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等是标准伪科学等13则

2001-07-23

全国新书目 2001年6期
关键词:粤剧文化

《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等是标准伪科学

北京大学副教授刘华杰在《光明日报》发表图书时评,严厉指出,李卫东博士写的《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人类曾经被毁灭》(九洲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与《人有两套生命系统》(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其胡论程度不亚于柯云路的《发现黄帝内经》,是标准的歪理邪论。

语文教育主要应抓“语感的培养”

3年前,语文教育界曾有过一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争鸣,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正因为语文教育的危机已日趋显著,改革已不可避免。

几位有着较深厚理论修养、又长期从事语文教育的实践者,埋下头来,对基本观念作了锲而不舍的钻研,最近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书(“语文教育新论”丛书),提出新的学科立场:把语文定位于“言语”,即“语用学”。这样,教学的目的将不再是几乎无限的语言知识,而转化为生动多样的语言的运用。一个学生能不能从阅读中得到乐趣,会不会在作文时灵感勃发,最大的区别在于“语感”的高下。如果从小学到大学的语文教学都能抓住培养语感这一关键,教育效果必将大大高于现在。

(高友敬文,《文汇报》)

《莎士比亚全集》以译林版为佳

李景端在《人民日报》发表书评称,中译本《莎士比亚全集》以译林出版社版本最佳:

一、朱生豪译本存在的误译和脱漏得到纠正和弥补;

二、恢复了当年被认为“不雅驯”而被删除的词句、段落,并通过必要的注释,尽量展示莎氏作品的完整面目;

三、篇目全。不仅收入莎氏39部剧本,还收入他的长诗、十四行诗及其他抒情诗,包括《两个高贵的亲戚》、《爱德华三世》及《托马斯·莫尔爵士》的片断,成为迄今我国最全的版本;

四、译本以朱生豪译本依据的牛津本为基础,再以1974年和1997年最新美国河滨本加以校订,兼取这两种版本之长;

五、邀请英国文学专家、北京大学李赋宁教授撰写深入浅出的序言;

六、每篇首页都加有原作的插图;

七、书后附有莎氏年谱,特别在校译中吸收了国际莎学界的研究新成果。

《怀想三峡》

杜鸿著

《怀想三峡》是一部三峡文化的心灵笔记。作者在进入三峡的历史文化时空时,始终伴随着一种理性的升腾与思辨的飞扬。看看他的《屈原祠》以坐落于归州城的屈原祠为聚焦点,从祠的古老沧桑、冷清寂寥说到屈原孤独寂寞、忧愤而终的痛苦人生。而在另一篇《巫音》中,作者将理性探寻的触角伸向了三峡更为悠久的历史传说和更为广阔的文化空间。

书中观照的是三峡的历史文化,但其切入点和立足点却是当下的现实生活,这就使整个作品系列具备了强烈的现代气息,同时也升腾起鲜明的时代精神。具体到艺术表现上就是,他的每一篇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凸现着作家主体的声音,都是主人公行走于三峡山水之间,与这一方土地的历史文化遗迹相邂逅、相碰撞、相对话的结果,都是一个当下的知识分子通过联想和想象,对文明碎片的修复和对历史风景的激活,是今天对昨天的反观与重构。

(贾丽萍文2001.4.28《中国文化报》)

《大败局》

吴晓波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新华社记者吴晓波的这本《大败局》,充满理性地剖析了10家著名企业的失败史。

作者把企业的失败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一个结果来进行研究,将企业家曾经有过的辉煌和失误,同时客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总结企业失败的教训,准确地寻找企业失败的预警线,适时合理地采取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书中认真挑选和描述的一系列失败的案例,表明成功需要创新,要使各类因素实现最佳组合才能促成企业的成功,刻意克隆成功只会复制出失败。

作者捕捉到10个企业共同的“失败基因”是:普遍缺乏系统的职业精神。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企业家个人素质的局限性等,则是产生这些“失败基因”的深层次原因。纵观全书,作者对“空手套白狼”“不按牌理出牌”等行径持明确的否定态度,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在党和政府倡导“以德治国”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应该以德治企、依德经营,这是避免失败、走向辉煌的重要基础。

(谭临庄文2001.4.26《中国文化报》)

《粤剧论坛》

罗铭恩主编澳门出版社

中国第一部粤剧理论研究专著——《粤剧论坛》由澳门出版社出版,共21万字,由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所长罗铭恩主编。本书是第三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也是我国第一部粤剧理论研究专著。

书中的中心议题是“当前粤剧(粤曲)的现状与21世纪的走向”。专家们的论文主要争论的焦点:一是如何对待粤剧的传统——要“原汁原味”还是锐意创新;二是如何认识粤剧的现状——是必然衰亡还是暂时落后;三是21世纪粤剧的走向问题——激活机制、赢得观众。

《粤剧论坛》一书的价值主要体现了海内外粤剧界的同仁从爱护粤剧、发展粤剧的愿望出发,敢于直面现实、正视自身不足和要求提升粤剧艺术水平的宝贵勇气。

(栾菊芳文2001.4.12《中国文化报》)

《对面的女孩》

张平著

向以关注现实著称的小说家张平先生的日记体小说新作《对面的女孩》一改往日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叱咤风云的强者形象这一写作路径,托言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女学生日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性格逆来顺受,内心纯洁善良,被强大的传统势力及陈腐观念百般欺凌的弱小女孩的典型形象;但却保持了他鞭挞落后与丑恶,呼唤进步与美好,激扬道义与法治,关注社会与人生的创作旨趣。

在小说所描写的学校和老师中,我们绝少看到对人性的理解,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人道的张扬;而是恰恰相反,看到的更多是对纪律的曲解,对人性的蔑视,对是非的颠倒,对权力的滥用,对天真的扼杀,对美好的亵渎,对正义的歪曲,乃至对生命的淡漠。《对面的女孩》作为一部小说,因而可以看做是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某些观念文化积弊的寓言式揭示!原本比较明显的“救救孩子”的创作主旨,因而还可引申为“救救成人”,“救救老师”,“救救我们自己”!因为,如果没有一代精神健全、文明合格的成人老师,又如何指望会培养出下一代合格的学生?!没有思想和精神健康健全的真正的人,又怎么能建设一个文明昌盛的理想社会?

(吴文科文2001.4.28《中国文化报》)

《我们得回到幼儿园》

[美]罗伯特·福尔姆著中国档案出版社

《我们得回到幼儿园》一书中作者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几乎是我们正在经历着的当下生活的直接翻版;而作者所关注的平凡事物,几乎是我们为其烦恼也为我们所常常漠视的事物。阅读着清新自然和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慢慢欣赏作者在我们的眼前所做的一次次对日常生活的精神漫游,让人震撼的是,无论是普通人的生活状态还是具体细微的日常事例,经过作者的集叙述、描写与感慨于一体之后,从“内核”显现出的“真实”与“本质”,依次点燃的竟然是我们顾盼已久的一盏盏生活之灯……

“其实我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如何按照我在幼儿园里所学到的道理那样去生活,去为人处世,去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显然,罗伯特·福尔姆所说的“我们得回到幼儿园”,意在于通过退回到“原地”而让自己有机会从头学起,按幼儿园老师早年所教的去做,从而具备为人应有的诚实与善良,具有与人和睦相处和团结互助的能力与信念。

(杨泽文文2001.4.26《中国文化报》)

《幻城记》

孔林鸟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小说《幻城记》是作家孔林鸟的一部新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抛弃了小说创作中常见的写实形态,而对现实生活作了奇想式变态:一个作家的一次不经意的摄影使整个城市的人和物失去了影子,而这些被摄入照片的影子又构成了一个新的城市——颓城。颓城虽然是作者经过艺术变态与夸张而虚构出来的一个超验的、非现实的城市,却如同一面放大镜,使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良现象纤毫毕露,让读者在对作者调侃、戏谑的语言报以会心一笑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对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与警醒。

全书通过主人公纪文在颓城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全面展示了颓城的世态民情。作者采用荒诞的写法,用心良苦地营构一座城市的故事,将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突出放大,无非是在向现实社会中为物欲而出卖人性良知的不良现象提出警示。

(张青文2001.4.26《中国文化报》)

《养生笔记》

易希高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易希高的《养生笔记》是一本有关养生方面的文艺性专著。因为其运用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西医的现代理论科学知识和文学的散文笔调,”为读者提供了养生和审美两种信息。

中国的养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为一门思想精深、内容浩富、体制博大、风格独特的学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养生笔记》一书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进行构架。容量大,从中随心所欲挑选出某方面的知识更方便,而且在文字表达上,行文飘逸、流畅、灵动,宛如富有灵性的玑珠在字里行间跳荡。读者可以将这部书当成养生科学知识看,也可以将其当成散文作品看,还可以将其当成一种闲书来消遣。

(刘占成文2001.4.26《中国文化报》)

《待人处世哲学》

李庚辰著长征出版社

《待人处世哲学》是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著名杂文家李庚辰撰写的一部力作。作者多年来深入研究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针对现实社会许多人、尤其是青年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大明白如何待人处世,以致因此影响到思想情绪、学习工作甚至事业发展的事实,精心选取112个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现实问题,广征博引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精髓,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深入浅出、可口循俗地阐述了待人处世的要言妙道和基本准则。

该书在传统处世伦理和现代意识的交叉点上,大量引用古今中外文史典故和警语格言,析事论理,传道授法,思想深刻精辟,文笔潇洒流畅,知识含量丰富。尤其有益于涉世未深的青年朋友。对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来说,则是一本难得的实用工具书。

(2001.4.20《解放军报》)

《理解的真理》

洪汉鼎著山东人民出版社

伽达默尔60岁时的哲学代表作《真理与方法》在当代哲学以至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向方面影响深远。本书作者洪汉鼎是《真理与方法》中文版译者,在本书书末他说:“本解读只是我对《真理与方法》一书的读解方式,它只是对伽达默尔文本的一种可能的理解。”这也颇合诠释学的精义。

(2001.4.26《中国文化报》)

《燕园拾尘》

王曙光著新世界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近年在北大读书教书之余写成的随笔集。书中既有对于生命与成长的深邃而沉静的感悟,也有与北大名师大家们跨越时代的心灵对话;既有对缤纷大学生活的传神描述,也有对北大文化性格和精神魅力的独特体察。这是一本郑重而朴素的书,格调清雅,文笔酣畅,耐人寻味。

(2001.4.26《中国文化报》)

猜你喜欢

粤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如何传承粤剧表演的精髓及促进表演时代性探讨
谁远谁近?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
传承 民族 文化
地方戏剧在青少年中的传承探究
什么是文化
今年第12个“粤剧日”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