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的四个大梦

1988-11-01吴静吉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8年7期
关键词:良师益友青年人导师

(台湾)吴静吉

第一个梦:寻求人生价值

人生以服务为目的。

——孙中山先生

人生的第一个大梦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成年时,在成人的世界中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要做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人生追求的价值是什么”。

有些人也许觉得自己心中并无大志,只希望做个平平凡凡的人,到时候自然地结婚生子。有了孩子了,自然就变成了父母亲。一切顺水推舟,反正“船到桥头自然直”,这并非什么“大梦”呀!当然,任何人都应该有自由选择其生活方式及生活价值的权利。其实,愿意“平凡”过一生,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便是一种选择,经过选择的理想就是“大梦”。

一个人总是想要了解自己将来在社会的地位如何?扮演何种角色?人生在世所为为何?对于这个“大梦”,有的人可能很具体;有的人很不具体;有的人好高鹜远,眼高手低;而有的人却妄自菲薄,扮演着低于自己能力的角色。

比如说:

有些人想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

有些人想做个音乐家。

有些人不管做什么,只要人家敬慕他,走在街上有人注意他就满足了。

有些人想要做歌星、明星。

有些人只要在深山里做个尽职的小学教员。

第一个大梦并不是职业的问题,而是一个人“生命的目标”、“生活的目标”。它是对未来拟定蓝图,作个计划,对人生做一个统筹,做一个肯定,抉择自己一生做个什么样的人。

美国诗人佛洛斯特在大学读书时,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他将来要做什么:有一天,他的老师指定他们去找雪莱的诗,他看了很感动。“啊!这个东西是我所要的。”他觉得自己跟它是心心相印,一见钟情。于是他不但找了指定的读物,还找遍了整个图书室的英诗。在读了雪莱、济慈等人的诗集后,越读越觉得“诗”才是他一生所要的。

那时候的佛洛斯特很孤独,别的大学生喜欢参加许多活动,而他却不活跃。就在他徬徨孤独时,诗给了他很大的力量。他常常一个人在桥下读诗,别人问他:“你在看什么?”他说:“我在嚼树根。”就是这个年龄他肯定自己要做个诗人。

佛洛斯特寻求的人生价值是诗的创作生活,是属于美感的范畴;而史怀哲寻求的人生价值是服务人类,比较属于善的范畴。二者都是在实现自我的潜能。我们也常听人说,人生的目的不外乎“名”、“利”或者“权”。这些“名”、“利”、“权”并不具人生的终极价值,而只具有“工具”的价值。追求真善美的自我实现则具有终极价值。名、利、权固然可以做为服务人类、领导国家等等的工具,但这也如同炸弹一样,处之不慎则易害人害己。也有人说人生的目的在求温饱,那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胸无大志。

人的潜能无限,但无论在求真、求善、求美各方面的潜能,却都是无限的。我们追求人生的价值,必先求温饱,但人生尚需更上一层楼——实现个人的潜能。

第二个梦:寻求一位良师益友

我独不愿万户侯,

惟愿一识苏徐州。

——秦观

青年人在追求人生价值的历程中,由于对外在世界并不熟悉,而经验也有限,很需要一位成人帮助他,提供资料让他选择,在必要时给予鼓励,倾听他的诉苦,分享他的希望。这个人就是平常我们所谓的“导师”。

李文逊研究40个人的发展发现:一个人在17岁至33岁这段期间,能否获得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对未来影响很大。这样的事实,在文艺界、学术界可说是不胜枚举。

最近有个研究更可以说明这种现象。这研究是以美国大型企业一千多位高级主管为对象,结果发现这些高级主管年青时,尤其是开始就业的前五年,有无良师益友对他事业影响很大,有则成功机会大,速度快;无则成功机会小,速度也较慢。

那么,为什么青年人需要良师益友呢?

小时候,我们把父母当成万能的。到了青年阶段,发现知识广泛,世界庞大,需要父母以外的成人,做为学习的楷模,或是理想的导师。我们也可称这个人为“心理上的父母”。有了良好的楷模,可以免去许许多多不必要的摸索。中国人所谓“名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便是在说明一个导师的重要性。

这位导师可能是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人物,也可能只是传记、书本或是其他方面间接接触到的人物。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雅娄在她念高中时,想做个贤妻良母,也很想成为一个女科学家。然而,那时候的美国,一个女学生要成为出色的科学家,已经不太可能,更何况又要家庭与事业兼顾。她在一个机会中,读到了居里夫人的传记,从此她便以居里夫人为楷模。雅娄这种以居里夫人为楷模便是间接透过传记的。

在我国文学史、艺术史上,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陶渊明的景仰与模仿,就是透过间接的接触。他们不可能面对面的促膝而谈。然而,同时代的另一大诗人秦观却能直接以苏东坡的言行为表率。从他的“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的诗句便可看出。

前面提到的美国诗人佛洛斯特,他想象中间接心仪的导师的雪莱。而直接帮助他、鼓励他的是华德兄妹。这两位兄妹在佛洛斯特20岁生日前,决定发表他的诗作《我的蝴蝶》,并且写信鼓励他,赞扬他,使佛洛斯特肯定了自己写诗的目标和能力。

天涯何处无良师,一个青年人在寻求人生价值时,可以多方面的接触良师益友,传记未尝不是寻求的资源。学校、工作环境中也是有效的资源。真的做到了“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第三个梦:寻求终身的职业或事业

劝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什么事叫做大事呢?大概地说,无论那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

——孙中山立生《对广州岭南大学学生演讲词》

人生的终极价值在实现自我的潜能,如果一个青年人决定以服务人类为人生价值,也要透过什么样的工作或职业服务人类呢?广义的说,做好任何一种合理、合情、合法的工作或职业都是服务人类。然而,狭义来说,服务人类可以说是助人关系的工作,而助人关系的工作包括:社会工作员、辅导员、医生、护士等等。史怀哲到30岁才决定以医生的身份到非洲去从事服务人类的工作。寻求一种职业,事实上,也是获得基本生活的保障。佛洛斯特早年曾经做过工人、教师、农民。他在38岁时却放弃了教师的职业,而将全部的时间、精力从事诗的创作。从这时候起,佛洛斯特可说是将第一梦和第三梦合而为一。

一个人到了17岁高中毕业时,如果不想考大学的话,就需要工作来满足自己生活的基本需要,这是人基本安全感的满足。如果毕业了两三年还未找到工作,似乎觉得没脸见同学、朋友,感觉很不安,自己也觉得窝囊,逐渐开始失去信心。这种感觉会很自然产生,所以寻求职业是很重要的事情。

最近美国做了一个研究,研究大学生为什么要读大学,结果发现大部分的大学是为了找一个比较好的工作。平常我们以为上大学的目的是在求知、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事实上并不全然,多数还是为了找一份比较好的职业。

很多人在寻求职业,或是读书时有很多的犹豫。比如说考大学这件事,很多人在高二的时候,为了考什么专业而发愁。考上大学后,如果读上好的专业还容易接受,如果专业不好,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情况下,也就半推半就地进了大学之门。接着便开始犹豫了。这时候,便考虑要不要重考?要不要转系?或者将来打算如何?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他对成人世界里每一行业所需的准备和才能,以及将来可能得到的报酬等并不很清楚甚至于对自己为什么要念这个专业也不清楚。而前面所提到做导师的人,可能也没有提供足够有效的资料给青年人参考。

第四个梦:爱的寻求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关鸠》

青年人最大的特征之一,是对爱情的需求和亲密友谊的建立,寻找一个人来“同舟共济”。由于青年时期性意识的觉醒,往往会夸张两性之间的爱情,而忽略了友谊的部分。如果能够强调男女之间的友谊成份、伙伴关系,而不过份夸张爱情,那么年青人就有更多的机会从实际交往中,了解并找到一位终身伴侣。

一个年青人有了固定工作,肯定了人生价值后,便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到成家、结婚的问题。这时,亲密伴侣可能就是将来结婚的对象。

在中学或大学时期,或者说在成家立业之前,能有一位刎颈之交,肝胆相见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就深度友谊关系来看,有亲密的朋友,同性或异性的都很重要。然而,无论友谊和爱情都需要两厢情愿。

(曹雪摘)

猜你喜欢

良师益友青年人导师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材料作文“做一个Nice 青年”导写
导师的猫
割席分坐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把握好生命的每一分钟
记忆大学·我的“良师益友”
大师摇头的玄机(外一篇)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