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吉洛杜与《沙约街上的疯婆子》

1983-07-15

读书 1983年1期
关键词:戏剧巴黎法国

屠 珍

让·吉洛杜(Jean Giraudoux,一八八二——一九四四)是现代法国著名小说家和剧作家。

他出生在法国利穆赞地区的小城镇贝拉克,父亲是一名当地的税收官。吉洛杜自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文学系毕业后,至德国慕尼黑钻研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后又曾作为交换学生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一年。他一九○八年进入法国《晨报》社作秘书工作,一九○九年发表第一部以家乡为背景的短篇小说集《外省生活》。一九一○年他转入外交部工作,一次大战时服役,由于两次负伤而获嘉奖,战后被任命为外交部对外工作部主任,曾赴德国和土耳其等国执行外交任务。一九二八年,他根据自己那部一九二二年获巴尔扎克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齐格菲和利穆赞人》改编的剧本《齐格菲》获得公演,非常成功,这促使他后来又写了不少剧本。一九三四年他升为外交部驻外外交和领事人员督办,二次大战初期任法国战时宣传部主任。一九四○年纳粹德国占领巴黎后,他未能及时撤离,乃退居一小城镇闭门写作,一九四四年孤身病逝于巴黎一家旅馆内,留下三十余部遗著。

吉洛杜年轻时受到良好的希腊和罗马古典文学教育,后又深受法德两国传统文学的熏陶,因此在创作上颇讲究文体优美的风格,且常在剧作中借助神话和传说来发挥自己寓意深邃的见解。他尊崇的法国作家是拉辛、拉丰丹、蒙田、波德莱尔和纳瓦尔,喜爱的德国浪漫主义作家是诺瓦里斯、让·保尔·理希特和夏米索。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一九○九——一九二○)的作品大都是根据他在家乡的童年生活、巴黎的青年生活和一次大战的亲身感受而写成的,具有自传性质;中期(一九二一——一九三四)的主题则转为探索宇宙和大自然之奥秘,追求人在现实生活和理想世界之间的协调。后期(一九三五——一九四四)由于二次大战爆发,他转而面对现实,主题侧重于婚姻和爱情、战争、政治和城市环境等问题,以呼吁改进他在生活当中所见到的种种缺陷和弊病。

西方评论界对吉洛杜的评价历来很不一致,有的说他是印象派或象征派,把他同雅里、克洛代尔、科克托、,阿尔道、阿努伊等归为先锋派剧作家,有的说他是自然主义作家或悲观的怀疑主义者,一九四○年法国作家让一保·萨特发表一篇著名论文,则认为吉洛杜是一位亚里士多德学派的作家。二次大战后,另有人肯定吉洛杜是一位政治见解鲜明的作家,他的作品都是对他周围的现实所作出的反应,而且提出了人怎样才能超越单调的日常生存,怎样才能寻求到理想等哲理问题。近十年来,西方学术界从各个角度分析他的小说和剧本的著作又有九种之多,吉洛杜的声誉显然迄今保持不衰。

吉洛杜认为他自己基本上是个道德作家,他曾说,“依我之见,一位作家在写一本书时,主导思想应该是一种具有道德教育的思想。”但是,他又不主张采取枯燥而乏味的说教方式,他认为“戏剧不是一条原理而是一场奇观,不是一堂课而是一种渗透。戏剧宣扬的目的与其说是灌入你的头脑,毋宁说是渗入你的感官而激起想象。”因此,吉洛杜的剧本大都机智诙谐,诗意盎然,寓意深邃,发人深省。他强调想象在剧作中的重要性,甚至认为戏剧所表达的不那么真实时才是真正的真实,但他又不同于后来兴起的荒诞派剧作家,他的剧情均有现实作为依据。另外,荒诞派认为语言并不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而吉洛杜则重视戏剧语言甚于舞台动作。戏剧史家弗德里克·伦姆莱在《二十世纪戏剧潮流》(牛津大学出版社,一九七二)一书中评论吉洛杜时说,“法国戏剧出现了吉洛杜这样一位崇高而优美的文体家,在语言的质量上,恐只有马里沃堪与之相比……他企图探讨的是人类思想的深处……吉洛杜的戏剧既不是现实主义的,也并非全然不是现实主义的。理智与想象携手并进,因为目的地并非是英国剧作家J.M.巴蕾那种幻想乡。吉洛杜所有的剧本都使我们可以辨别出现实生活中的处境,但仅令人似曾相识,感到熟悉,而又与现实有所区别……他的剧本含有道德涵义,他所选择探讨的问题都对我们这个时代和文化极为重要。”

《沙约街上的疯婆子》是吉洛杜一九四三年在法国沦陷的艰苦环境中写成的。当时,他并未灰心失望,而是向往着光明的未来,并在手稿的首页上预言:“此剧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由路易·儒威导演,首演于阿蒂奈剧院。”吉洛杜在这出戏中,通过貌似神话故事的形式,运用他一贯风趣的手法,抨击了资本家、投机商、黑市暴利者和战争贩子,向他的同胞们提出了忠告:警惕资产阶级垄断企业剥削人民并使城市生活归于毁灭的灾难,同时表达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坚强信念。全剧共两幕,第一幕是垄断资本家、投机商、落魄的贵族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露天茶座里津津有味地闲扯发财致富之道。他们遇到一位声称发现巴黎地下蕴藏石油的勘探者,乃决定不顾毁弃美丽的巴黎城市也要寻找这项资源进行开采。同时出场与那帮人成为鲜明对比的有捡破烂人、卖花姑娘、杂耍艺人、卖唱人、无业游民等下层劳苦大众,他们求助于一位被称为“疯婆子”的伯爵夫人阻止这项异想天开的大破坏。第二幕是“疯婆子”设下圈套,佯称自己家的地窖下面就是石油源泉,在劳苦大众的协助下把大批资本家、投机商和他们的帮闲人物骗来,诱使他们纷纷贪婪地进入地窖石门,走下深无止境的旋转梯阶,再也不能上来,从而把这些剥削阶级一网打尽,世界从此恢复自由和美好。其中还穿插一场预审,捡破烂人扮演垄断资本家接受“疯婆子”和大众的审判,他诙谐地把大资本家的穷凶极恶的丑恶嘴脸描绘得淋漓尽致,是为全剧的高潮。

吉洛杜虽然在这出戏中所安排的女主人公是位伯爵夫人,但作者毫无复古倒退之意,而在第一幕中通过伯爵夫人的大段道白,也嘲讽了封建贵族所过的生活毫无意义。战争胜利后,吉洛杜已逝世,而他遗留下的这个剧本的主题正当时令。法国当时经受了她历史上一段最悲惨的时期,丧失了无数生命和财产,但也有一批丧失民族气节的败类与纳粹入侵者合作,而且干出种种无耻的投机倒把、压榨人民的商业勾当。人民在胜利的欢悦中,理所当然地对那批叛徒恨之入骨而要求法律制裁他们,要求铲除社会上的贪污腐化等不良现象。因此,吉洛杜这出直率地涉及善与恶的问题的剧本,尽管结尾在清除人间邪恶势力的办法上显得简单些,仍赢得法国观众热烈的欢迎。

战前一直与吉洛杜合作的名导演路易·儒威,流亡南美多年,一九四五年回到了巴黎,为了纪念亡友,立即负责导演此剧,并亲自饰演剧中的捡破烂人,女主人公由知名的七十岁高龄的老演员玛格丽特·摩里诺扮演。此剧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九日在巴黎阿蒂奈剧院隆重公演,比吉洛杜的预言晚两个月,成为当时法国全国的一件大事,连演二百五十七场。此后,英美等国家也相继上演,同样获得成功。著名的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赞扬此剧时说:“我所看过的最激进的戏并不是《等待莱弗蒂》①,而是《沙约街上的疯婆子》。我并不知道吉洛杜隶属什么政治派系,这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可以阅读这个剧本,它是一场对我所知的人间的私有剥削最坦率的控诉。”一九七九——一九八○年度,法国喜剧院又将此剧搬上舞台,依然受到观众的欢迎,连演了九十余场。今年法国文艺界准备隆重纪念让·吉洛杜,并将再度上演他的多出戏剧。

“忧愁在晨曦中飞快消逝,光明冲破黑暗普照大地,”吉洛杜在《沙》剧结尾中这样写道。相信他的这种良好愿望终将在世界上彻底实现。

一九八二年八月

①《等待莱弗蒂》(亦译《等待左派》)是美国剧作家克利福德·奥代茨(一九○六——一九六三)在三十年代所写的一出有关纽约出租汽车司机罢工的剧作。

猜你喜欢

戏剧巴黎法国
巴黎之爱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莫奈《睡莲》[法国]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巴黎的每一个Moment都值得盛装
征战巴黎之路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巴黎