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字之差

1991-07-15蒋竹荪

读书 1991年9期
关键词:陆机梁先生调和

蒋竹荪

《世界文学》一九九○年第二期转载梁实秋《读马译<世说新语>》一文。梁先生学贯中西,又是翻译行家,深知译事甘苦。他说:“(世说)浅鲜易晓者固然不少,但文字简奥处,牵涉到史实典故处,便相当难懂。”现就使他“困扰了很久”的一句话,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梁说:“《言语》第二十六条、‘千里(莼)羹,未下盐鼓,宋本‘未下为‘末下之误,已成定论。”宋本是古书较早的版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宋本有绍兴八年董本,淳熙十五年陆游本,淳熙十六年湘中本之不同,而涵芬楼影印宋刻本并未将“未下”误为“末下”,《晋书·陆机传》亦作,“千里羹,未下盐豉”,可见仅凭某一宋本,尚难征信。

接着梁先生举唐人例以证成其说:“唐赵《因话录》早就说过:‘千里莼羹,未闻盐与鼓相调和,非也。‘末字误出为‘未;末下乃地名,千里亦地名,此二处产此二物耳。”按江苏溧阳有千里湖,“末下”则不见载籍。为弄清语言环境,不妨抄录《言语》第二十六条全文:“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羹,但未下盐豉耳。”大意说武子问陆机,你们家乡有什么美味可以跟羊酪相比?陆机答,有未下盐鼓的千里羹。其中隐含如下盐豉将比羊酪更美之意,这是所谓文字简奥处。

羹能否与盐鼓调和,是使粱先生“困扰了很久”的问题。他肯定赵二地二物不能调和之说,批评“后人偏偏不改正这一错误。又对相反的意见表示疑惑不解:宋黄彻《溪诗话》卷九:‘千里羹,未下盐鼓,盖言未受和耳。子美‘鼓化丝熟,圣俞‘剩持盐豉煮紫,鲁直‘盐鼓欲催菜熟。然则昔贤如杜子美、梅圣俞、黄鲁直均是以耳代目,以讹传讹耶?这真是难以索解的事。”羹自古是美味,迄今苏杭酒楼尚列为名菜。苏恭《唐本草》云:“又宜老人,应入上品,故张翰临秋风思关中之鲈羹也。”在中国最早的农学及食品学名著《齐民要术》卷八曾反复讲了羹的烧制法,并引《食经》说:“羹,鱼切成二寸长,但菜不切。”“白鱼:冷水入,沸入鱼与盐鼓(如是白鱼先把菜下在冷水里,等汤开了,再放鱼和盐酸);醴鱼:煮三沸,浑下与鼓汁、溃盐(如是醴鱼,把鱼煮三开后,将菜放入,再加豉汁和盐)。”至于梁先生“莼菜若投入盐鼓,则混浊不可以想象”的顾虑,《齐民要术》还特别强调煮鼓汁的要求:“鼓汁,于别锅中煮一沸,漉出滓,澄而用之,勿以杓则羹浊,过不清。煮鼓但作琥珀色而已,勿令过黑,黑则咸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成书年代上距《世说新语》不到一百年,它的解说自然比较接近于晋代史实。

由“未”与“末”一字之差,影响到一个双音词的释义,进而导致对整个句子的不同理解,这是使梁先生“困扰了很久”的原因所在。倘写作从“扬长避短”的角度出发,上述这段“志疑”,完全可以省略,并不影响书评《读马译》的完整性,然而梁先生仍旧写出,做到不娇饰,不避短,想到啥就写啥,此种率真态度,求之今日,实属难能可贵。

猜你喜欢

陆机梁先生调和
梁漱溟演讲收费
黄耳传书
调和
欧氏空间中超曲面的L2调和2—形式
女子离婚后发现前夫隐瞒股权
漫画
例谈调和平均数的简单应用
诗人陆机:天生贵族难自弃
她在睡梦中,他在等她醒
陆机,放不下出身的“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