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与“前提”

1984-11-01陆稼祥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7期
关键词:马谡河伯晏子

任 远 陆稼祥

说话要注意修辞,也要注意“前提”。修辞是指对词语、句子的选择与调整,“前提”是指说话的先决条件,两者关系密切。如说“请你开门!”前提必须是门关着,否则此话虽彬彬有礼,仍属废话。又如说:“您不舒服?”前提是对方是不舒服,否则仍会使人莫名其妙。可见,修辞必先考虑前提。

在对话中,如果你不注意对方说话的前提,随便答话,容易受骗上当。例如晏子使楚,楚王问:“齐无人耶?”这问话的前提是:“你晏子矮小丑陋不是人材,齐国怎么派你来呢?”如果当时晏子没有察觉楚王说这话的前提,不经心地回答“有”或“没有”,都是既辱没了自己,又损害了齐国的尊严。而晏子却巧妙地换了一个前提说:“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晏最不肖,故直使楚矣!”针锋相对,给予有力的驳斥。由此可见,对话时巧妙地更换前提乃是一种机智的表现,有时还会转危为安,变被动为主动。又如:

(渔夫救了魔鬼,魔鬼却说:“谁要是来解救我,我一定要杀死他,不过准许他选择怎样死。”渔夫为了压制他蛮横无理的妖气,不正面回答他,却换了一个前提说。)

“你不是住在这个胆瓶里吗?可是照道理说,这个胆瓶既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体呀?”

“你不相信我住在这个胆瓶里吗?”

“我没有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

(《天方夜谈·渔夫的故事》)

聪明的渔夫没有顺着魔鬼蛮横无理的前提去争辩,而是巧妙机智地换了一个前提,诱使魔鬼顺着自己的“前提”去想,终于化险为夷,制服了魔鬼。

有时撇开对方的前提,目的是为了顺利地阐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免得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例如,齐宣王问孟子:“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先撇开宣王的前提,然后另立前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又如:

人们涌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都知道了。就动手分吧。”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

无数声音说:“共产党领导的。”

(周立波《暴风骤雨》)

郭全海撇开众人“动手分吧”这个前提,目的要主动宣传“谁领导咱们搞的呀?”这个大问题。

有时要驳斥对方,不一定要撒开或否定对方说话的前提;相反地可以利用对方前提,顺理循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例如:

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孔明变色曰:“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吾累次叮咛告戒,街亭是吾根本,汝以全家之命,领此重任。汝若早听王平之言,岂有此祸?……”

(罗贯中《三国演义》)

孔明听到马谡出言不逊,言过其实的前提后,起初换了一个前提,说“司马懿非等闲之辈”,目的是注意方式,委婉相劝;到后来,街亭已失,证明马谡无知,贻误军机,就直截了当用马谡自己的前提训斥批驳他。

阐明自己立场与观点,也不一定都要撇开或否定对方的前提;有时也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利用对方的前提,自然地曲折地引出自己的看法与主张。例如,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宣王说:“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原想和他讲王道,宣王讲“乐”,孟子就从乐讲起:“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地,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参见《孟子·梁惠王章句下》)这确是一种说话的技巧与艺术。又如: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

……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明知“河伯娶妇”是一个大骗局。但考虑到当时群众的觉悟,直接揭穿迷信骗局,一时不易被人接受。于是他就顺着巫行的前提,让事实来说话。

(小禾摘自《语文学习》1984年第3期)

猜你喜欢

马谡河伯晏子
晏子的车夫
小燕子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
马谡失街亭
人神传说之河伯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
相差二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