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功并不需要过人的智商

1996-12-31罗格·洛恩斯汀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6年8期
关键词:巴菲特

〔美〕罗格·洛恩斯汀 张 禺

在创造财富史中,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与众不同。他白手起家,在40年内积聚了150亿美元的财富,是全美屈指可数的大富豪。他致富之道不是在华尔街从事翻云覆雨式的投机活动,而是靠老式的长期投资;他所以成功,主要在于坚毅、理性和自律的性格。巴菲特说,投资成功并不需要过人的智商。

华伦是证券经纪人之子,从小就生财有道。一名友人说,巴菲特5岁就在奥马哈老家前人行道上摆摊子向路过的人卖口香糖。后来又从清静的自家门前移师到行人较多的朋友家前面,售卖柠檬水。朋友说,他想的不只是赚零用钱,而是要致富;念小学的时候,他就宣布要在35岁之前成为富翁。

他曾在当地高尔夫球场上搜集可以卖二手的高尔夫球。朋友记得跟他一起到奥马哈赛马场,在地上找人家无意中随手丢掉的中奖票根;他在祖父的杂货店批购汽水,夏夜里挨家逐户地推销。青少年时他送报纸,每天早上送近500份,每月收入175美元(许多全职工作的成人也不过赚这么多),又原封不动地把每个月薪水存起来。他经常埋首苦读《赚取1000美元方法1000种》,这是他最爱的书。

他迷的是股票,正如别的孩子迷飞机模型。他把股价制成图表,观察涨落趋势。他11岁首次买股票,买了3股每股38美元的“城市服务”优先股,升到40美元时脱手,扣除手续费后,净赚5美元——这是他首次在股市的收获。他14岁时,用1200美元积蓄买了内布拉斯加州16万平方米农地,租给一名佃农。21岁时,巴菲特从各项投资中攒了9800美元;他日后赚进的每一块钱,几乎都源自这笔资金。

不久,巴菲特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华顿学院就读两年,后来又转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均成绩优异。他一面攻读商科和金融,一面工作不懈。后来他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研究院,得到著名教授本杰明·葛瑞翰的启迪,对投资之道就此开窍。葛瑞翰首开风气之先,以规律作为选择股票的依据,不玩投机把戏。

葛瑞翰认为,若仔细研究公司发表的数据,分析它的收益、资产,相信成长率,就可以发现该公司市场股价之外的实际价值。诀窍是:在股价低于公司实际价值甚多时买进,并估计股价必会在市场里调整到应有价格。用巴菲特自己的话是:“别人小心谨慎的时候,你要贪;别人贪的时候,你要谨慎。”

巴菲特效法葛瑞翰不遗余力,连投资也跟定了他。他知道葛瑞翰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总裁之后,在一个星期六坐火车去华盛顿,抵达时发现公司大门紧闭。他又叫又敲,终于惊动了管理员。

管理员说六楼还有一个人,并且同意带巴菲特去见他。那人就是不久后升任财务副总裁的洛利默·戴维森。戴维森见到一个年轻学子在他办公桌前出现,先是吓了一跳。这个小伙子开始问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做生意的方法、公司前景以及成长潜力时,戴维森更感吃惊。他说了不少东西,巴菲特对这家公司大为倾倒,满怀仰慕地回到纽约;虽然保险市场专家说该公司的股票已经价逾所值,他还是把三分之二的积蓄投下去。如今,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已为巴菲特的柏克什·哈斯维公司所有。

1951年大学毕业后,巴菲特对《史坦德—普尔股市指南》手不释卷,寻找葛瑞翰所谓的“雪茄烟头”股,也就是几乎不用花钱就能买到、但还有一些赚钱能力的股票。他投效葛瑞翰纽约的投资公司,至1956年,个人财产已从9800美元增至14万美元。是回奥马哈自己创业的时候了。

1956年,巴菲特和妻子苏西在他祖父的杂货店附近租了一幢房子,召集了7名近亲好友为小股东,以105100美元创业,成立了巴菲特联合企业公司。1962年,他已拥有多家不同的企业,总资产将近720万美元,其中100万美元属于巴菲特夫妇。两年后,他管理的公司总值2200万美元,他个人的资产净值近400万美元。

巴菲特的研究狂热,使他在投资人中显得卓尔不群。他阅读枯燥的企业书籍,起劲得有如小孩看漫画。看报纸的金融版,他每一行都不放过。朋友对他的股市知识心悦诚服,认为没有人比得上他;向他请教,他总是谦和而言简意赅地说,不要一窝蜂跟着别人抢购,要根据事实。别人不会告诉你哪些股稳赚不赔,你一切要靠自己。

巴菲特能独立思考,又能专心致志于事业,使他如虎添翼。在奥马哈,每到黄昏,他会去商店买份刊有股市收盘价格的当地晚报。回到家,又阅读一大叠公司年报。他曾对朋友说,有些人热衷于研究棒球资料或马经,而他的嗜则是更多地赚钱。

巴菲特从来不信理财顾问说的话,他说:“假设手上有100万美元,如果尽信内线消息,一年之内就能破产。”考虑哪种股票值得投资时,巴菲特得先说服自己。他很早就体会到相信自己的判断最为重要。

巴菲特以嗜数字若狂出名,举凡球赛成绩、马匹胜算高低、人口纪录,他在成长年岁中无不热衷吸收。至今,他记数字的能力仍令同事吃惊。他谨守两项黄金守则:第一、绝不输钱;第二、绝不忘记第一项守则。

有一次几个朋友打高尔夫球,一名保险公司主管提议设下旁注:每注11美元,谁能一杆进洞,他愿意赔10000美元。大家闻言后纷纷掏钱,巴菲特却不为所动。他已冷静地计算过,就一杆进洞的机率看来,赔10000美元并不算多。他衡量11块美元和衡量1100万美元一样,决不掉以轻心,把荷包抓得紧紧的。

在商场上,他以不负债而立于不败之地。在他眼中,债务是“脆弱的环节,会让你绊倒”。

他也避免投资在他不了解的科技和企业上。他说:“玩扑克的时候,放眼看一看,你总会看出一个冤大头;如果看不出,那么冤大头就是你自己。”

尽管巴菲特的财富已聚沙成塔,但是他的生活方式却没有显著改变。有个企业家问他:“当百万富翁的滋味如何?”他回答:“凡是我想要而又可以用钱买到的东西,我都能买到;可是我一向就是如此嘛。”至于其他人所梦想的东西,如名车、名画、豪宅等等,他都不为所动。金钱对他,只是他所喜欢游戏的记分板而已。

他的朋友说,有一年夏天巴菲特全家去加州圣西米昂,参观报业大亨赫斯特的巨邸。导游巨细靡遗地说明赫斯特在每道窗帘、每张地毯、每件古玩上花了多少钱,巴菲特忍不住说:“不必说他的钱怎么花的,告诉我们他怎么赚的。”

巴菲特参加某名流晚宴时发生的小故事,也说明他的个性。出版家摩尔坎·福伯斯拿出一瓶珍藏名酒招待客人,暗示该酒所费不赀。侍者把酒送到巴菲特面前准备给他斟酒时,滴酒不沾的巴菲特用手盖住杯口,说:“不用,谢谢。折成现金给我吧。”

巴菲特至今都没有艺术珍藏或名车,他的办公室看起来跟小有所成的牙医诊所不相上下,在办公室中吃一份麦当劳的“巨无霸”和薯条,就是他心目中的“强力午餐”。他因业务需要的唯一让步,是买了一架私人飞机,他给它取的绰号是“只好如此”。

目前巴菲特仍住在1958年以31500美元买的房子里。他一位朋友说,巴菲特太太苏西花了15000元装修这幢房子,巴菲特埋怨说:“这笔钱拿来复利生息,你知道20年会有多少钱吗?”

他喜欢他所熟悉的人与事物。他在奥马哈的办公室,跟他的家在同一条街上。他30年前买下的新英格兰纺织公司柏克什·哈斯维,至今仍沿用旧名。柏克什·哈斯维公司今天已成为华尔街的传奇,是他投资可口可乐、吉利特公司、《华盛顿邮报》和其他公司的控股公司;他说:“它现在几乎就像家族企业。”巴菲特1956年的10000美元投资,至1994年年底已值8000万美元。

巴菲特并不小气,常常抢着付帐。但由于今天的5分钱明天可能价值不菲,他往往不舍得乱花。有次他在纽约的豪华旅馆里打电话给朋友杰里·欧莱斯比:“你能不能带几罐百事可乐来?你简直不能相信旅馆的汽水有多贵!”

对巴菲特来说,庞大的财富,例如他的万贯家财,最后应该用以造福社会,这就是他成立巴菲特基金会的原因。他批评超级富翁不该将财富尽留予后人继承,说这种遗产无异于“私人赞助的粮票”。有钱人的孩子依靠祖先,一切都远比别人占便宜,他认为是不对的。他盼望自己的3个子女靠自己努力成就事业。时机到了,每个孩子自会有他们的一份,但不足以供他们挥霍无度、过超级富人的生活。

曾经有人问他,身为美国首富,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他回答:“当最高龄的富豪。”他今年65岁,健康状况良好。一旦他接到上帝的召唤,巴菲特基金会可能领受全美最大的一笔遗赠。

巴菲特今天的生活跟他在奥马哈童年时并无二致,他的动机明确而坚定。他曾经向朋友解释说:“金钱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而赚钱的过程,即不断接受挑战才是乐趣。不是要钱。赚钱,看着钱滚钱才是乐趣。”

(怀特摘自〔美〕《读者文摘》)

猜你喜欢

巴菲特
学巴菲特为什么这么难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巴菲特的测试
巴菲特正寻求大规模收购
巴菲特欢迎谁
段子手巴菲特
巴菲特又中奖
《财富》巴菲特反击特朗普
巴菲特的测试
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