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奇趣对联录

1990-0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0年10期
关键词:若子乾隆帝上联

常 成

中国第一副春联

目前,中国楹联学界公认的中国第一副春联为后蜀小皇帝孟昶所作: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该联见于《蜀梼》。

原是一句吉祥话,意在来年有好兆头。谁知该联竟与国家兴亡巧合。上联说“新年纳余庆”,转年(公元965年)宋灭后蜀,宋太祖派亲信吕余庆来掌管成都(原后蜀国都);下联说“嘉节号长春”,等于预示未来由宋太祖来坐天下,宋太祖的诞辰日后来定为长春节。

上下联字数不相等的对联

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四川的某君作了这样一副挽联:

中国人民万岁

袁世凯千古

上联六个字,下联五个字,由于把“千古”与“万岁”看作对仗,便有了袁世凯(3个字)“对不起”(方言,即“对不上”)中国人民(4个字)的弦外之音。这种由字数不等所造成的讽刺效果是何等独特。

产生歧义的对联

有一次,乾隆帝出了一个上句,让纪昀对下句:

两碟豆

纪昀听后,脱口而出:

一瓯油

这个对句对得相当工稳。谁知乾隆帝另有谋算,他说,我指的是花间的蝴蝶:

两蝶斗

这样一来,纪昀刚才对的那一句就不工稳了,纪昀脑子一转,便说,我指的是水上的鱼鸥:

一鸥游

此对句一时被人传为佳话。

最短的对联

“九·一八”事变后,有人为死难的同胞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下联的“生”字是倒写的。其含意是,中国人民面对日寇的屠刀,“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誓死不当亡国奴!

无字联

1949年4月1日,南京各大学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反饥饿,反内战,要求民主和平,国民党反动当局出动警察,进行血腥镇压。几天后,各大学师生在原中大礼堂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悼念被害学生,会场当中有一副无字联:

? ?? ???

! !! !!!

这副联虽无一字,但寓意深刻,表现了广大爱国师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不满。上联的问号表示对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质问,下联的惊叹号,表示广大师生斗争到底的决心。

外文字母联

解放前,某中学一位数学教师因劳累过度,不幸去世。一位与他生前很要好的英文教师送了一副嵌入外文字母的挽联:

为XYZ送了君命

叫WFS依靠何人

上联中的“X、Y、Z”是数学中常用的三个未知数。意思是:君为了数学教学贡献了一生;下联词中的“W、F、S”分别为英语单词Wife(妻子)、Father(父亲)、Son(儿子)的第一个字母。意思是:君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叫一家老少怎么过活呢?该联实属少见。

反语对联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家分裂,生灵涂炭。有人贴出这样一副春联:

许多豪杰

如此江山

该联所写与当时的时态形成了强烈的讽刺。

解放前,一所盲哑学校贴了副门对:

熟视无睹,诸君尽管贪污作弊

有口难言,我辈何须民主自由

该联无情地抨击、嘲讽了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不给人民以民主和自由,在经济上大饱私囊的丑恶行径。

近年来,有一副用反语写的讽刺世象的对联,也很有特色:

有立柜平柜高低柜,爱情才可贵无春衣夏衣秋冬衣,姑娘就不依

绝对

绝对就是只有出句没有对句的联。多是某人作出了上联,征求下联,但由于对对句的要求较高,以致无人对出,便形成了绝对。如下面一例:

夏大禹,孔仲尼,姬旦,杜甫,刘禹锡

此联由几位历史名人排列而成,但它又是一个谐音对,读起来另有一层意思:“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这就要求该联的下联也要由人名或物名组成,也要有类似的谐音,带有“字外之义”。故此,至今无人对出。

同偏旁的对联

同偏旁的对联,就是联中各字的部首(或文字结构中的一部分)是相同的。如上下联均为同一偏旁的字:

守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安宅,富室宽宏

也有上下联各用一种偏旁的: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还有上下联各有同偏旁的:

烟锁池塘柳

其偏旁分别为:“火金水土木”五行。对这个对句就有很大的难度了。古人有对:

炮镇海城楼

该对句偏旁齐备,且标准,但风格与出句相左,不能堪称佳作。后又有对:

灯深村寺钟

该对句与出句格调相近,但偏旁顺序欠工,也不尽人意。以后,很多人都试着对,但始终也没有人对出与出句“意境相近、格调一致,竖同标准”的对句。

算术对联

据记载,乾隆帝下江南途中,遇到一位高龄老者,已有141岁了,实属少见,令乾隆帝十分惊奇,便以此为题出了个上联,让纪昀对下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纪昀一看,乃知是一算术对:花甲重开为两个60岁,外加“三七”(21)恰好为141岁。于是,他想了想便对出了这样一副下联:

古稀双庆,还多一个春秋

古稀乃指70岁,古语有“人过七十古来稀”;双庆,计140岁,加上一个春秋,也正好141岁。上联、下联工稳而不露声色。

摹人语音的对联

据《西湖古今佳话》记载,清代阮元铸成秦桧与其妻王氏跪像于岳飞墓前,某君摹拟秦桧与其妻王氏互怨的语气,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上联摹秦桧,下联摹王氏。一“咳”一“啐”,将其语调表现得淋漓尽致。

妙续对联

据说明末尚书洪承畴有一副门联:

君恩似海

臣节如山

洪降清后,有人在门对上各续一字: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这一叹一问,讽刺意味深长。

旧时某县令贪婪、凶残,却自诩清廉,自贴了一副门对: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有人补了若干字,成了这样的讽联: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其为山乎

又有人补成:

爱民若子,牛羊父母,食

禀父母,供为子职而已矣

执法如山,宝藏兴焉,货财殖焉,是岂山之情也哉

这一续联,不仅意思与原意完全相反,而且形成了辛辣的讽刺。

隐字联与缺字联

《聊斋志异·三朝元老》中,某君在其中堂(官名)的堂屋落成时“赠”了一副对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弟忠信礼义廉

上联在联末隐去“八”字,即言某中堂“忘八”,以谐“亡八”之音作骂人语;下联隐去“耻”字,作“无耻”解,言该屋主人“无耻”。

隐字,也有隐于联首的,传说北宋吕蒙正早年家贫如洗。曾贴了这样一副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披:南北

上联隐“一”,下联隐“十”,横披隐“东西”,连贯起来,就是“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缺字联与隐字联的区别是,虽然字面上隐去了字,但它一般难以补出。

1948年,伪国大召开时,乔大壮为国民大会堂拟了一副对联:

费国民血汗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这里所缺的字,是难以补出的,倘若以数字代之,则失去了许多份量。

猜你喜欢

若子乾隆帝上联
每一条神回复里,都藏着一个有趣的灵魂
牛年春联集锦
汉字也逗趣
皇帝偷枣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一本读不完的书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小试身手
浅析清乾隆帝汉装系列行乐图的表现语言
羊年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