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几点感想

1995-07-15王宗炎

读书 1995年10期
关键词:教徒终极关怀

王宗炎

翻读一年半来的《读书》,觉得有几句话可以说说。

第一,有些谈学术界人物的文章,读起来津津有味,例如汪子嵩谈冯友兰,王蒙谈胡乔木,钱理群谈王瑶。这些文章有价值,因为它记述了鲜为人知的事实,又透露了久藏心底的情愫。我们还有不少名人,如郭沫若、翦伯赞、艾思奇、刘大年、吕振羽、茅盾、周扬、杨献珍、朱光潜、范文澜、郑昕、洪谦,他们的经历都不平凡,性格料想也不简单,如果有人把真情实况表而出之,岂非一大快事?

第二,一年半来,有些人谈论人文精神,哀叹它的失落。但是什么是人文精神,并没有个清楚的界说。如果人文精神指的是欧洲十四至十六世纪那种反对中世纪神学,要求人性解放的思潮,我们从来就没有过,无所谓失落。要是按二十世纪的流行用法,把人文精神视为拒绝各种宗教信仰,一心一意地只讲世俗生活和人类幸福,那么我们不妨说它正在中国萌发,并没有衰落的迹象。

第三,有人说,人文精神的主要特点是终极关怀。他们似乎认为,这个有宗教意味的名词的内蕴是撇开眼前利益,专注理想境界,一尘不染,至高至善。但是终极关怀表现得最强烈的不是明心见性的哲人,而是满肚子宗教热狂的恐怖主义者。今天印度教徒与清真教徒的械斗,犹太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厮杀,无非由于终极关怀的推动。这样的行为,说它奋不顾身可以,说它有人性,能造福于人类,未免有点勉强。

第四,市场经济是否淹没了人文精神,也是许多学者关心的问题。我读了各方的言论,觉得袁伟时的看法较为可信。他说,对于人文精神,市场经济有消蚀作用,可是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正面作用。他指出,中国自推行市场经济以来,人们的创造性获得了发挥,知识分子的境遇已略有改善,高雅文化和出版事业也不全靠政府的力量来支持了。这种描述未必十分全面而准确,但是市场经济既是人文精神的腐蚀剂,又是人文精神的培养基,要找一些例证并不是很难的。

依我看,官吏贪污可恶,但是官吏暴虐更可恶;拜金主义固然不好,但是日丹诺夫主义更糟得多。记者编有偿新闻,文人写阿谀富商的文章,诚然可叹可怜,可是比之过去天天唱颂圣之歌,处处闻逼供之声,打砸抢者被捧为革命英雄,潜心学术者被贬为反动权威,岂不是略胜一筹吗?

英国学者柏林(IsaiahBerlin)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自主性,有理智,有自由。美国学者马斯洛(A.H.Maslow)说,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最低的是生理需要,依次上升是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获得爱情、友谊和尊重的需要,而最高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要是把符合他们两位的要求作为人文精神的指标,今天的中国当然是还谈不上,然而我们可不能不说,今胜于昔,在市场经济中人文精神获得了较大的活动空间。

猜你喜欢

教徒终极关怀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骇图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终极擂台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何为“纯粹的知识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