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是《玉娇李》

1983-07-15

读书 1983年1期
关键词:外文译本黑格尔

苇 民

黑格尔《历史哲学》第一部第一篇在谈到中国的文武官员和科举制度时,有下面这样一段话:“……据说‘满大人还有极高的诗才。这一点我们自有方法来判断,特别可以引证亚培·累睦扎所翻译的《玉娇李》或者《两个表姐妹》;那里说起一位少年,他修毕学业,开始去猎取功名。”这段译文见于商务印书馆一九六三年新一版王造时译本第169页(三联书店版同)。文中的《玉娇李》显然是《玉娇梨》的误译,而《玉娇李》和《玉娇梨》是产生于不同时代、出于不同作者之手的两部作品。

《玉娇梨》是流行于清代初年的一部才子佳人小说。它的男主人公是个才子,姓苏名友白,字莲仙,颇有诗才,后来金榜题名,考中进士,点了翰林。显然,黑格尔提到的那一位“修毕学业,开始去猎取功名”的少年,便是这个苏友白。当然,把苏友白称为“满大人”是不大恰当的,因为《玉娇梨》写的是明朝的故事。

《玉娇梨》在国内并不为人注意,在国外却颇有点名气,研究中国文学的都知道它。究其原因,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是因为“若在一夫一妻制的国度里,一个以上的佳人共爱一个才子便要发生极大的纠纷,而在这些小说里却毫无问题,一下子便都结了婚,从他们看起来,实在有些新奇而且有趣。”(《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黑格尔提到的累睦扎(一七八八——一八三二年)是法国人,他于一八二六年将《玉娇梨》译为法文,在巴黎出版。这也是该书的第一个外文译本。因为《玉娇梨》的两个女主人公白红玉(又曾改名“无娇”)和卢梦梨是表姐妹,而《玉娇梨》这个书名又恰恰是由这姐妹二人的三个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所以法译本又名《两个表姐妹》。显然,对于国外的读者来说,这个译法更为易于理解,所以后来的英译本也大体上沿用了这个书名。这就是黑格尔为什么要称之为“《玉娇梨》或者《两个表姐妹》”的原因。

至于《玉娇李》,则是我国的另外一部言情小说,出于明万历年间,早已佚失。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该书是《金瓶梅》的续书:“武大后世化为淫夫,上下报;潘金莲亦作河间妇,终以极刑;西门庆则一憨男子,坐视妻妄外遇,以见轮回不爽。”这与黑格尔所要证明的“极高的诗才”云云,显然对不上号。此外,该书并无外文译本,黑格尔当然也无从得见。

猜你喜欢

外文译本黑格尔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Gender Differences in Expressing Gratitude
英译汉中第三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
专题前言:理解译本
餐馆就餐
外文局期刊目录
对“外文字母”的看法
后来未必居上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