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私奔之路

1988-11-01张民阜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8年7期
关键词:姑娘女儿

张民阜

夜色朦胧,荒野上一个古老的神灵复活了。

她仓惶逃出家门,气喘吁吁地隐入村边的坟地。追逐者的脚步瑟瑟响起,她蓦地隐没,消失在黑暗之中。在黎明晨曦中,她脚上沾着露水,头发蓬乱地投入情人的怀抱。

安徽定远县1983年私奔成婚的姑娘占正常结婚的7.9%,1984年占8.5%,1985年占19%,按调查,几年来全县私奔者在千人以上。父母们为之诚惶诚恐,社会为之困惑不安。

光明和黑暗交替,愚昧和文明混合,浑浑沌沌,令人眼花瞭乱,而乡间的小路泥泞而漫长。

土地的叹息

“半万”——一个漂亮姑娘的雅号,她年方29岁还未成亲,并非找不到如意郎君,而是父亲不让她出嫁。这位老姑娘被留在家里给弟弟今后换亲用,作为彩礼被押在自己家里。终于有人登门说亲了,姑娘一见钟情。

“爸爸,让我走吧,如果要钱……”

她央求说。羞怯的求爱心理,是女性的尊严,她熬到这把年龄,已经由矜持和自尊变为乞求了。这对一个女子的心灵是多么残酷的折磨呀!父亲开口要5,000元,姑娘哪有这么多钱,她对意中人说:“如果你要娶我,只有拿钱。”未婚夫借了5,000元“赎身”,岳父立刻买进了一台“小四轮”。

5,000=半万=一个姑娘。

“彩礼”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六礼”中的“纳彩”。提着礼物去女方求亲,充满着喜剧的和谐气氛。

W·占德在《家庭》一书中考证,阿拉伯国家的传统是男给女方礼节性的聘金;印度婆罗门种性中则要求女方给男方陪嫁物,男方再以比较随便的一种方式破费。这种礼尚往来的互相馈赠,完全是一种礼仪,性的,它体现了人类早期婚姻的文明性。

但是后来“彩礼”渐渐陷入歧途,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变成了单方的义务。

青年男女从见面开始,就陷入各种“礼”的包围之中。

按最低的标价完成这些大礼,就将近四五千元,加上盖房得七八千元,有的竟要外加给女方的兄弟盖房,预备他们的结婚,花费就超过万元。

刘××老汉有7个儿子,他的家舍,土墙歪斜,黑糊糊的草顶已经糟朽,让人感到只要吹一口气就会坍下来。屋里黑得看不见人,没有牛棚,牛和人同居,自己盖不起新房,然而却要替亲家先盖起房来。当他送够最后一笔“礼钱”时,回到家大哭,他满脸愁容地向我算了一笔帐,一个儿子一万元,如果三年娶一个,也得20年,那时他也70岁了。

“唉,人这一辈人……”他沉重地叹息,他说这还算不错的,前几天凤阳县跑过来一个讨饭的,就是为儿子娶媳妇弄穷的。姑娘们并不欣赏父母的这一特权,不仅因为过门后要和丈夫一同受穷,而且这无休止的搜刮往往使她的好事难圆。

杨××不要仪仗簇拥,不要喧嚣的喇叭伴奏;她要跟着爱人自由自在地走到婆家去,她幻想着在田间小路上漫步,看着天空的飞鸟,听着草虫无忧无虑的鸣叫,再从路边采撷一束鲜花。她等待着这令人神往的好日子,但是未婚夫的彩礼凑不够数,迟迟不能娶她,婚事一筹莫展。为此少不了和父母论理,终于有一天闹翻了。

“爸,你好糊涂,要那么多钱,到了婆家不还得我还吗?还不得一起受罪?”父亲正等着这笔钱为儿子娶亲用,一听这话,鼻子气歪了,抄起棍子就打,打得她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滚!”一把将她推出家门。

“滚就滚!”杨××一气之下跑到婆家,自作主张一分钱不要,公婆乐得合不上嘴,怕夜长梦多,顾不得查黄历选择吉日,立刻就去登记。

大雨滂沱,他俩手拉手飘摇在风雨中,雨伞保护着两颗忐忑不安、又共同跳着的心。她唯恐娘家人追来,一步三回头。乡妇联主任面对浑身是泥,裤腿湿了半截的一对登记者,顿时明白了八九分。

“登记吗?需要双方村里的介绍信。”

“我们是逃出来的!”杨××羞怯但又充满恳求地回答着。

好心的妇联主任打电话证实了事情的真相后,笑嘻嘻地让他们签字划押。两人红红的手印按在上面,心终于落下来。杨××百感交集,分不清从脸上流下的是汗水,雨水还是泪水。

啊!一张纸片重千斤,把他俩的灵与肉联在一起,它是护身符,谁也别想把他们拆散。

然而,悲剧却在另一位温顺善良的姑娘身上发生了,她相信深爱她的双亲会给她安排好生活,一切由父母去做。她好久不见情人了,他为什么不来……

姑娘不知道,父亲写了这样一封信:

“桂华:去字别无,关于你于(与)××终身之事情况有所变化望你是否能抽出一点时间来面谈?不关(管)你如何想法望你来一尚(趟)否侧(则)……。”

就是这封错字连篇的信断送了她情人的命!

她那可怜的他,家穷娶不起媳妇,曾花一千多元买了一个四川女人,谁知那女人竟是被人骗来的有夫之妇,几个月后她的丈夫找上门领回去了。

他外出做工和她相识并相爱。父亲提出苛刻条件:瓦房三间,收录机,手表,电视机衣物等样样齐全共需6,600元,他咬牙答应。她不知道父亲忽然加码,通谍式的一封信把他召来。

他惶惶不安地去参拜,酒桌上客客气气地谈判,彩礼加码,瓦房变成了小楼!一算至少得花一万三四千元,他绝望了,回家来闷闷不乐,三天没说一句话。

“哎呀,来人哪!”一个孩子发现他正喝杀虫药,大叫起来。人们闻声起来夺下瓶子,已经晚了。人们发现他写给姑娘的遗书:

“亲爱的××妹子:你好,见字如面,见言如心。提笔祝你精神愉快,万事如意。妹子,你我有山盟海誓雷打不散之言,可是我对不起你,要与你永世分手,告别人间,告别世界,去寻欢乐去了。妹子,你不必再有挂念之心,望你再找可敬的一位作伴,商定后要远走高飞……”

人们并没有把遗书寄给她,她至今蒙在鼓里,“桂华,你怎么不来……”

活着的和“死”去的

娶亲无方,换亲有术。

在澳洲土著民族中有交换女儿作儿媳的制度。人类许多做法不谋而合,在这里又找到了例证。西州里店乡后吕村的21户中有7户换亲。自从人们发现一对一的换亲没有选择余地,“转亲”就出现了,运用数学排列结合的原理给人配对,这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三对男女可配出两种配合方案,“成交率”大大提高了。

在黄山水库的大坝下,我见到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红”(媒人),热心、能说、会劝,作媒20年,成功率80%,在人们尊崇的哄笑声中,他洋洋自得地介绍自己的杰作。

前两户是因为穷,后一户是死了父亲。媒人两名,三家各派一名代表组成“议会”,按条件、体格,性格进行搭配。困难多出在女方,她们说:“年龄还小呀!”媒人说:“可是你的哥哥可不小啦,为他想想吧!”用三寸不烂之舌终于把刚谙世事的小姑娘说得低头不语。不用钱,不用礼三家在媒人率领下在县城聚一顿算是会亲,然后选择村外三个村子等距离的岔路口各自领人,象是交换战俘,大功告成。

头一组两个媒人活动了55天,第二组就有了经验,只消一天功夫就撮合成了。人们看省钱又省事,都跃跃欲试,连村长也参加了“转”。

“哈哈——”人们赏识地笑着,这笑声掩盖了女儿们的哭声。“哈哈——”媒和之作,姑娘们却视之为坟墓。

姑娘们体谅父母的难处,一些姑娘为弟弟考虑,容忍父母要彩礼,另一些为哥哥考虑就更凄惨。

母亲给女儿跪着哭着哀求:我的儿,你就忍心让咱家断香火,让你哥哥打一辈子光棍?帮爹妈一次忙吧,求求你啦……”母亲的哭声撕裂着女儿的心,她眼一闭,窒息了少女的梦想,走入那爱情的坟墓。

可是偏偏有的死也不从,闹得不亦乐乎。换亲最容易出乱子,一对反目,另一对即使有感情也得拆散,撇下亲生骨肉回娘家,落个“文姬归汉”。

“咱两家也来个换亲吧!”侯××和她的情人张××开玩笑说。他俩是自由恋爱,可是家里不同意。父母正想给她换亲,但可不是换到张家。父母想让她和另一家换,帮哥哥的忙。哥哥是个生产队长,24岁自己谈了对象娶不起,眼巴巴看着让别人娶走了。

侯××对换的对象已经来家干活了,叫她她不理,再喊她就骂。她心里只有来搞承包的猪倌张××。秋天是结婚的季节,一天天迫近,她同情人逃之夭夭。

说也巧,跑到张家,这里正陷于混乱之中,媳妇飞来了,女儿却飞走了。张家女儿张××聪明又秀气,为了给大哥换亲,19岁的姑娘要嫁给近40岁的男人。她要逃走,去哪呢?平时没留意找个对象,事到临头有点抓瞎,把认识的小伙都想了一遍,最后想起哥哥上山打草时认识的一个青年,他常来找哥哥玩,可并没说过和她交朋友。饥不择食,连夜跑出十几里地投奔他。

小伙起身开门,残月的微光中,姑娘一米六十的个,白皙皙的脸庞一股灵秀之气。不用她开口,小伙子心里全明白了。可再看自己的家,土房摇摇欲坠,缸里无几的杂粮。

“怎忍心委屈你……”

“不怕……”她羞答答地进了屋。

凤凰落进鸡窝里。母亲哭了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宝贝疙瘩女儿哪受得了那罪呀!父亲埋怨母亲:“全是你换亲换的!把女儿逼到那穷窝里去!”可是当娘的有她的苦衷,她疼儿子,那是前夫留下的独苗,给他成个家,好告慰死去的丈夫……可怜天下慈母心!

现代小放牛

江川虽多,难解爱情之渴,洪水之猛,不没爱情之顶。在这块沉重的土地上,爱神开辟了她自己的天地,那里歌声荡漾,鲜花盛开。

很多人认为,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主要存在于城市,而农村往往是实际利益的结合,这种分析忽视了农村近年来悄悄发生的变化。改革开放为农村青年打开了新的天地,使他们有了相互接触和接受更多文明的机会。排除了温饱之忧,长久受贫困压抑的爱情渴望萌发了。这爱情使古老的土地变得轻松、纯真和明净起来,它给刻板的生活增添诗情画意,从而焕发出现代文明的色彩。

山那边一群小伙,山这边一群姑娘,不期而遇。撒开牛,他们趴在草地上打扑克、谈论电影。地上红的黄的蓝的野花一片,半导体里播出流行歌曲。

现代的小放牛,穿的不是草鞋,戴的不是斗笠。他黄衬衫,灰筒裤、白色青年鞋,咖啡色的太阳帽;她穿白衬衫,红裙子,半高跟凉鞋、打着蓝色花伞。

开始他们天南地北地神聊,熟识后却渐渐拘束了,互相不敢正视对方的脸。一天,他们悄悄离群儿,在一棵小马尾松下,她红着脸先说了。他不出声,才问:“你真的愿意?家里不是给你说婆家了吗?”

“不,你带我走吧……”

又一座山。他们的活是搂草,晒干之后当柴烧。于是在山坡上搭起一座小棚子,在里面过夜。男的七八个,女的十几个。男的不动气色,“竞争”在姑娘们当中悄悄展开。每天清早她走过他的小棚时就喊:“上山喽……”

人们挥动耙子,渐渐分散,他俩越来越近,她终于开口了。

“你多大了?”

“20整,你呢?”

“19岁。”

“你可有对象?”

“没,你可有婆家”

“没……”

心有灵犀一点通。

她请他到自己棚子里吃饭,给他烧水洗脸洗脚,晚上坐在草地上聊天。他和她分手下山了。可没几天她就找上门来,走村串户地打听“老三家在哪儿?”在山上忘了问他的大名,也只知道他的行政村,不知自然村。终于找到他家,进门就喊:“爸爸妈妈在家吗?”

老三的父母开门一看是个陌生姑娘。

“咦!你是谁家的小女?”

“爸爸妈妈快把我藏起来,我父母马上会追来的!”

新房是用秸杆从公婆的房子隔出来的,地面凹凸不平,只有一个刷着红漆的柜橱是新的,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

又一个欢乐的村庄,大人们在油灯下打牌,孩子们远远地挤在门口。她飘然而至,天生丽质,穿着紫红色风衣,一头蓬松的卷发。人们的谈笑嘎然而止,连最调皮的小伙子也被摄住了。快嘴的人们你一言我一语象是闹洞房。

她在5岁时就被父母许配给人,长大以后她和未婚夫毫无感情,父母却硬让她固守婚约,不许另找男人。

她家来了个小帮工,浓眉大眼,憨厚又潇洒,象个电影明星。“啊——”她心里惊叹,被他的风度灼热了。她写了一封信,但不好意思交给他。他们一起看电影,黑暗中开心地嗑着瓜子。他们一起割稻子,地头上,他吹口琴她唱歌:“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

他是东家的帮工,好比是祥子,但比祥子聪明,他学烧窑,一看就会了。他勤快,干完地里的活还帮着干家务活。东家拿他当儿子看,让他上桌一块吃饭,他干脆称呼人家“爸爸”、“妈妈”。她是东家的女儿,好比虎妞,但比虎妞漂亮多了,爱说爱唱,娇媚多情。

事情泄露,平静的小康之家掀起波澜。时间约好晚7点,房后,她翘首相望。啊!他来了,拉着她一气跑了15里。

美女来到赵圩村,村人大悦,协力保护。她们父母远道来寻,不等进村,早有人来报信:“鬼子进村了!”她一溜烟沿着小溪朝临村逃去,紫红色的风衣被风鼓起来,飘远了,象一朵彩云。

含泪的花朵

我推开柴门,汪××刚和丈夫发生过口角,红着眼圈从内室出来,一见丈夫乔××调皮的样子又破涕为笑坐在一块了,称得上郎才女貌看得出是极亲爱的一对,他们是患难中走过来的呀!

……那天晚上,汪××对家里人说去同学家玩,打起个小包袱就跑出来。山峦沉睡家乡渐远,落在茫茫的黑夜之中,汪××和乔××紧张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汪××,就让这大山为咱们作证吧。”这山是那样模糊,不言不语。她一手拉着情人,另一只手拎着小包袱,这就是象城市青年那样的旅行结婚,一想起“结婚”两字,姑娘的心就激动得跳起来。

对于出走,他们曾经犹豫过,汪××的父亲是林场的劳模,女儿私奔,叫父亲脸往哪儿放?

乔××来国营林场承包养鸡,哥哥是林场的技术员,正和汪××的姐姐谈恋爱。一次乔××到“嫂嫂”家补衣服,嫂嫂不在,碰上了汪××,给他补了衣服,这真是天公引线,两人从此认识了。汪××正待业,常上鸡场来帮乔××干活,洗衣。一天她发现他的日记本掀着,便偷偷看了几页:“我的朋友,你是否认真地想过青春到底意味着什么?青年时代是生命的萌发,我们从人生的起步开始就应该有蓬勃向上的精神,应该象太阳升起般的壮丽,象百花在春天绽蕾似的灿烂多彩……”一股激流击中她的心,她留下字条倾吐爱慕之情。

她娇小的身子在尺宽的小桥上摇晃着,这身影在父母眼里多么娇贵。全家都是国营林场职工,她早晚也能捧铁饭碗,乔××一个泥腿子,哪配得上我女儿?给她介绍了个职工子弟,可她死活不干。

两只小鸟无忧无虑地旅行了两个月回家,正好赶上中秋节,大概是月光引起父母对女儿的思念,派二姐来找她。

姐妹俩在村边树林里交谈。

“回家去,咱明媒正娶。”姐姐劝降。

妹妹说:“我早已经结婚了,干嘛还要这一套。”

“那就先到大姐家谈。”姐姐退了一步,妹妹中计了。到大姐家不多时,父亲就带着拖拉机从林场赶到,七手八脚把汪××弄上车。公路上,拖拉机疾驶;拖拉机上,汪××挣扎,哭喊!

几辆自行车追上来,“唰”地声一齐横在公路上,乔××带着朋友救驾来了。

人们拥到乡里解决问题,领导以个人名义调解:“现在时兴彩礼,谁也阻挡不了,给点钱算了!”商定女儿先回娘家,男方出2,000元领人。

钱凑够了,一手交钱,一手领人。

良辰吉日,冷冷清清。没有陪嫁,没有送亲。而且不准在家里梳妆,她只好到牛棚去换嫁衣,心里悲喜交加,终于争得了爱的权利,但想不到竟是这样离开家。她梳好头,还把事先准备好的花别在胸前,庄严地走到丈夫跟前。走出牛棚,家里人便点起火,她在家中留下的衣物顿时化作灰烬,这本是为死人送行的习俗。如此婚礼进行曲,纵有千种哀怨,更与何人说?一年多来,她想念父母,想得落泪,但是为了爱情她誓不还家。

尾声

都市为阴阳裂变大声疾呼,乡村还在为两性艰难的结合而呻吟;高楼里的情侣们在席梦思里做好梦,土地上的情男怨女在寒风中颠沛流离;爱神在文明的天地里挥洒着滋润心灵的甘露,却在我们身边不时掘出窒息才智的坟墓。

然而姑娘们毕竟胜利了,怀着身孕,抱着孩子在骂声打声中回来参拜双亲。而双亲欢迎儿媳私奔而来,却反对女儿私奔而去;随时准备挨打,又随时准备去打人。悲剧喜剧同时发生在每个家庭之中。

私奔固然可以使姑娘们如愿以偿,但是这古老而畸形的卓文君方式,永远不能使他们结束泥泞小路的流浪而堂而皇之地走上婚床。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白纸黑字写着:“禁止包办买卖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禁止索取财物”,可是在法典上威仪凛凛的文字在实际生活面前却显得那样软弱无力。

法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只有对掌握现代文明的人才能奏效。

田野上又响起了迎亲的唢呐声,它失去了欢快,无可奈何地呜咽着,我从这声音中听到了千百女儿们向文明的祈求。

(摘自《萌芽》)

猜你喜欢

姑娘女儿
秋姑娘的信
泥姑娘
哈哈村
泥姑娘
和女儿的日常
你是不是故意的
女儿不爱自己读书等
采山的姑娘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