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过第七个10个

1992-08-24魏群王志欣

中国青年 1992年5期
关键词:全团团学共青团

魏群 王志欣

历经70年长途跋涉,这支队伍依然是那么年轻。

因为组成这血肉之躯的是永远初升的太阳、永远新鲜的血液和永远年轻的生命。

70年风雨征程,这支队伍里曾走过一代世纪伟人与一代杰出的青年领袖。他们当中有毛泽东、周恩来、张太雷、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赵世炎、任弼时、关向应、高君宇、施存统、俞秀松、胡耀邦……70年前仆后继,这支队伍中曾走过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楷模、青年的标兵。他们的名字叫李瑞环、倪志福、郝建秀、张百发、赵梦桃、雷锋、张海迪、张华、“二兰”、陈章良、李登海、关广生……

光荣啊,共青团。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70年的风风雨雨,就是这支队伍青春无悔的见证。

70年,是由7个10年所组成。

每一个10年都是一页历史。

每一页历史都书写着光荣。

我们这一代人有幸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第7个10年的跑道上开拓进取,奋力冲刺;我们这一代人有幸在第7个10年的历史画卷上描绘最新最美的蓝图远景,因此,我们也有责任记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史诗。

今天,在纪念中国共青团70岁生日的神圣时刻,我们情不自禁地试着来写中国共青团10年改革发展备忘录,虽然它一定很不成熟,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谨此表达我们对共青团事业的深深祝福,谨此献上我们对祖国10年改革开放的衷心赞叹和一片深情。

让改革的思路清晰些更清晰些……

历史是最有耐心的老师。它以其无法抗拒的发展规律顽强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不管这思想曾经多么根深蒂固,也不管这行为曾经多么坚不可摧。

在对那一个10年进行了深刻反思和痛苦自省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坚决地与错误告别,十分果断地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这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转变。

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毫无疑问地要跟随党完成这一历史性的战略大转移。于是,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团的主要任务:为着四化建设而英勇劳动;依据四化需要而勤奋学习;适应四化需要而开创新风。“以四化为中心”不仅成为全团明确的指导思想,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这一指导思想不断得到完善。1988年团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宋德福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将团的工作指导思想完整地表述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和活跃团的工作,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努力培养四有新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英勇奋斗。”团的十二大研究讨论和通过了《共青团体制改革基本设想》,在积极稳妥的前提下,团的体制改革开始扬帆启航。随后,根据团的工作实际,团的主要任务概括为:“一条主线,三项任务”。

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的确立,更换的是一条崭新的工作思路,它不仅开辟和拓宽了团的工作领域的广阔空间,它还意味着共青团在必须坚决地抛弃以阶级斗争为主课的极左模式,以及行政化倾向的同时,还将面临着更多的意想不到的考验和挑战。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继之而起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焕发出蓬勃生机。但是,新一代青年农民由此而萌发的新的向往与商品经济的意识,使他们不再甘于终身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或是打起油渍麻花的铺盖卷,离土离乡闯天下去,或是离土不离乡,双脚却踏进了乡镇企业的大门。原来建立在“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上的团的基层组织已失去昔日的威力和功能,大面积松散瘫痪出现了。同样,城市中企业的团干部们也忽而被困扰在是做“党的助手”还是当“厂长的帮手”这种亟待理顺的关系之中;忽而又纠缠于被精简还是被整编是专职还是兼职的茫然不知所措中。共青团的路该怎么走?步该怎么迈?事该怎么干?显然,世界上只靠哲学家思考,是不够的。新的谜底,等候着全团上下开动大脑,大胆地去探求。

在以后几年的历史的大跨度跳跃中,共青团有3次重要的会议带着全团思考和探索的成果,载入新时期团的工作史册,这就是著名的龙海会议、南宁会议和榆树会议。

1984年10月,共青团全国基层工作会议在福建省龙海县召开。这次会议从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变革出发,及时提出了共青团“投身经济改革、实现自身改革”的工作思路,第一次将改革引入共青团建设理论,推动了共青团基层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团中央书记处评价:“这是共青团基层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

自龙海会议之后,团的改革的尝试和探索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突破已有模式,根据新的劳动组合方式设置团的基层组织;

——改革团员管理办法,试行临时外出团员证制度;

——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实行基层团干部招聘制度;

——转变团的工作方式,实现团的工作社会化。

1990年2月,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共青团全团组织工作会议,拉开了全团基层整体化建设的序幕。会上,“两团”理论的提出与“90年代团的基层整体化建设的新构思”,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一个更高层次上,为全团工作确定了新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1991年9月的榆树会议,标志着全团整体化建设开始进入全面实施的重要阶段。团中央第一书记宋德福所作的《共青团建设与改革的若干基本问题》的重要讲话,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团的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规律概括总结为:

坚持“投身经济改革,实现自身改革”的基本思路;

坚持“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的基本方针;

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基本属性;

坚持配合党的中心,适合青年特点的基本方向;

坚持带领青年建功立业与培养青年健康成长的基本任务;

坚持完善内部机制与优化外部环境的基本对策;

坚持充分民主与正确集中的基本原则;

坚持结合党建加强团建的基本条件;

坚持增强党的观念,增强团的意识的基本动力;

坚持做细致的工作,做深入的工作的基本方法;

坚持增强团内凝聚力,扩大团外吸引力的基本目标。

这篇讲话,对团的建设与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思考是生活的栅栏,生活描绘出思考的轨迹。

经过不断地思考与探索,全国改革的思路变得日益清晰,这是全团智慧的凝聚,同时也表现出新一代共青团的决策者们对自己事业日趋成熟的深思熟虑。借助一位诗人的语言:牛顿的思索,使落地的苹果敲醒了困惑的地球;爱迪生的思索,使宇宙里增添了亿万个额外的白昼;肖邦和达.芬奇的思索,使声波和色彩获得新的自由。那么一代共青团人在党指导下的思索,无疑把共青团事业从被动与失落中解放出来,走向自由王国。

让应有的职能完善些更完善些……

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

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发挥青年利益的社会代表作用。

进一步明确共青团这三项社会职能以及它们之间内在关系,是10年来共青团改革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

在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下,团组织的面庞上,缺少青年生动而丰富的表情、色彩和个性。在许多青年的心目中,团组织不过是党组织的一个工作部门,而不是青年之家,它的职能仅限于“助手”和“突击队”,而与青年的切身利益不相干,因而一些青年同团组织疏远了。

社会生活的变革,冲击和改变着原有的东西。青年团应该成为青年利益的社会代表这一命题,不仅不再是讳莫如深的、有脱离党的领导之嫌的“雷区”、“禁区”,而且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对正确认识和解决群众团体的社会地位、社会职能及社会作用的问题,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导向作用。共青团不再犹豫,全团上下为实践这一社会职能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这项拓荒性工程,全团干得有声有色。

特色之一:一手抓青年工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一手抓青年法规的建立和健全。法制观念与法治精神,是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根本保证。随着一整套制度的建立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广大青年的一些需求和权利得到实现,10年的时间,在全国18个省市推出地方性青少年保护条例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带着全团上下10年“怀胎”的心血,呱呱坠地。

特色之二:维权机构从无到有,随着各级维权办公室、权益部、保护委员会的诞生,维护和代表青少年合法权益有了组织的保证。维权形式多种多样,深圳的“义务社工队”、热线电话,上海的“离婚学校”、“少年法庭”,临西的“青少年维权理事会”,元氏的“青少年心情不适帮教中心”,北京的“心理治疗所”等等等等,都成了青年生活中的知音、伴侣和保护神。

特色之三: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变被动保护为主动维权。如物价监督、廉政监督、社会治安,特别是文化市场监督,举法律之盾,建监督之网,除文化糟粕,创文明环境,这样做不但使青年在参与中维护社会的总体利益,也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更重要的是深化了青年的参与意识和权利义务观念。

特色之四: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氛围与环境,轰动海内外、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希望工程”,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希望工程”至今已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在100多个贫困县救助了30000多名失学少年重返校园,资助500名中小学毕业生继续升学,资助建设了17所“希望小学”。今年4月推出的“百万爱心活动”将在全社会掀起一股更大的爱的热流。

完善与完成共青团的三项社会职能,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支撑,离不开实打实的物质依托。财大才能气粗,赤手空拳,任何职能都只不过是底气不足的“大喘气”。实力强,活力盛;实力弱,活力衰。改革开放充实了共青团的经济头脑,团的工作不再是单纯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独轮车”而是功能齐全、齐头并进的“三轮车”。可喜的是,经过一波三折的折腾和奋斗,全团已形成了以中国青旅集团公司、华青系统、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和各地团办实体相交织的经济实业体系;形成了以青年报刊、出版、发行为主,集文、图、声、像为一体的舆论宣传体系;形成了包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在内的各级地方团校和各类业余党校、业余团校的干部培训体系;建立了一大批青少年活动营地、青少年宫、青年之家(活动中心);确立了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地。共青团已有了较为可观的“家底”。

在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总经理柳斌杰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中日青年交流中心是共青团事业的一大资本。21世纪大厦一定会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加壮观,我们的眼光瞄着世界、瞄着海外、瞄着21世纪,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要把这里办成世界第一流的企业,为共青团事业提供雄厚的资助。”

在北京那座古老的四合院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说:“团办实业,延长了共青团为青年服务的手臂,它的经济效益是增强了团的实力;它的社会效益是扩大了团的工作领域;它的人才效益是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有见识、会实干的青年经济管理人才。”共青团的肌体在日益强健,共青团的羽翼在日益丰满。

让整体的作为明显些更明显些……

1991年春节,喜气洋洋的团中央办公大楼迎来一位贵客,他就是国务委员、财政部长王丙乾。王部长专程登门向团干部们拜年。因为一年来,共青团配合税法部门在全国开展的税法宣传教育,使当年全国的个体税收增加40个亿。王部长感谢共青团为发展经济建设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有地位才会有更大的作为”,改革开放10年中,这几乎成为团干部们的一句口头禅,这既是一种自勉,也是一个现实。

曾几何时,汹涌而来的改革大潮对共青团已经习惯的一切、曾经拥有的一切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危机感、失落感一度像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许多团干部的心头。有“团的跑道在哪里?”的傍徨,有“团干部胜利大逃亡”的自嘲。但是,也正是这种变革使全团直面现实、正视自身,发现机会,看到希望,坚定了信念,充满了信心。地位不是上天的恩赐,不是上帝的加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力、能量、作为、贡献和价值。以作用求重视,以成效求影响,以作为求地位。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发出号召:团组织要有所作为,团干部要有所建树。

改革开放为共青团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历史机遇和广阔舞台,扣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旋律,通过活动振团威、扬团旗,用“踏踏实实”之功造“轰轰烈烈”之势,共青团唱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

如果将来有谁要写共青团史、共青团志,我们相信,共青团的“活动篇”一定是其中最精采的章节。

在这里,我们不妨提供如下“素材”。

采种支甘活动。在中央领导同志倡议和团中央组织下,全国青少年采集树种、草种,支援甘肃等西北地区“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穷致富,”的宏伟事业,已经成为团组织的一项传统活动。

新长征突击手活动。这是共青团围绕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开展的适合青年特点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一批批“新长征突击手”和“新长征突击队”成为时代的先锋。

营造青年黄河防护林带活动。陕西、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等黄河沿岸6省(区)95县的广大团员青年,用了6年的时间,完成了黄河两岸5公里宽、3000公里长,西起中卫,东至滨州的防护林带建设。共青团用青春的颜色点缀了祖国山河的绿色。

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1988年下半年,共青团中央、国家科委宣布,在全国农村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这项活动旨在推动我国农村以科技为支柱的商品生产,培养、带动出一大批科学素质较高、科技意识较强的新型农民。至今,硕果累累,涌现出像荣获国家星火一等奖、受到共青团表彰的李登海这样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民。

青年五小发明活动。“小建议、小窍门、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围绕生产开展,调动了青年学科学、用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使青年的价值在生产中得以实现。这项活动成为企业团的生产活动中的一个好形式。

为重点工程献青春活动。根据国家重点建设的需要,在169个重点项目建设中抓好青年突击工程建设,促进改革、优质低耗、培养新人,这项活动深受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企业团的地位日益提高。

全国青工技术练兵比武活动。全国工交、财贸战线团组织普遍开展了这一活动,出现了“百业练兵,万人比武”的局面。对加速经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983年以来,团中央、全国学联动员和组织全国大、中专学生参加这一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咨询服务、文化技术培训、专业技术协作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手段,锻炼和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人才成长,推动了大、中专学校的教育改革,被李鹏总理称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奋斗者的足迹”知识分子报告团。1990年3月中旬到4月中旬,知识分子报告团举行了近40场演讲报告会,听众达5万余人,为广大青年树立了我国知识分子的榜样。

全国青年文化艺术节活动。这项活动起于80年代中期1989年中国青年科技文化博览会达到高潮,至今已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成为青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雷锋活动。这是共青团常抓不懈的传统项目。在新的历史时期,“学在岗位,学在社会,学在人生”成为青年们的时代口号。

还有中国青年杂志社率先发起的“优秀青年厂长经理评选”活动;“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活动;“共青团五四奖章评奖”活动;“十大杰出青年评奖”活动;“共和国重点工程建设青年功臣评奖”活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活动也是一门学问,活动要讲究思想性、实效性、广泛性;活动要适当、适量、适度;活动要搞绿化工程,不要整盆景,随着一系列活动的展开,团干部们在思想和工作方法上获得了这样一些辩证法。

活动体现着作为,而关键时刻能够打硬仗,平凡岗位上能够持久地表现出不平凡的精神来,这也是一种作为。

因此,我们想到了1991年在滔滔洪水淹没的家园中那不倒的团旗。因此,我们想到了亚运工程上那一枚枚闪光的团徽。

“志若不移山河改,何愁青史不书功”。正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奋斗和作为,共青团不仅赢得了社会的重视与尊重,同时,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宋德福同志曾在团校的一次讲课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令人回味无穷。他说:在一段时间里,团内蔓延着这样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团的工作没人愿意干”,针对这句话,我们走了一步棋,就是进行社会公开招聘团干部。结果,一天报名的人达到五六百,排着长队等;第二句话是“团的岗位不安心,因此准备胜利大逃亡”,我们对此又走了一步棋,在团中央机关明确动员,愿意走的可以打报告,书记处一是肯定你在团中央的成绩,二是对走表示理解,三是认真负责帮你安排工作,四是将来团有大活动一定请你回来参加。结果,只有两位本来就已准备走的同志说想走。第三句话是“团的干部转业没人要”,我们又走了第三步棋,采取认真、耐心、负责的态度,对转业干部“保值推销”,结果,团干部转业“不降价”。看起来团中央有吸引力,而吸引力却不在于奖金的多少,它在于这是一项事业。

宋德福同志曾对争取团的“地位”之说总结出5条原则和对策,十分发人深省。“立言界说,进行理论阐述;立法确定,实现法律保障;立行影响,赢得社会公认;立制建章,形成工作规范;立志进取,依靠自身努力”。

让理论的基石坚实些更坚实些……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呼唤理性的时代。

科学的决策依赖于理论的指导,正确的实践取决于理性的思考,一项成熟的事业离不开理论的基石。因此,从共青团的改革实践一开始,团中央书记处就把加强调查研究和共青团理论研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从上至下建立起调查研究有队伍,调研成果有载体,信息传递有渠道的研究体系,接通理论与实践的“线路”。

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是一个进步,把理论上升到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个进步。这后一个进步的任务是从理论建构阶段向创立学科体系阶段发展。伴随着共青团改革实践和共青团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个创建马克思主义团学的积极设想在团中央书记处逐步酝酿成熟。

假如对历史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不难看出在这条执著追求的道路上,共青团留下的脚印是多么清晰和坚定。

早在1984年首届团的理论讨论会上,宋德福代表书记处对全团的理论研究着重讲了三个观点:一是继承以往,服务现实,讲古与今的问题;二是开阔眼界,面向未来,讲远与新的问题;三是科学抽象,理论升华,讲深与准的问题。并提出团的理论要生根于工作,立足于工作。服务于工作。而不要把团学变成玄学,不要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这使共青团理论研究工作一起步就把握住明确的方向。

1989年,团的理论研究的热潮有所低落,团中央书记处身体力行,带头进行理论研究工作,在南宁会议上,宋德福同志提出“团要管团,团结青年”的理论观点。后来发表在《求是》杂志上。“两团”理论的提出。再次唤起许多团干部对团的理论研究的热情和研究团学的兴趣。

1990年,团中央在团的三中全会上向全团提出。“团的领导干部,要学会分析事物,学会用理论研究问题、指导工作,共同在实践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团学。”并且明确指出:当前的问题主要是理论研究的空气不浓。而不是出现了什么偏差;主要是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工作的急需,而不是没有理论探讨的文章。因此,应该拿出理论的勇气和实践的勇气,在“团学”理论研究中有所建树。

1991年6、7月间,宋德福同志在给团校学生授课时以“马克思主义团学杂谈”为题,作了长达3个多小时精彩演讲,就马克思主义团学的提起、依据、框架、内容及现阶段的认识等重大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这一讲话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文献”。

1991年10月,在全团调研工作会议暨马克思主义团学理论研讨会上,书记处书记张宝顺代表书记处讲话,动员团内与团外的力量,努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团学。

一往情深的渴望,努力不懈的追求,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果实。目前,在马克思主义团学的研究中,已有11个方面的理论相对成熟。即“团要管团,团结青年”的“两团”理论;坚持党的领导是青年工作之魂,青年是青年工作之本的“魂本”理论;党团关系理论;团青学少关系理论;团的基层工作理论;团的社会地位的理论;团的三项职能的理论;团的建设、改革、发展的理论;团干部怎样尽快成熟的理论;“完善内部机制、优化外部环境”的理论;共青团与工会、妇联等群众团体的关系理论。这些理论丰富和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团学理论的宝库。这是共青团一笔重要的精神财富。

当然,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团学体系,还需要付出更长久的努力,但是全团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文章写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尽管还有许多事情值得写应该写或者比我们写得更好。我们想,这最后的一笔,应该写下共青团对党的崇高敬意。因为,我们不会忘记改革开放10年间,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给予共青团的坚强领导和强有力的支持;我们也不会忘记70年来党对共青团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70年的历程,教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跟着党前进,共青团的事业就永远充满生机。

猜你喜欢

全团团学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三全育人”背景下团学组织对高校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
星火相传筑梦路 全团带队谋发展——关于新时代初中少先队发展的思考
举全团之力 聚各方资源 带领少先队事业开创新局面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人大代表团全团建议的实践与思考
八十三团农区放牧促增收
高校创新性团学干部培养探索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