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视野中的高玉宝

2004-07-09

全国新书目 2004年7期
关键词:报告文学文学

土 木

高玉宝写《高玉宝》

提起《半夜鸡叫》及其作者高玉宝,相信读者不会陌生。当年,文盲战士高玉宝边打仗边“画书”,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先例-——书名、主人公、作者三者同名。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国内有7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国外有近20种文字版本。仅汉文版累计印数就多达450余万册。

高玉宝有幸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接见。2002年6月,胡锦涛视察大连时握着高玉宝的手说:“你的《半夜鸡叫》,今天印象还很深刻啊。”《半夜鸡叫》、《我要读书》多年来一直被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并被拍成木偶电影,1995年被选入《共和国文学作品经典丛书》。尽管世事变迁,如今的人观念变了很多,但谁又能否认得了高玉宝的作品给几代人烙下的深深印记?

画出20万字草稿

高玉宝1927年4月6日生于辽宁大连瓦房店孙家屯一贫苦农家,8岁时,他上了不到一个月的学就被顶债给地主周扒皮当长工,9岁随父母逃难到大连当童工,15岁替久病的父亲到大连复县华铜矿当劳工,1947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在行军路上学写字,没笔没纸没桌椅,没书没老师更没时间。怎么学?他捡薄石片和碎瓦片,请识字的人用铁钉在上面刻上“红、黄、蓝、天、地、人”等字,在心里默念字的形状、笔画及其字意。

后来,高玉宝决定写一本书。日本鬼子的“鬼”字不会写,他就画个伸着舌头的吊死鬼代替鬼子;杀人的“杀”字不会写,他先画个人,然后在人脖子上再画一把刀。还有很多字,很难画出字的意思,他就画个圈圈空起来,等向别人问清楚再填到圈圈里。有的字他只能写一个偏旁,如跑步的“跑”不会写“包”,他就先写个“足”,然后画个圈把它圈起来,在旁边留下口儿。口儿朝左朝右、朝上朝下都代表缺笔画。部队南征北战打了许多大胜仗。高玉宝先后荣立六次大功,两次小功。他跟着部队从北方打到南方,一直打到湖南、广西、广东,他一路行军作战,一路艰难地写书。1951年1月28日,他终于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画出了20多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高玉宝》的草稿。

成为专业作家

中央军委、总政文化部领导及《解放军文艺》杂志社领导请老作家荒草指导高玉宝进行修改,并于1951年12月开始在《解放军文艺》连载。1951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刊发长篇通讯:《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1955年4月,《高玉宝》一书单行本出版,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反响。当时的苏联副外长、语言学博士、作家费德林撰文评价指出:“高玉宝写了一部真实的天才作品……他的作品,正是中国文学道路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方法的成就之一。”《高玉宝》一书手稿,后来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1954年,总政破格保送高玉宝到中国人民大学深造。1962年,高玉宝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成为沈阳军区专业作家,师级干部。为了创作,他到部队、工厂、矿山、农村体验生活,获得丰富的生活和写作素材。“文革”后,他又刻苦写作,创作了两部共60多万字待修改的长篇小说《春艳》和《我是一个兵》,还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1988年,61岁的高玉宝从师级创作员岗位上退休。离休人不休,他仍然做着两项工作:一是走上讲台,做爱国主义宣传员;一是笔耕不辍,为下一代写书。

攀登文学高山

自《高玉宝》一书出版后,他每天都收到不少来信,最多时一天收到200多封,装了满满三大木箱。许多外国读者也来信,希望了解苦难的小玉宝后来怎样。为了回答一茬接一茬的提问,也为了满足中外广大读者的要求,他花了6年心血,四易其稿,写出了60多万字的《高玉宝(续集)》,他以自己亲身经历为素材,通过玉宝参军作战、写书、出席国宴、出国访问等诸多故事,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翻身做主人的不寻常的历史进程,全书塑造了130多个正、反面人物,1991年8月这本书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扬。

迄今,高玉宝已创作200多篇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等。报告文学《家乡处处换新颜》刊登在6种外文刊物上,发行于世界五大洲,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多种语言向世界广播,港澳和国外有19种报纸转载此文。现在,高玉宝还准备写《高玉宝(续集2)》。着重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生活。在写法上,他试图做些变化和调整,力求写得更平静、含蓄些。“文学是一块净土,又是一座高山,也许我不会攀上峰巅,但我会全力以赴尽力拼搏。”这是高玉宝对文学的感悟与决心。

猜你喜欢

报告文学文学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论茅盾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首届青年报告文学评论家研讨会在京举行
文学小说
辉煌与重生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