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影戏入疆的传说

2000-06-04

当代戏剧 2000年4期
关键词:后生皮影戏皮影

朱 哲

皮影戏(也叫灯影戏)是我国一种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它的演出,是把用牛皮或驴皮(最初用纸和羊皮)雕镂绘制成透明影人,贴在灯光透射的银幕(也称影窗和亮子)后面操纵,伴随着音乐、唱腔和道白,做出各种动作,表演出故事情节来。皮影戏落户于新疆,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内地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一位姓王的皮影艺人迫于生计,挑着家传皮影担离开家乡,一路演唱来到了古城子(现新疆奇台县)。由于连年战乱,这里的男子大多都被充军,家中留下孤儿寡母,田地荒芜无力耕种,尽管涌进了许多走西口的汉子,仍缺乏劳动力,雇工价格昂贵,且很难雇到人。据说,乌鲁木齐一家姓蔡的印房掌柜雇人收麦,收获的麦子才值三十金,而雇工却要三十五金。各屯庄的男女主人觉得雇工种地得不偿失,不如招女婿到家种地合算。于是,家有女儿的纷纷招女婿,就连儿女齐全的主人也不愿将女儿嫁出,却要招个上门女婿,为的是给家里增加个劳力,招女婿之风遂盛行起来。

古城子人市上有许多从内地来的民工,屯妇领着女儿去人市上相长工,一眼就相上了身材魁梧的王氏后生。王后生跟着屯妇来到了庄上,酸菜拌拉条连吃三大碗,主人直说“好胃口,好胃口,能吃就能干”。主人仔细观察后,认定王后生是块好料。主人对王后生很亲热,王后生经不住主家女儿的柔情挑逗,夜晚,鬼使神差地钻进了姑娘的闺房。几月后,姑娘挺着肚子,走东家串西家在屯庄里现眼,把王后生吓得六神无主,心想这下惹祸了,便乖乖就范当了上门女婿。主人摆酒宴请乡约和屯庄邻里们,女婿从此名正言顺了,但也注定要在这家当一辈子长工。这时,新娘子从怀里抽出了枕头“扑哧”地笑了出来,原来她的怀孕是假装的。再说,初来乍到的穷后生,没花一个子儿就有了老婆有了家,真可谓交上了桃花运,自己也没敢弹嫌什么,本本分分地过日子就是了。

此后,每年冬季,王后生便挑上他的皮影担,十里八乡拉场子唱戏,他平时最爱演唱的是当时古城子流传最广的一段新疆曲子《下三屯》,说的是一个货郎看上了一大户人家小姐,货郎走火入魔,无心做生意,成天围着小姐在屯庄转,最后赔了生意,沦落街头乞讨为生。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奇妙流畅的皮影表演,凄楚宛转的新疆曲子,让这里的维、汉百姓看得如痴如醉。

过了数年,王后生的儿子长大成人,不知是遗传的原因还是对父亲的理解,这个在新疆出生的小后生也踏上父亲走过的路,干起了皮影的活计,不过,曲调里却多了几份苍凉与悲切。

每逢节庆、婚丧嫁娶之日和收获季节,均能听到那悠扬的影调,那声音似乎是内心的倾诉和苦难的呐喊,表现出了一个民族顽强地向自然和命运挑战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诚然,皮影作为一个小戏,进疆的势头不像秦腔那么宏大,但它毕竟从内地走向了边疆,为新疆的民族艺术增添了新的色彩。

进入九十年代后,人们似乎把那极富有个性和震撼力的影戏忘却了,家家户户购置了电视机甚至家庭影院,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剧、流行音乐。那种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影戏已少有知音了,我为此颇感遗憾。因为,走出荒凉,迈向繁荣,这正是人们所企盼的,但这并不等于要忘却过去,忘记历史。在企盼家乡和边疆兴旺发达的同时,我企望再出现内涵丰富、有时代感并能震撼人心的新皮影戏,让它也作为这个繁荣昌盛的新的历史时期的见证。

猜你喜欢

后生皮影戏皮影
指间功夫
有趣的皮影戏
有趣的皮影戏
沪指受压回落 轻仓待后生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
卧底
唯一的收获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