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生学中道德与寿命的关系

1995-12-30黄力生

祝您健康 1995年4期
关键词:养德档次贾府

黄力生

中国人在寿命问题上有句俗谚叫“七十三,八十四”,认为这两个年龄是个坎儿。原因是中国第一大圣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另一个圣人孟子活了八十四岁。试想在古代医疗卫生生活条件很差的状况下。人活到七十已是古来稀。两位古代著名大圣人。一生伏案辛苦,脑神经的损耗率很大,居然能活过古稀,可见有独到的养生要旨。探其根源,在于他们有着高尚的精神修养。

古语日:“仁者寿”。又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大自然的物态美中提炼或引伸出人的精神美。管仲曾以“水”、“玉”、“禾”比喻过“君子之德”。无独有偶。孔子也做过类似的比喻。在《荀子·宥坐》中。记录了孔子向学生子贡讲的一段有关“水德”的话。大意是:①水性无私,与世不争,似德;②流势向下,又遵从渠道。似义;③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④趋势求平,似法;⑤积满了一谷一壑就分流给别处,不贪,似正;⑥能渗透到各种细微处,似察;⑦在流动中保持鲜美,似洁;④万折必东。百折不挠,似志。中国古人爱山爱水。也爱草木。孔子对松柏的赞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据说这是孔子困在陈蔡时对子路说的。以喻君子处于逆境时不失其志。在屈原的诗篇中有首《桔颂》。赞美了桔树“受命不迁”,“深固难徙”,“苏土独立。横而不流”的美德。人本身属自然物种,要想获得天年,必须保持天然。食、性二欲属于人的自然天性,应顺其自然,动中有度。不苟不奢。自然运动是有规律、有节奏的,即有度。饥饿。寒冷。穷得无力觅偶,这是违背自然之道的。不可能长寿。而走另一极端。一日三宴。酒内过量,渔色无度。人也会早衰早夭。

《红楼梦》中贾府的饮食档次、营养档次无疑是很高的。整日里“膏榘锦绣”、“饫甘餍肥”,“吃”、“喝”十分讲究。遗憾的是贾府的人几乎没有健康者,宁国府儿媳秦可卿死时还不足20岁;当娘娘的元春也才活30多岁。贾府不少人吃饭没有吃药多。太医还看出贾府人的总病源:营养过剩,消化不良。给贾母看病没开药方只要求其此后“略清淡些”。给最年幼的孩子巧姐看病后说得更直率:“清清净净的饿两顿就好了。”

所谓“德”,无非是对己、对人的出发点的行为形态。万事偏离了自然之度,是不会有什么美妙结果的。如讲卫生,不讲不成,讲得太过也不成。南宋何佟之一天洗十几遍澡:元代画家倪瓒洗一次脸要换几次水。一天之内要几十次地擦掉衣服和帽子上的灰尘。连房前屋后的树都要一日几洗。结果二者均是短命。据说。古人中还有位叫苻朗的人,讲卫生讲得更邪乎,每开宴会都让奴童跪在地上张着口,他的痰便吐在小孩口中。称“肉唾壶”。结果也成短命鬼。我们说的养德。第一要义就是养出自然天性,不奢求干物。第二要义就是养出仁义之心,待人待事求其宽和忌苛求。西汉有位著名的辞赋家叫枚乘,他写了著名的《七发》。内容说的是楚国太子平日过着享乐失度的生活,弄得精疲力尽,病情严重。有位吴客开导他,先后谈了音乐、饮食、车马、宫苑、田猎、观涛、道德。讲过道德一课后。太子霍然病已,一下子恢复了活力。

当今社会人们对“真”、“善”、“美”三个字中最热衷的是那个“美”字。有美的话谁都愿意听,可以从早听到晚充耳不暇,美食、美衣、美容、美言等也日益提高档次。遗憾的是那个“善”字渐渐被人冷落。事实上。人若失去了“趋善”本性,任何美都可能是人生的伪化、累赘和戕害。为美而美,逐华求奢。妒人炫己。沽名钓誉都是自损于心的。倘若不求“善”只求“美”,势必会渐渐沦为追求刺激,在过度中早衰早亡。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就对过度的刺激有过评价:“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日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日五嗅熏鼻,困悛中颡;四日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善”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理,一种境界。这是一种养德境界,也是一种养生境界。不善之人,逐恶之人。本意为己。想长寿,想富贵,但长寿者不多,长富贵者也不多。立德者未必多高寿,因为在某些特殊年代,他们要比常人多付出辛苦,多做奋斗、拼搏,甚至付出生命。当今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提倡立德养生并重,避免英年早逝。过度的苦读、苦干、苦行均不宜提倡。

猜你喜欢

养德档次贾府
银保监会发布《外国银行分行综合监管评级办法(试行)》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践行“三严三实”从修身养德做起
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育人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