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面派”作曲家——库特·魏尔

2000-06-13

音乐周报 2000年15期
关键词:两面派莱西埃斯

在伦敦的音乐舞台上,作曲家的纪念音乐会蔚然成风。当某位作曲家年届75岁或诞辰150周年、200周年时,就会有异常丰富多彩的音乐会呈现出来。

今年是库特·魏尔的百年诞辰,又是他逝世50年的周年纪念。加之,这位作曲家的传奇身世,使得这次纪念音乐会更具有吸引力。库特·魏尔是有名的“双面人”:在柏林与布莱西特合作的时候,他是一位尖锐的、对政局进行讽刺的艺术家;而后来在百老汇,他又成为了创作《甜蜜的景色》、《阴暗中的女人》等流行音乐作品的作曲家。

欧洲人都紧信他在纽约的岁月是妥协的岁月,也深深惋惜他一步步走向了平淡和琐碎,他们仍然对他在柏林和布莱西特合作的日子记忆犹新。不过,对美国人来说,他们只喜欢他的歌曲,比如《九月之歌》等,却不怎么搞得懂除此之外魏尔还做过什么。想要了解魏尔,还是听一听他在20年代至40年代间的创作乃至今天仍广泛流传的音乐,也许对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所启发。

事实上,对魏尔的纪念是世界性的。在伦敦,就有两处舞台:南银行(South Bank)和巴比坎(Barbican)。2000年1月,就有一系列他的作品音乐会举行,曲目包括他在柏林时期作品《皇宫》(1926)和百老汇轻歌剧《佛罗伦萨的叛乱分子》,这对英国的观众来说都是首演;还有魏尔的讽刺轻歌剧《牛的王国》,它曾于1935年在萨沃伊剧院首演;《柏林安魂曲》和《林德伯格的飞行》康塔塔,此外,一些不常上演的作品也会一展芳容。同时,一些电影也从旁助兴,这其中包括了一些关于魏尔的电视记录片,以及他创作的电影背景音乐,如帕布斯特制作的电影版的《三分钱歌剧》和弗里茨·郎格1938年拍的喜剧《你和我》。

在魏尔的早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叙事歌,这与后来他的美国风格作品并没有巨大的区别。一直贯穿在创作中的尖锐的和声手法是他创作的一大特色,他经常大刀阔斧地删减,将和弦简化到最经济的排列。一方面,像布莱西特的另一位合作者汉斯·埃斯勒一样,魏尔非常崇敬勋伯格的“革命的音乐”。埃斯勒亲自跟随勋伯格学习过,但当时魏尔没有能力支付昂贵的学费,所以并滑去维也纳登门求教,而是在布索尼门下学习。他曾有一段时间进行无调性创作的尝试,但很快,他还是决定他的音乐应该是“评易近人的”。他最后一部乐队作品是作于1934年的《第二交响乐》,打那之后,他就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舞台作品上了。另一方面,魏尔也和勋伯格、威伯恩、埃斯勒一样,受人委托,为工人阶级创作并教授音乐。当然,与埃斯勒和布莱西特所不同的是,魏尔并不是一名绝对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与布莱西特的合作,总共只有几年的光景。

魏尔的大部分百老汇音乐,就是为剧院的演出而创作的。这其中也贯穿着他一向具有的自由理念。他的合作者都是美国历史上名声显赫的作家如S.J佩雷尔曼、莫斯·哈特、艾尔美·赖斯、马克斯韦尔·安德森等两部分一样,魏尔的感情心血来潮各阶层是相互关联却又明显地分界为两段:他与歌唱家洛特·莱妮亚结过两次婚。1924年,二人开始共同生活,9年后和平离婚;但1937年,也就是离婚后的第四年,他们又在美国复婚。

莱妮亚对魏尔的事业与声望颇有影响。她在1954年出演了由魏尔的美国弟子马克·布里茨坦翻译并指导的《三分钱歌剧》,并在那一时期录制了《柏林剧院的歌曲》专辑。莱妮亚的这些做法,燃起了大众对魏尔的重新认识和研究。她那沙哑的、极富表情的嗓音似乎在传递着某种生活中的苦涩和玩世不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魏尔的权威演绎。

也许是受嗓音和音域的限制,莱妮亚把魏尔的音乐都染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使得人们无法想象这些音乐也可以由明亮的女高音来演唱。所以说,莱妮亚也应该为60年代人们脑中形成所谓“魏尔的音乐风格”负责。在那时,通过布莱西特的作品的呈示,人们看到的魏尔是嘶哑的、讥讽的、咆哮的。当然,这并不是完全真实的魏尔,此次的纪念活动的目的之一,至少能够向人们证实这一点。真正的魏尔所涉及与包含的领域是广阔的。

总之,魏尔还是应该属于“大小调作曲家”,但因他的环境和思想的特殊性使得他成为了20世纪公众音乐领域中重要的一员。这个现象本身就值得纪念,也值得深思。

姚启慧编译自《金融时报》

猜你喜欢

两面派莱西埃斯
这个“花瓶”不简单!毒枭教父背后有个狠辣女人
生活中的“两面派”
美防长访越南,给一艘船
深化道路交通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莱西实践
莱西市打造 分钟农村社区服务圈
“两面派”妈妈
两面派
生活中的“两面派”
灵犬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