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对秦腔戏词的改正意见

2000-06-04

当代戏剧 2000年4期
关键词:滴血谬误唱词

王 普

秦腔(还有其它各种不同的中国剧种)是个综合的艺术体,单就戏词来讲,它是近乎诗词歌赋的一种优美的文字,所以凡是秦腔戏曲的编者(亦即作者),都是些文学素养很精邃的大师级的人士。不过,虽然是大师级的手笔,其作品也可能有疏露之处,就笔者所知,也许真是作者的疏露,也许是由于艺人的代代口头讹传,才形成了现今的谬误。

先说说《三滴血》这一本大家皆知的大戏。作者是颇负盛名的文人学士范紫东先生,这本戏是以“尽信书不如无书”为主题,内容是完全虚构的。其中有一折称之为《虎口缘》,描述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身陷深山荒郊,和父母失散。正在焦急之际,来了一位年龄相当的男孩子,也是寻找他失散的父亲。就在此时,深山里突然出现了一只老虎,向二人扑来,女孩儿已经吓得花容失色,哀求男孩相救,男孩孔武有力,将老虎打死了,终于二人也就结为了夫妻。范先生编的这段戏,有违常理,后来有人向他发问说:“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儿,能将老虎打死吗?”范先生答道:“戏就是戏么。你看戏字一旁是个‘虚字。”(注:戏字的繁体写作“戯”)

再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古书上的名言,作者范先生用戏曲教导大家,不可以这样子了。有一本书上记载着滴血认亲的不科学的方法,该法说是有血亲关系的人的血,滴在水中,便会相凝一起,否则,便不相凝;结果事实和“理论”完全不符,阴错阳差,闹出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丑角的名字就叫“晋信书”,他有道白说:“熟读五车书,做了个七品官。”表示他读的书很多,而做的官太小。当他在审案中发生了错误的时候,又说:“书上记载,焉能有错,愚民无知,懂得什幺。”晋信书的这些话,我在后边还要引用几次,所以在这里先写出来。

我以为编剧在剧情方面,有时候可悖乎常理,例如:《三滴血》中的男孩儿打死老虎。有时候情节编不下去了,甚至可以出现鬼怪而予以疏解。但在戏词方面,就不可以有谬误。我以为秦腔戏词方面的谬误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不对”,就是和史实不符;二是“不妥”,就是文字的不妥当;三是“不雅”,就是太俗气。现分述如下:

(一)“不对”:以《三击掌》的戏词为例。

在《三击掌》中,有一句旦角戏的唱词是“百里奚给人放过羊”,这是一句千错万错的唱词,我相信当初编者之所以用这个典故,应该是很了解这个典故的内容的,因为古之学者,都是文史的高手,是不可能写出这种与典不合的句子的,其错误之处乃在于没有文史根基的艺人的口头代代相传而成的。

我们查一下辞源,就知道了百里奚根本没有“给人放过羊”,辞源里有两处的记载是这样的:其一,百里奚姓百里,名奚,亦曰傒,字井伯,少贫,流落不偶,寻事虞公为大夫,晋灭虞,被虏,将以为秦穆公夫人媵(音“映”ㄧㄥying意为古时陪嫁的人),奚耻之,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其贤,以五羖(音“古”ㄍㄨgǔ意为黑羊)羊皮赎之,授以国政,相秦七年而霸,号称五羖大夫。

其二,史记秦本纪:“晋献公灭虞,虏虞君并其大夫百里奚,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秦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不舆,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许之。穆公释其囚,舆语大说,授以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所以,我以为这一句“百里奚给人放过羊”的戏词,大大的“不对”,应该改成“百里奚也曾换过羊”,才符合史实。可是,我听到陕西故乡的乡亲们,大家都唱成了“百里奚给人放过羊”,连号称“秦腔正宗”的李正敏都是这样错唱的,我套用《三滴血》中晋信书(丑角)的几句话:“李正敏所唱,岂能有错,愚民无知,懂得什么!”

再举一个“不对”的戏词的例子。就是人人皆知的《二进宫》中的杨波的一句唱词,“那张良背剑把信访,访来了韩信辅高皇”。这也是大错而特错的,人人都知原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和张良毫无关系,应该改写为“萧何月下把信访”,可不要再说是“刘易平所唱,岂能有错,愚民无知,懂得什么!”

(二)“不妥”:笔者听秦腔看秦腔,深觉有很多戏词用得不妥当,就以《三击掌》中旦角的一段唱词来说,“韩信讨食拜了将”就很不妥当。因为在此处接二连三的句子的句型中,每句大致都有一个模式,其模式就是:先说人名,再说受苦的状况,最后说出发生的地点。例如:“……姜子牙钓鱼渭河上,孔夫子陈蔡绝过粮,韩信讨食拜了将,百里奚给人放过羊……”,并不曾点出他的得意之处,所以没必要点明“拜了将”,应该改为“韩信讨食淮河上”。

还有“孔夫子在(也许是‘蔡)陈绝过粮”,据云:孔子游列国时,行至陈国和蔡国交界处,被盗贼所困而绝食多日,陈、蔡是古国名,当然称为蔡、陈也可以,不过一般人习惯上都称为陈、蔡,犹如现在的人都称英国和美国为英、美,而不习惯于称美英一样。

再一个“不妥”的就是“人夸奖”三个字,应该改为“作榜样”才算妥当。因为王宝钏为她的贫寒丈夫薛平贵作辩护,举出了好几位历史名人来作榜样,来作例子。第一他们都没有中过状元,第二他们是受过苦难的,但是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功,立了大业,名垂千古。言下之意,便是:以这些名人作榜样,我的丈夫,目前虽然贫困的,和他们当初一样,但是,将来和他们岂能不一样吗?岂不知自古将相出寒门?

再举一个“不妥”的例子,是“不足”的“不妥”,仍然出自《二进宫》。杨波有一段唱词,唱的是韩信在未央宫受斩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韩信的功劳很大,为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刘邦为了感恩和安抚韩信,所以公开下诏,宣布韩信四不死:一见天不死,二见地不死,三见男的武士不死,四见兵器不死。可是臣子功高震主,刘邦最后还是要杀韩信,但又要信守诺言。于是,斩韩信的时候,“天上使的拦天网(不见天),地上芦席铺几张(不见地),他朝无有斩信将,后宫传来女陈仓”。下边缺少了两句,又“不见兵器”。所以,陈仓手里拿的是切菜刀,用菜刀杀了韩信,这两句应该添加的是“枪刀斧钺无用场,厨房里的菜刀斩忠良”。这样,才算完整。

(三)“不雅”:秦腔的戏词,常常有缺陷之处,我于习唱之时,都曾予以改正。比如:

田德年所唱《大拜寿》中有段唱词的最后两句很是牵强不雅,我改正为“小奴才犯王法罪大恶极,还连累年迈人魄落魂飞”。

再如《三对面》中徐彦昭的一段唱词,“人能回头是善意,你富贵莫忘糟糠妻”,我把上句改为“回头是岸转心意,……”这样就比较雅致了。

至于秦腔戏词中的“不对”、“不妥”、“不雅”等等谬误之处,实在太多,举不胜举,限于篇幅,暂就此搁笔了。

猜你喜欢

滴血谬误唱词
唱词(外一首)
黄道培
测血糖到底用哪滴血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对于经济的谬误,“空头”便是一种正义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滴血认亲
第二部
谬误与真理之门
谬误与真理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