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戏曲茶园

2000-06-04王正强

当代戏剧 2000年4期
关键词:茶社茶客品茶

王正强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茶馆业犹如雨后春笋,骤然兴旺发达起来,仅市区大街小巷和游人览胜之地,就密麻麻布满三百多家,还有增多之势。近一两年来,茶馆又变为茶社,专营饮茶买卖。兰州人历来就有品茶的习俗,闲散下来总爱去“泡”个茶馆,自然,茶馆茶社便成为兰州市面上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了。

其实,兰州人泡茶馆,并不全为品茶,说开来还是为了听秦腔、唱秦腔。本来么,茶园子和戏园子历来就是同一档事,喝“三泡”,听秦腔,也就成为兰州人娱乐消遣的最高享受。现在生活好了,这种传统习俗,自然火爆兴旺发达起来,茶馆荣社成为秦腔好家们以戏会友的交谊场所。正因此,有人便称茶馆为“秦腔窝子”。我曾作过一些调查,大凡茶馆的老板,十有八九都是秦腔好家。而泡茶馆的茶客们,也全是清一色的秦腔同路人。他们不分卑尊,相互熟悉,情谊交好,兴趣如一,在秦腔大旗下,真可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了!

茶馆听秦腔的感受,与大剧院截然不同。首先,茶客们无甚约束,嬉笑豪饮,悉听尊便,即使你对某一唱家品头论足,尖刻评说,甚至激动处呐喊两声,不满处骂两句,谁也不会计较干涉,好家们进茶馆就图这种自然和本真;其次,人人都可以登台献艺,敞怀尽兴。喏,文武场面就摆在前面,吹、拉、弹、唱任凭选择操作,谁要有此雅兴,尽可大胆上前,只要你往前一站,板头锣鼓便会立马响起,随你演唱什么,都会有人竭诚为你伴奏到底,直到你尽兴方止。

我闲散下来,也喜欢往茶馆里钻,与其说为了品茶听秦腔,莫如说是感受那种氛围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当然,茶馆里的唱家们,虽说大半是业余爱好者,却也不乏挑梢冒尖的“唱把式”。最引人注目的是位姓方的工人,虽然才刚刚五十出头,吼秦腔却吼了整整四十个年头,也还真吼出了点名气。他最擅于仿学袁(克勤)派,其吐字、鼻韵,还有那一口三腔的大拖腔,活脱脱如同袁克勤再世。难怪一句[尖板]才冒了个头,顿使四座皆惊,待他刚一落板,全场齐声喝采,数十条“被面”(挂红)绣球般地向他抛去,听家唱家各得其乐。

再说说那些茶客们,全都是评论权威,谁好谁差,也得他们点头才能算数。此刻,有的看似闭目养神,实则在静心品听;有的足下打板;有的则摇头晃脑心声相和,就连崇尚迪斯科、流行歌曲的小伙子大姑娘们,也被好家们的演唱激情感染得如痴如醉了,所有在场的人们,似乎完全忘掉了一切,整个心身都沉浸在这古老的传统遗风之中。

平心而论,唱家们的水平也是有高有低,甚至还有五音不全者占地抒怀的。即便如此,茶客们都能宽容相待。我见到一位来自马滩乡的农民,也不知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是种韭黃的能手,于是,茶客们索性直呼其为“韭黃子”。他每天背一筐韭黃进城变卖,卖完后顾不得塘塞一下肚子,便急匆匆赶来泡茶馆,目的还是为了吼段秦腔过把瘾。至于他的嗓音,我实在不敢恭维,“月白调”里冷不丁还吃你一梆子。但他本人又自我感觉特好,只要逮住机会,便伸着脖子,扯开嗓门一个劲地愣唱,而且捡的尽是《下河东》、《见大娘》之类的大板乱弹,也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他全不在乎。本来么,几十里路赶来,不就是为了吼几段秦腔尽个兴吗?别人爱听不听,任由他去,只要自己畅快就行。然而,从他身上所透发出来的那份认真、那份投入、那份俨然一派大家风范的表情,却使我非常钦佩和感动。待他唱瘾过足这才背起箩筐,兴冲冲、喜滋滋离开茶馆,步履轻快地踏上归途。

猜你喜欢

茶社茶客品茶
在最美的四月天跟着老苏州品茶、赏花、做美食……
茶馆 、 茶客与沙汀小说的乡土叙事
我的样子
天下第二泉
品茶
宣城星级酒店内开设茶社的探索
雨夜吟
老茶客
基于“情绪记忆”的茶社插画和灯具设计研究
存在的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