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面是个天

1994-07-15王爱琴

读书 1994年4期
关键词:石山小气散文

王爱琴

韩石山的散文有不少好的篇章。说它好,在于两方面,一为语言,一为作家的个性。作者非常善于使用语言,俏皮,谈谐,妙趣横生,可见出心智。而作家自我个性的真实以及体现的坦荡,更缩短了阅读的心理距离,憨朴里有刁钻,淳厚中见诡谲,所以不单调,不空洞,也不乏味。

他的散文中,多处提到汾西山区十五年困苦穷顿的生活遭历,悲怆,也不是没有自赏,自赏之余却有更为清醒的认知,于是生发出对人生的慨叹:“苦难可以磨练人,诚然不假,但苦难也可以伤害人,甚至给人留下终生的创伤,精神上的和行为上的。”(《孤傲人生》,这确是深沉的顿悟与解说。“谁能没有些隐秘,若不全说出来是欺世,至少也是矫饰,若锱铢无遗地全坦露出来,那还成其为人?”(《此事岂可对人言》)锱铢无遗,事无巨细,固然不能,而且不必,但他至少能够于不欺世、不矫饰的警策中,尽可能地坦露自己内心中阴暗与鄙俗的一面。刻薄地考究,也许不排除有取悦读者的因素在内,但能够保有如此习惯与勇气的作家,毕竟不多。

不可否认,韩石山散文对于自我的披露是坦诚的、自然的,却也带了一些自炫与优越的成分。因为他的内心是充实的,他的生存环境是和谐的,所以他能够自我调侃,且以此为乐,深为痴迷,显现出某种强烈的自赏情调。度是很难把握的,过分地生动活泼,使谐趣与调侃不可避免地有时淹没了文章的真情,流于油俗。另外作家对于文字、文体的把玩与揣摩已到了熟烂的地步,驾轻就熟虽可得心应手,若形成了固定的套路,充满激情的创作活动转化为熟练的制作过程,僵化与生硬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对于韩石山来说,这种僵化既非语言的,也非程式的,而是创作的状态。技巧大于性情,文章便缺少了生气,从而也难以轻灵鲜活,贯注其中的情感的浓度也因而被大大稀释了。韩石山迄今出版了两本散文集,一本为新近出版的《我的小气》,一本为早些年出版新近又重版的《亏心事》。遍览两书文字,《小气》是更为酣畅,也更为恣肆了一些,但作为散文,好的篇什似乎不是很多,相反早些年的《亏心事》,行文真挚自然,感情淳朴,篇幅不长,也未必洋洋洒洒,但艺术的韵味反倒更其绵长。所以然者,不能不与现时的越写越熟相关。

只见学识,不见素养,可说是韩石山散文的另一个较为明显的缺憾。学识升华为素养,并非只是量的积累,还得质的变异。不知是为了保有一点野性以防护那脆弱的真性不被戕害,还是真的就缺乏这点灵性的跃越,总之是在那升华的过程中,来了个桀骜的定格,于是便出现了这样令人难以索解的困惑。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只见张扬的个性、才情与气势,交错而稠密的机警之语,调侃之态,掩盖了那种深沉而宁静的存在,那种深刻体验的融和的传达。也可以做另一种解释,或许是过去的苦难在他心中的伤痕太深,于是面对自己苦苦奋斗而来的生活,他常常有了惶惑,一种得意却又不切实的感觉,一种无法调整亦无法摆放合适的自炫与自足。这种心理现于文章之中,便明显地缺乏了一种匀和的气度,一种坦然练达的平静心怀,这是不足取的。

不知道能否对作者也提一个忠告:换种写法?作为一位成熟的作家现在更为需要的,不是相类相复的数量的堆积,而是一种对自己的背离,对自己多年创作已然形成的陈旧态势的更新。成就与纯熟,意味着局限与困守。停下笔来,沉下心来,宁静地给自己一个悠游的休息机会,一个思考、选择与探索的时间,未尝就是坏事。这是一片旧地,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亏心事》,韩石山著,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5.40元;《我的小气》,韩石山著,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5.80元)

猜你喜欢

石山小气散文
社区文化自信视角下昙石山文化的旅游发展研究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小气的梨树
递上一把油伞
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