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仲夏夜之梦》

1983-07-15裘克安

读书 1983年6期
关键词:仲夏夜莎士比亚

裘克安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的奇妙杰作,它是世界上演出次数最多的剧本之一,是少年儿童和富有童心的人所最喜爱的作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遗物中有一部莎士比亚全集,其中他翻阅最多的就是《仲夏夜之梦》和《暴风雨》,这从页边的颜色深度上可以明显看出。

“仲夏”,就是“中夏”。我国旧时把一季三个月分称为孟、仲、季。仲夏就是农历五月。按英国的说法,仲夏夜是阳历六月二十三日之夜,恰巧和我国的夏至日相当。传说这夜神仙在森林里宴乐,凡人进了森林就会中魔。绿茵铺地,浓荫如盖,月色朦胧,花香幽微,这就是《仲夏夜之梦》的自然背景。

这是一部庆祝婚礼的喜剧。剧情的框架,说的是古希腊雅典大公西修斯要和阿玛宗女战士国女王希波吕忒结婚了。婚礼正在筹备,其中包括一出由手工工匠排练的戏。大公受理了一宗反抗包办婚姻的案件,定在几天后判决。到最后一幕,婚也结了,戏中戏也演了,案子也皆大欢喜地解决了。

这出戏究竟是为谁的婚礼而写、而演的呢?现在已没有确凿的材料可资证明。一九六三年英国社会历史学家劳斯(A.L.Rowse)提出的一种说法,笔者认为比较合理。

《仲夏夜之梦》的首次上演,是在一五九四年五月二日托马斯·赫尼奇爵士和骚散普顿伯爵夫人(一位寡妇)结婚的前夕。地点是在骚散普顿庄园。换言之,它不是先在剧院上演,而是先在私家演出的,不过演出的人大概就是莎士比亚所属的“宫廷大臣剧团”。骚散普顿老伯爵死后,其子继承爵位。莎士比亚写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就是在前两年献给这位年轻伯爵的。

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时代的英国,伶人的地位是低微的。莎士比亚只是个小镇手套工人的儿子,他到伦敦演戏,逐步学会了改戏、写戏,仍然无名无利。一五九二和一五九三年伦敦鼠疫流行,戏院关闭,剧团到外地巡回,演演停停,莎士比亚的生活更加困难。为此他才写了长诗,献给小骚散普顿,并公开出版。这使他顿时赢得诗名,据说小骚散普顿给过他一千镑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钱;可能没有这么多,但莎士比亚能以钱在剧团入股,生活有了依靠。他和小骚散普顿的友谊一个时期很密切,反映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凭借伯爵的提掖,莎士比亚可以出入权贵之门,了解了上流社会形形色色的风雅和隐私。

寡母劝小伯爵早些娶贵族女子为妻,好巩固家门的地位。她曾要莎士比亚协助规劝,他的头一批十四行诗就是为此而作。但小伯爵怕受拘束,拖延不娶。到了一五九四年,寡母自己就找了比她大几乎二十岁的、主管宫廷财务的枢密大臣托马斯爵士结亲。这可是莎士比亚受其恩惠的保护人(Patron)家的大喜事,因此有了这贺婚的喜剧。

这时莎士比亚刚满三十岁,正当壮年。除上述诗作以外,他已经写了约十部戏,主要是历史剧和喜剧,其中多数还带有模仿的痕迹。《仲夏夜之梦》则是他的创作才能成熟后的第一部戏。从故事、人物塑造到语言都表现了独创性。

现在再回过去接着讲剧情。西修斯本是希腊神话传奇中的英雄人物,他的业绩之一是征服阿玛宗国,俘获了它的女王。阿玛宗,也可以译亚马逊,是个女儿国。这可不是象《镜花缘》里面那样的文明闺秀之国,它的统治者全是身强力壮的女战士,一向是无敌的。不想女王败于西修斯之手,做了俘虏。西修斯虽然在武功上取胜,不久却做了爱情的俘虏。这一对是成年人成熟的爱情结合,影射了上面所说大臣和伯爵夫人的婚姻。剧中的大公和女王,就是暗指托马斯·赫尼奇爵士和骚散普顿伯爵夫人。莎士比亚把人和地安排在外国,也装点一些外国特征和情调,其实写的还是英国的人和英国的地,这是他惯常的做法。

反抗包办婚姻的案件牵涉到四个青年,两男两女。赫米娅违抗父命,不愿嫁给狄米特律,另爱上拉山德。而她从小的闺友海丽娜却单恋着狄米特律。案子提到雅典大公面前,大公坚持了保守的法律和传统,限令赫米娅在几天以内遵从父命,否则按雅典法律,可以处死,除非她在月亮女神黛安娜神坛前发誓终身不嫁。得到莎士比亚同情的、坚强的赫米娅决定跟拉山德私奔,两人相约在城外森林会合。她不该将此事告诉了密友海丽娜。海丽娜为了讨好于狄米特律,竟把秘密透露给了他。这样,在仲夏的新月之夜,这四个青年分别都来到了黑影憧憧的森林。

这一夜仙王奥布朗要在这个森林里跳舞宴乐。他同仙后提泰妮娅为了争夺一个小男孩拌了嘴,想捉弄她一下,命仙童蒲克在她眼皮上滴一种花汁仙药,使她醒来时会爱上她所看到的第一个活物。莎士比亚笔下的这些神仙,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善良精灵,他们都不害人,即使比较土气的蒲克,也只是爱搞一些恶作剧,并非有伤人之意。

同一夜,织工波顿等六个手艺工人也到森林里来排戏——一出为大公婚礼助兴的小戏。在蒲克的顽皮安排下,波顿被套上驴头假面,成为仙后迷恋的对象。玲珑绮丽的仙女和世俗的工人配成一对,真是莎士比亚的妙想。

有隐身术的仙王从旁看到海丽娜追求狄米特律而受他鄙弃的可怜情状,就叫蒲克把仙药也滴一些在狄米特律眼上,以期他醒来时能回报海丽娜的爱情。不料蒲克错把仙药滴在拉山德眼上,造成一场误会和混乱。最后仙王让蒲克作了补救,恢复了仙后和他自己的和好,并使两对青年成双成对。对于这些青年人的爱情关系,莎士比亚主张婚姻自主,个性解放,这是明确的。但同时他对爱情和理智的脱节现象有不少议论,对外表和实质的矛盾也予以揭露。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不但中国有,外国也有,乃至仙后爱上了驴头人。这是魔术呢?还是现实?在这些滑稽的幻象中间,存在着某种哲理。至于仙王和仙后的吵架与和好,原也不过是为了区区细事,但却影响到了人间的祸福,非他们自己所逆料。

在戏剧里现实地描绘下层社会的手艺工人:织工波顿(字义为“线轴”)、木匠昆斯(“木块”)、细木工人斯纳格(“服贴”)、白铁工人斯诺特(“猪嘴”)等等,是莎士比亚的创举。他们为了祝贺大公的婚礼,排了以希腊故事为基础的短悲剧《皮拉摩斯和提斯拍》。这也是争取婚姻自主的题材,但结果男女双方都遭惨死。这个戏中戏的台词,莎士比亚有意用夸张的措辞,一方面是模拟讽刺当代有些类似的蹩脚戏,另一方面用以善意地嘲笑工人们难于处理脱离他们生活太远的文艺题材。这些人物是莎士比亚从小熟悉的,写得浑厚可爱。

戏中戏演毕,西修斯作了一番评论之后,剧本已经完结了,现在的第五幕第二场似乎是多余的。(在这里顺便指出,莎剧的分幕分场都是后人搞的,并非莎士比亚自己所分。当时舞台根本无幕,一场场接着演下去,演完为止,大体两个小时,中间也不休息。)但当时演出时却并不多余,它是为在骚散普顿府第里演出时用的。仙王、仙后和众小仙唱歌跳舞,然后从不同的门退出大厅,去祝福三对伉俪的新房和新床,最后由蒲克致收场白,这真是再恰当没有了。但到后来再在剧场公演时,这第五幕第二场倒确是不必要,也许是略去不演的。

《仲夏夜之梦》的结构复杂而巧妙。按人物类型来分,如上所述,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最空灵虚幻的是仙王、仙后、仙童蒲克和四小仙(豆花、蛛网、飞蛾和芥籽)。其次是大公和他的新夫人。再次是四青年。最后是六个粗俗的工匠。这四种人代表了四个不同的意境,有不同的思想和语言风格,采用了不同的文体:仙人的典型诗句是一种七音节(四个重音)的诗行,产生一种跳跃音的效果;公爵夫妇用的是庄严的无韵诗;四青年用的是无韵或两行一韵的抑扬格五音步诗行,有时还相互插话;工匠们说的是散文道白,满口俚语。总起来说,《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用韵最多的诗剧,文体最多样化,反映了诗人已经熟练掌握了伊丽莎白时代流行的各种诗文体裁。戏中穿插歌舞,包括当时人们最喜爱的华丽的列队表演。

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剧团中是没有女演员的。女角都由童音未变的男孩担任。《仲夏夜之梦》中的仙人更是由孩子表演的了。这样,共需十个男孩才能演这个戏。可以设想,本剧在贵族宅第里演出时,可以请贵族家的男孩子参加客串。象豆花、蛛网、飞蛾和芥籽这些小仙的角色,没有多少台词,如果由孩子们串演,可以大大增添观众的乐趣,和全剧的欢乐气氛。

《仲夏夜之梦》除了人境之外,大量描写了仙境、梦境,容许诗人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仙童蒲克绕地球飞一周只消四十分钟。最小的小仙可以藏在橡树子的小碗壳里。他们

飞过山,越过谷,

穿过树丛和荆棘;

飞过围场,越过园林,

穿过江海和火焰;

我到四处邀游,

快得赛过月球;

我听候仙后的吩咐,

用露浇草地上她的舞圈……

莎士比亚灵活运用希腊神话故事以及他对英国田野景物细致观察所得的材料,加上晚近英国刚接触印度的新奇印象,编织出超越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美丽图景。特别是他介绍英国普通人民生活中的乐趣,听来更是亲切动人,例如:农妇们关于仙童恶作剧的迷信;两个少女在一起绣花和谈知心话的回忆;凌晨出猎时猎狗吠声构成的音乐:影射一五七五年莱斯特为讨好伊丽莎白女王在肯尼尔渥斯城堡安排户外表演的盛况等等。

莎士比亚剧本里常有一些影射时事的地方。这种影射,随着二十世纪评论和历史家考证取得成果,逐渐得到解释和证实。本剧中仙后谈到她和仙王的吵架得罪了风神,他们

……白白向我们吹送音乐,

象为了报复,从海里吸起

瘟疫的毒雾,化雨降在地上,

使得条条汹涌的江河泛滥,

推倒了它们的堤岸:

因而耕牛白白拖了犁,

农夫空流了汗,青稞

还没长须就已经烂掉

涝地上畜栏空站着,

瘟死的牲口喂肥了乌鸦……

据考证,这种淫雨反常的天气,是一五九四年夏季特有的事,因此推断这段话是该年冬天剧院演此戏时加进去的。

剧中有一段称颂终身未结婚的伊丽莎白女王的话。仙王说,有一次他看见小爱神丘比特在射箭:

全副武装的丘比特瞄准了

西方宝座上美丽的童贞女,

从弓上猛地放出他播种爱情之箭,

就象要穿透千万颗心一样。

但是我却看到小爱神的那支火箭

熄灭在贞洁如水的月光中,

而庄严的月神信女照样行进,

沉浸在纯洁的冥思中,毫不动情。

另外有一段反对抱独身的话却不完全一样了。西修斯说:

能这样控制自己的情欲,

过贞洁的一生,是大有福份的。

但一朵提炼出香精的玫瑰,

比了那在刺茎上孤芳自赏,

自开自谢、自生自灭的玫瑰,

究竟要享受更多人世的幸福。

这段话使人联想起莎士比亚第一批十四行诗的主旨,原来是劝十九岁的骚散普顿小伯爵结婚而作。这段话在他母亲再醮时演出,也仍是恰当的。反正当时女王并不在场,不致开罪于她。剧场公演,女王向例是不光临观看的。如果戏在女王驾临的其他私家喜庆时演出,这段话也许要删去。

在《仲夏夜之梦》里,莎士比亚从多方面剖析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他在这里写了一行极其出名的诗句:

真正的爱情经过的道路从不平坦。

这个思想在他以后的一些剧本,特别是不久就写的《罗蜜欧与朱丽叶》中还要加以发挥。莎士比亚指出爱情有其盲目和非理性的一面,但同时歌颂了爱情的奇妙作用。在这点上,莎士比亚无疑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在第五幕第一场中,借西修斯之口,把诗人、情人和疯子相比。这段话也是十分脍炙人口的。

情人和疯子的头脑好象在沸腾,

有好多形象的幻觉,他们能感知

冷静的理智所不能感知的东西。

疯人、情人和诗人

都充满了想象力。

疯人能看到的魔鬼连无边的地狱

都容纳不下;情人是同样痴癫,

他认吉卜赛为美人海伦;

诗人的眼睛在狂热中滚动,

从地望到天,又从天扫到地;

犹如想象力对莫可名状之物

赋予形象,诗人的妙笔

能加以描写,给缥缈的虚无

以名字和寄寓的地方。

莎士比亚在创作了《仲夏夜之梦》以后,毫不停顿地继续前进,去攀登更高的山峰了。同时《梦》剧被频繁地演出。一六○○年出版商托马斯·费希尔出版了《梦》剧的第一个四开本版,在扉页上写着“曾多次被宫廷大臣阁下的仆人们公开上演”。在一六六○年王政复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期,《梦》剧的演出中往往着重观赏的一面,即搞了许多花哨的布景、服装,强调了音乐、舞蹈,对剧情加以删节。一六六二年,著名的日记作家塞缪尔·皮泼斯写道:“观《仲夏夜之梦》,此剧余前未见,亦不愿再见,因其为余一生所观最乏味、可笑之剧也。然余承认得见若干优美之舞蹈,并若干有姿色之妇女,此则余所乐也。”这位皮泼斯的趣味是相当庸俗而实际的,故而他有这样的评论,不过演出的方法也大有关系。一六九二年上演了由《仲夏夜之梦》改编的《仙后》,名音乐家亨利·佩塞尔为之配乐,变成一种歌舞剧,其中一场还以中国式花园为背景,有“中国人”的合唱。十九世纪前期德国作曲家孟德尔逊为《仲夏夜之梦》作乐并写了《婚礼进行曲》,这些音乐也有喧宾夺主之嫌。舞台设计一时也很繁缛,除花草树木之外,连活蹦乱跳的兔子也登了台。还有利用三度空间,把仙人吊在半空中演出的。严肃的导演和正式的剧团使《梦》剧恢复本来面目,是比较晚近的事。另一方面,英国大、中、小学校学生的业余剧团,常常在露天演出这个戏,倒还朴素和自然。

应该指出,莎士比亚时代的舞台是无幕布、无布景的空台子,有点象颐和园慈禧太后时的舞台。一切时间、地点、景物都是靠莎士比亚的诗句给听众描述的,听众必须自带想象力去看戏。

自带想象力去看戏、读剧本,这该不是奢求吧?

*《仲夏夜之梦》,我们现有方平的译本,收在《莎士比亚喜剧五种》内,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五月出版;还有朱生豪译、方平校的译本,收在《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内,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四月出版。中文应该还有曹未风和梁实秋的两种译本,但未得见。方平的译本用诗体较多,比较接近原文,我在本文中引用的几段诗是以方平本为基础校改的,在此对方平同志表示感谢。我校改的目的只是使其更加接近原文,谈不上诗意,如果真要译诗,还得另下功夫。

猜你喜欢

仲夏夜莎士比亚
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
仲夏夜之梦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小语丝
海滨仲夏夜比基尼的终极诱惑
贾贺的故事·仲夏夜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