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腕骨穴初探及临床应用

2000-06-13宁李冬申

中国针灸 2000年4期
关键词:灸法主治小肠

陈 宁李冬申

(姜堰市中医院,江苏225500;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摘要腕骨穴是原穴之一,笔者结合古代诸家论述、近期文献资料及个人体会,对腕骨穴的定位、解剖、主治、刺灸法与作用机理进行探讨,认为该穴有通阳截疟、通利清窍、醒脑回苏、分清泌浊、清利泄热、疏导经气之功;以腕骨穴为主,佐以他穴,配太乙神针灸大椎治疟疾,刺涌泉、灸侠溪疗暴聋;小儿惊风配曲池、大椎;配隔姜灸关元、中脘止泻。

主题词穴,腕骨聋/针灸疗法急惊风/针灸疗法

腕骨穴,系手太阳小肠经之原穴,位于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据历代文献记载,其主治有偏枯、热病汗不出、黄疸、疟疾、耳鸣、惊风、见健⑼吠础⒕毕铗ブ住⒈弁粗嘎巍⒀腿痛等多种疾病。笔者以该穴为主穴,配佐它穴,广泛应用于临床,每获捷效。

1穴位探讨

1.1定位

腕骨穴出自《灵枢·本输》篇:"过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针灸甲乙经》云:"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者中,手太阳脉之所过也为原"。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偶得简便取穴法:以手小指与无名指蹼缘相互交叉,小指自然弯曲,下面一侧小指尖端赤白肉际处即是本穴。

1.2穴位断面解剖

(1)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掌支和尺神经手背支共同分布,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均由第八颈神经组成。(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3)小指展肌:由尺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组成。(4)豆掌韧带:从豌豆骨分散到第四、五掌骨底的掌侧面。(5)针的背侧为尺侧腕伸肌腱和第五掌骨基底部。

1.3主治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腕骨穴主治(痉、惊)互引,热病汗不出,善呕苦,身反折口噤,善鼓颔,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似拔者,善悲上下取之出血,见血立已,偏枯,臂腕发痛,肘屈不得伸手,又风头痛,涕出,肩臂颈痛,项急烦满,擎五指掣不可屈伸,战怵,狂易,消渴,项肿不可俯仰,颊肿引耳,大衄血,喉痹。以后各家均在其基础上扩大主治范围,《腧穴学》(第六版)一书腕骨穴研究进展:"(1)增加肠蠕动,针刺腕骨穴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减弱的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2)腰痛,配下巨虚,用导气手法,患者腰部有热感时出针"。笔者认为腕骨穴可有以下几个主治功效。

(1)通阳截疟:因疟邪潜于半表半里之间,使营卫不能相和,正邪交争,阴阳相移,而见寒热往来,故驱之需振奋卫阳之气,针腕骨则能宣发太阳经气,并领邪外出。

(2)通利清窍:腕骨为小肠经之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行留止之处,原气又借三焦之首输布至五脏六腑,头面四肢,小肠经又上面入耳,为耳之宗脉之一,故当内风上扰,闭塞经气时,取其可利上焦气机,通利清窍。

(3)醒脑回苏:小肠经和心经互为表里,小肠经络心而行,因心火偏亢,痰热蒙窍,致神志昏糊,心神失常之疾,泻腕骨可清亢盛之心火,散上行之痰热。

(4)分清泌浊止泻:泄泻一症是由于诸因引起胃肠的运化和传导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所致。小肠为受盛之官,分清泌浊正是其职,故取腕骨以引发其本脏经气,恢复其功能,则可使泄泻止。

(5)清利湿热: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受阻,经气不畅,胆汁横溢而见目睛黄染,胁痛不舒等症时,取腕骨或补或泻,可引内聚之湿热渗入膀胱从小便而去,以达清利湿热之目的。

(6)疏导局部经气:小肠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其脉循行于手臂肩项,所以当肩项臂腕因经气不利,气血不畅而出现臂痛指挛,五指不能屈,头项强痛时,刺腕骨可引导通利经气,使之通则不痛,若配以痛处局部取穴,收效更佳。

2刺灸法

腕骨穴在古代文献中记载刺灸法均刺0.2~0.3寸,留三呼,灸三壮。《针灸甲乙经》、《图翼》:"刺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大成》、《铜人》:"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其法缘于《针灸甲乙经》。直至近代第一版《针灸学讲义》:直刺3~5分,艾条灸3~7分钟;上海中医学院编《针灸学》:直刺0.5~1寸,感应: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掌部。灸量:灸3壮,温灸5~20分钟;《经穴断面解剖图解》:直刺8分。《腧穴学》(第六版):直刺0.3~0.5寸,可灸。可见在刺灸法的发展,因古人的针具太粗,消毒不严而言,但现代临床只注重针刺0.5~0.8寸,灸很少;忽略补泻手法(大部分运用平补平泻或强刺激、弱刺激)。笔者认为针刺深度一般可在0.8~1.2寸适宜,并向掌心刺入0.8寸以上易得气、针感强,放射至掌心或向上放射至肘部,很少放射至头面部;留针30~60分钟,甚则数小时,一般艾灸5~9壮或10~30分钟,可行各类补泻手法。正如《针灸集成》云:"疟疾烦闷,头痛惊风,见,五指掣挛,心与小肠火盛者,当泻此,浑身热盛,先补后泻,肩背冷痛,先泻后补"。说明实证热证实行先补后泻,虚证寒证应行先泻后补。通过不同手法以调整其虚实,达到病愈的目的。

3临床应用

3.1疟疾

陆×,女,27岁。初诊日期:1989年7月14日。现病史:怀孕32周,自诉2天前午后突然出现恶寒颤抖,肌肉酸楚,继则浑身发热,头痛引睛,胸闷烦渴喜冷饮,1小时后遍体汗出而热退。就诊时已发作过2次。查血涂片发现疟原虫数甚多。因有孕在身,其恐服抗疟药物影响胎儿生长而要求针灸治疗。检查肝肋下1 cm,脾不大,T 37.5 ℃,舌红苔白微腻,脉弦数。疟属邪客少阳,营卫相违。治宜通阳截疟。嘱其次日发病前2小时来接受治疗。治时先取双侧腕骨穴,行泻法,产生感应后予以中强度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配用七层红膏药布包裹太乙针灸熨大椎穴,反复灸熨至微微汗出,施治当日发病即轻,2次治疗后寒热已止,诸症消失。复查血涂片未找到疟原虫。随访至分娩未复发,产一健康男婴。

3.2暴聋

陈××,男,37岁,工人。初诊日期:1996年6月12日。患者1月前在工厂雕刻玻璃时因身旁玻璃倒塌的巨响而致左耳听力突然消失,并时有嗡嗡耳鸣,夜间尤显严重,睡眠不酣。同时见腰部酸胀疼痛。多方治疗无效。经朋友介绍来我科针灸治疗。检查:左耳鼓膜略呈凹陷,无破损,电测听提示气传导>90 dB,骨传导>50 dB。腰椎CT扫描示腰3、4椎间盘膨出。

该患者病属突受惊恐,情志受激,肝胆风火上扰清窍,闭阻经气日久则实火耗伤阴精而致肾府亏损。治宜清肝降火,补肾养阴。治疗时先针涌泉,行补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用小艾炷灸侠溪、行间2穴36壮,以感灼热为度。起针后用图钉型皮内针在两侧腕骨穴处埋入,针法、灸法每日1次,埋针每2日1次。前法治疗4天后耳鸣已减,睡眠已好,听力较前有所好转。守法继进,治7天后左耳耳鸣霍然消失,听力恢复正常,电测定骨气传导均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发。

3.3小儿惊风

刘××,男,3岁,姜堰市洪林乡西林村农民之子,1992年7月4日就诊。其母代诉患儿因高热抽搐来我院门诊就诊,经儿科检查:T 39.2 ℃,神志不清,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腹泻,无呕吐,脑膜刺激征(-)。转来我科针灸止惊。综合上述,患儿病属热极生风,痰随风动,闭阻窍络,筋脉挛急而发惊。治以醒脑开窍,清热解痉。主取腕骨,行泻法,片刻惊止而苏。继点刺曲池、大椎、上巨虚,均行泻法,起针后患儿神清四肢活动正常,T 38.0 ℃,仍腹泻,后去输液,服退热止泻药3剂,3天后告愈。

3.4泄泻

王××,男,15岁,中学生。初诊日期:1997年9月7日。患者2月前因夜间贪凉睡于屋外引起腹痛泄泻。服用和静滴庆大霉素、氟哌酸4天后,腹痛解,大便溏软。停药后泻泄时作时止,泻下稀溏,便内夹有不消化食物,脘腹饱胀不舒,食减,面黄神疲,大便检查未找到病原体。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此病初起因外感寒湿之邪,后湿邪内郁,困阻脾土,脾虚胃弱,则受纳运化失司,水谷不分,清浊相混。治拟分清健运止泻。针取腕骨,行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同时取小肠募关元、胃募中脘各隔姜灸9壮。治疗2次后大便已见成形,食纳增,继治3次后病愈。

4体会

腕骨穴属于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为原穴。古人在治疗多种顽疾时常应用此穴,笔者偶得于心,并应用于临床,同时配太乙神针灸大椎通阳截疟;或配涌泉、侠溪、行间通利清窍;或隔姜灸募穴关元、中脘分清泌浊;或针灸并用,皆获佳效,今随笔所诊,以与同道共参。

(收稿日期:19990416,成平发稿)

猜你喜欢

灸法主治小肠
一根小肠一头猪
肥美汆小肠
双气囊小肠镜:对肠道进行无死角检查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针灸结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基于药品标准的蒙药制剂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研究
浅析涌泉穴
小肠深处来“探幽”
浅析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温度控制
云南民族药方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