说了一声“可了不得了”,“呀”的一声便搂着放声大哭起来。急得袭人忙拉他说:“你老人家瞧瞧,可怕不怕?且告诉我们去回老太太、太太去。你老人家怎么先哭起来?”李嬷嬷捶床捣枕说:“这可不中用了!我白操了一世心了!”袭人等以他年老多知,所以请他来看,如今见他这般一说,都信以为真,也都哭起来。

【读书人语】心里只有黛玉的宝玉因此而精神失常,几经调养才恢复健康。此后,黛玉更知宝玉的心,而大观园里的众人也以为他们定成美满姻缘。随着年龄的增长,荣国府的长辈们也开始考虑宝玉的婚事。身体一直虚弱的黛玉听见丫环议论宝玉的婚事,以为宝玉要和别人成婚,病得不能吃饭,差点没命,直到又听说议而未成,她的病情才渐渐好转。贾母听到这件事后,认为黛玉的行为超出了伦理纲常,渐渐地开始疏远黛玉。

十月里,海棠开花,大观园里的人以为是喜事就置酒庆贺。可是就在夜里,宝玉的通灵宝玉不知去向,人也变得痴呆起来。祸不单行,元春也在此时死去。为了给宝玉冲喜,贾母决定为宝玉迎娶宝钗,因为宝钗出身大户人家,温柔贤淑,知书达理,在大观园里的人缘也很好。凤姐等人怕宝玉不同意,就想出了一个调包计,独独瞒着宝玉和黛玉二人。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黛玉还是知道了此事。

林黛玉的梦幻彻底破灭了,她焚烧了诗稿,在宝玉成亲的那一天孤苦而亡。洞房之夜,宝玉发现新娘是宝钗,大惊之下人更加糊涂,忧伤得差点死去。

荣宁二府因不法行为惹恼了皇帝,招来罢官抄家的厄运。在这种打击下,贾母病逝。负责操办贾母丧事的王熙凤受财力所限,力不从心,也在众人的指责抱怨中羞愤而亡。面对败落的家族,身为长孙的贾宝玉不得不读书应考。虽然中了举人,可他早已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这一场荣华富贵的豪门盛宴就此终了。

编后语

《红楼梦》虽然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出爱情悲剧。《红楼梦》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它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它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来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这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曹雪芹跳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变了说书人的那种叙述格体例,代之以散文化的描写,使《红楼梦》结构新颖而奇巧。他改变了以往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一类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单线发展的特点,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同一空间和时间,并且使情节的推移也具有整体性,表现出作者卓越的艺术才思。在书中,曹雪芹借石头之口阐明了自己的创作原则:“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若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事体情理罢了。”这样的创作原则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

《红楼梦》后四十回由高鹗所续。虽然续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比不上曹雪芹的原著,但正是由于續书的存在才使《红楼梦》能够迅速流传开来,并出现了文人雅士“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和“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风靡状况。

限于篇幅,我们只能一鳞半爪地谈谈这部鸿篇巨制,权当抛砖引玉。要想更全面、真切地了解《红楼梦》的全貌,只有靠同学们自己深入其中,畅游一番了。

猜你喜欢

曹雪芹林黛玉黛玉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